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7339870764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2 年度)
单 位 名 称 |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开展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 传承弘扬历史文化 承担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 文物的勘探、发掘、修复和研究 文物保护的规划和设计 信息咨询和培训宣传等工作 | |||
住所 |
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正街72号 | |||
法定代表人 |
白九江 | |||
开办资金 |
158(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8887.53 |
21337.38 | |||
网上名称 |
http://www.cqkaogu.com/ |
从业人数 |
70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无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一、探寻巴渝文脉硕果累累 全年累计开展基建和主动考古调查、勘探项目99个,合计完成调查面积136平方公里、调查里程547公里,发现和复核不可移动文物624处;发掘面积25265平方米,出土文物4197件(套),完成文物修复2400余件(套)。 (一)考古中国项目成绩喜人。江津梧桐土遗址是近年来在我市长江沿岸发现的罕见商周时期中心聚落,出土祭祀性礼仪用器是探究四川盆地先秦社会复杂化、文明化的重要线索;合川张家院子遗址发现一批春秋早期至战国早期遗存,填补了嘉陵江中下游巴文化遗存空间分布的空白;启动涪江、綦江、小江、涂井河小流域考古调查,新发现一批先秦时期遗址;开展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科技考古等多学科合作,完成“重庆地区青铜时代文化——巴史的考古学研究”课题,深入推进巴文化学科体系建设。 (二)大遗址考古蹄疾步稳。持续发挥考古工作在遗址公园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引领作用,积极助推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忠县皇华城二期专项考古勘探新发现文物点近百处,发掘衙署围墙等重要遗迹;奉节白帝城遗址勘探确认战国至两汉墓葬100余座,发现各时期重要遗迹178处;云阳磐石城遗址考古发掘持续推进,完整揭露一处规模大、规格高的祠堂遗存。合川钓鱼城皇宫、武道衙门遗址新揭露一批形制罕见、保存完好的高规格宋代院落基址,前拱券后排叉柱的墩台式城门等均为首次发现。梁平赤牛城相继新发现关子门、水池等重要遗存,不断丰富控扼陆路类型的山城防御体系格局。 (三)石窟寺考古收获丰硕。落实《重庆市“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积极推进重庆中小型石窟寺调查考古调查发掘,与北京大学联合实施合川涞滩二佛寺考古发掘,宋代寺院建筑复原研究和保护展示取得新突破。主动开展荣昌刘家庙遗址调查,忠县石窟寺专项调查中发现和复核9处唐代摩崖造像。开展潼南万佛岩等石窟造像测绘34处,完成摩崖造像测绘、记录109龛,石窟考古数字化工作取得新进展。编撰完成《江津石佛寺遗址画册》等。 (四)基建考古积极有为。推动落实国有建设用地“先考古、后出让”制度,以蔡家、弹子石部分地块为试点,扎实推进中心城区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文物保护评估。牵头创建基本建设文物保护协同机制,会同市级部门将交通、水利、能源等145个项目列入《2022年基本建设考古市级重大项目清单》。全年新签订基本建设文物保护协议109项,重点推进市政府督办项目文物保护,重大建设项目文物保护立项16个。 二、文物保护与科研质量双升 (一)深化服务文物保护中心大局。开展成渝古道文化遗产调查。起草《重庆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编制《川陕片区(城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皇华城、赤牛城遗址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以及白帝城、龙崖城遗址保护规划。完成白帝城大遗址、天生城遗址公园、太平门遗址文物保护设计。完成璧山文庙大成殿、南腰界红三军旧址、綦江红一军团红二团指挥部旧址、城口古佛洞等修缮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工程监理。拓展文物影响评估报告工作。开展何家岩传统村落价值研究、保护利用规划研究,推进何家岩考古主题民宿示范项目等,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二)着力提升文物保护科技含量。开展石窟寺、古建筑、可移动文物等材料分析,为壁画、青铜器、石质文物等修复保护注入科技动力。完成国内首个出土陶瓷器生物绿色修复技术研究课题,为解决陶瓷器修复中有机高分子材料缺陷探索新路径。在冬笋坝出土陶器保护修复中,通过光谱分析发现巴文化丹砂残留物,实证巴人善炼丹砂的史实。基于深度风格迁移网络的数字拓片生成技术研究取得初步成功。编制完成我院首个石质文物保护方案,走出重庆编制中山舰博物馆、元谋人博物馆、广西仡佬族博物馆和奉节县等预防性保护方案、文物修复方案7个。开展文物保护修复专项6个,启动三峡出土文物修复三年行动计划,保护修复文物487件套。 (三)加速推进文物保护成果转化。一是加快三峡考古报告出版,《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4卷》提交至出版社,完成2005卷统稿,督促出版《开县故城》《开州余家坝》考古报告,《涪陵小田溪》《奉节白帝城遗址》完成初稿。二是持续推进课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峡地区出土汉至六朝时期鎏金铜棺饰的整理与研究》通过中期检查,《重庆江津石佛寺遗址发掘报告整理和研究》加速推进,全年新增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个、市科委绩效激励课题10个,结项重庆市级社科项目1个。三是着力促进专业成果转化,联合成立“重庆文物考古数字化研究中心”“重庆历史影像和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启动《重庆近代城市影像史》编写;《三峡考古纪录片实施方案》获得批准;全年移交2440件出土文物,助力长寿、潼南博物馆展览阐释;出版《渝西长江流域考古报告集》等图书9部,发表各类专业文章110篇。 (四)加强文化遗产价值传播。与新华社、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官方媒体建立宣传矩阵,文物考古宣传形成有力声势。院公众平台全年编发《重庆的脉络与文明特质》等原创文章86篇,编发网站信息660余篇,微博、抖音、小红书等主流互联网媒体平台编发信息270余篇,重庆考古互联网公众平台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不断上升。市文化旅游委采纳我院上报政务信息26条,截至12月排名委属单位第二。举办公众考古、文化讲座、文物修复等研学活动150余场。 三、建设全国一流的考古阐释机构成效显著 (一)文物活化利用形成全国影响。“三馆一院”建设项目全面建成,首创文物修复、动植物考古透明工作坊。枇杷山(考古)书院2.0累计接待公众3.6万余人次。试水考古IP文创开发,开发大溪文化考古盲盒、鸟形尊香薰、鸟形尊糖果盒、巴蜀图语文创伞等产品8款。启动“枇杷山宝库”文旅项目,联合打造多业态文旅融合空间,完成“考古咖啡”店铺引进,“雾起江州”“无声的英雄”沉浸式话剧广受市民青睐。 (二)完善文物保护设施设备。全面完成三期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库房装修、设施设备安装工程。文物周转库房、三峡文物修复中心建成投用,建成库房环境无线传感监测系统、离线检测分析视同。建成扫描电镜实验室,购置高精度高速三维扫描仪、图形工作站、数位板等设备,初步建立科技考古、科技保护实验室集群。 (三)人才队伍建设再上台阶。招聘专业技术人才16名,新增“重庆英才•名家名师”1人,注册规划师1人,获考古项目负责人资质2名,选任部门中干7人,新增高级职称4人,补充新增技工、合同专业技术人员8人,派员参加各类线上线下培训学习141人次,组织开展讲座培训4期,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四)综合保障助推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财务管理,完成2021年度资产年报、内控报告、决算报告,开展内控风险评估,及时编制2023年预算。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1. 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资质证书。(证书到期正办理换证) 3.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证书,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 4.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乙级资质证书,有效期12年,至2033年12月14日。 5. 文物保护工程监理乙级资质证书,有效期12年,至2031年7月1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1.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先进单位。 2.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古建筑木结构性态分析与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3.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巫山大溪遗址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老鼓楼衙署遗址。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
填表人: 李艳 联系电话:15823018373 报送日期:2023年05月10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