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111450666715N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2 年度)
单 位 名 称 |
大足石刻研究院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大足石刻研究院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承担大足石刻的保护、研究、管理和合理利用等具体事务性工作 | |||
住所 |
重庆市大足区龙岗街道北山路7号 | |||
法定代表人 |
黎方银 | |||
开办资金 |
11310(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差额拨款 ) | |||
举办单位 |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5086 |
13582 | |||
网上名称 |
大足石刻研究院.公益 |
从业人数 |
246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无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2022年度,大足石刻研究院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大足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 一、主要业务工作情况 (一)注重人才引育,不断强化平台建设 ——人才队伍持续加强。引进大足石刻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站博士后1名,实现零的突破;正在引进兰州大学历史学博士1名,公开招聘保护、研究、宣传推广硕士研究生6名。积极争取政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等特殊技能人才。与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硕士研究生12名,4名专家被新聘为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注重现有人才培养,1名专家入选“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社会科学领域,共4名,已公示),1名专家入选“重庆英才计划·名家名师”(文化旅游领域,已公示),2名专家入选“大足英才”,陈卉丽被推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院宣传讲解组荣获“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退役军人彭柳升主持的“大足石刻传统产业手工艺——石话石说项目”参加“2022年度重庆市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获一等奖,宝顶山石刻管理中心讲解员张玄受市委宣传部派遣进京参与《奋进新时代》党的二十大主题成就展宣传讲解。 ——平台建设奋力推进。教育部将我院列为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我院申报的“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层层筛选,已进入公示名单。设立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家工作室,与复旦大学共建“石窟寺岩体裂隙灌浆材料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及四川省文物保护机构共同建立川渝石窟保护研究中心、川渝石窟保护研究联合实验室、川渝石窟保护利用科技创新基地。分别与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联合申报“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均获市教委批准。建成“大足石刻文物医院”。 (二)着眼文物安全,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保护工程有序实施。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3384万元,实施以宝顶山卧佛和小佛湾造像保护修缮(川渝石窟寺保护示范工程)、宝顶山广大寺修缮、石门山石刻抢险加固和北山第168窟抢救性保护等为代表的15项文物保护、安防消防设施建设项目,其中完成9项、续建6项。宝顶山大佛湾精细灌浆技术应用研究被评为2022年度重庆市文物科技创新项目,发挥了重大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编制完成《重庆市“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宝顶山圆觉洞综合性保护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已纳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与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大足峰山寺摩崖造像保护研究。联合大足区人民检察院开展文化遗产公益保护,完成铁山镇大步廊檐古街排险及保护方案的初审、余栋臣故居调查清理、南塔保护修缮等工作。继续实施大足中小石窟保护利用示范工程,完成峰山寺、板昌沟、普圣庙等12处中小石窟的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其中一期示范工程被评为2022年度重庆市文物保护优质工程。经过整治,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中小石窟,成为镶嵌在乡野中的艺术明珠和乡村文化新地标。 ——文物安全稳中向好。完成《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修正工作,并经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修正后的《条例》将2019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舒成岩摩崖造像、妙高山摩崖造像新增纳入保护对象;对升格后的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管理职责作了进一步明确,并调整了大足石刻保护管理执法主体;新增了推动大足学研究和发展的相关规定等。完成第一批大足区文物保护单位(92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公布以及保护标志的设立,完成75处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地形图的测绘。督促镇街积极履行文物安全主体责任,加大检查巡查力度,开展了全区文物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及森林防火、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节假日前及特殊时段与公安、消防、执法、森林防火等部门开展联合安全检查,并开展消防、反恐、防震减灾等安全演练。积极宣传宪法、民法典、新安全法以及文物保护法、《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等,营造出了全社会保护文物的浓厚氛围。 (三)聚焦遗产价值,深挖石刻文化内涵 ——科研项目再创新高。全年开展科研项目25项(国家级6项、省部级10项、厅局级9项)。其中,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2022年度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重点项目1项(涉及科研经费500万元)、市社科基金项目1项、厅局级科研项目7项,再创我院历史新高。获得2022年重庆市科研院所绩效激励资金75万元。 ——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出版《大足石刻总录》《大足石刻志》《大足石刻十八讲》《中国石窟艺术:大足石刻》等图书,发表论著20余篇。编撰完成《大足石刻:平民世界的宗教、生活与艺术》等书稿。完成28处中小石窟的数字采集。完成北山营盘坡、观音岩、佛耳岩、尖山子、圣水寺、法华寺等6处石窟的考古调查记录。牵头开展了重庆地区石窟寺及石刻铭文史料抢救性收集与整理研究、重庆市全国名碑名刻文物遴选推荐及碑刻石刻文物资源摸底调查,以及大足区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余栋臣故居建筑基址项目考古发掘、大足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专项调查等工作。在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中,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先进单位。《大足石刻全集》作为重庆市文化建设的代表性成果,入选《奋进新时代》党的二十大主题成就展。 (四)丰富传承利用方式,文化影响更加突显 ——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投资5亿元,建成投用大足石刻游客中心(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成功申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大足宝顶山摩崖造像保护利用设施(大足石刻保护修复展示中心)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有望获得中央投资1600万元。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大足石刻景区入选2022年重庆市智慧旅游景区典型案例,大足石刻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宣传推广亮点纷呈。全年在主流媒体推出有深度、有影响的宣传报道550余篇。大足石刻入选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国家文化记忆和传承” 中国的世界遗产记录传播项目。在上海同济大学、四川美术学院、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资阳市博物馆等地举办展览展示8场次;《石说新语:大足石刻进校园特展》首展开展。在央视《考古公开课》栏目播出2集《看见大佛·大美大足》,在《人类的记忆》栏目播出2集《殊胜大足》并多次复播,央视10套科教频道《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正在播出16集《天下大足》系列节目,并引发社会良好反响。启动“云上龙门 走进大足”系列大型直播宣传活动(共8期)。与重庆国际传播中心共同推出大足石刻系列微视频9集,并通过美通社、雅虎、Twitter、YouTube、Facebook、央视频、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等近600家国内外媒体平台进行全球发布,海外媒体平台覆盖人群达3亿人次,总播放量达2000万次。 ——展示水平大幅提升。4K宽银幕电影《天下大足》和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正式上映,改变了大足石刻单一的观赏模式。腾讯光子《英雄杀》联动大足石刻亮相2022智博会;《英雄杀》手游大足副本于2022年9月2日正式上线,围绕“五山”的背景故事,设计了15个关卡挑战,玩家可通过关卡故事背景、NPC(非玩家角色)对话等方式,了解大足石刻建造的历史。围绕大足石刻研究院建院70周年,推出100集短视频、“档案里的大足石刻”等微视频展播,举办“我与大足石刻”老照片征集及“足音铿锵——大足石刻研究院建院七十周年成果展”“薪火相传七十载 奋力铸就新辉煌——大足石刻研究院建院七十周年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川渝合作步伐加快。2022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川渝主场城市活动在大足隆重举行。编制完成《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重庆片区)总体规划工作方案》并启动规划编制工作。与青城山—都江堰景区、金佛山景区、武隆喀斯特旅游区签订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遗产地景区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大足—安岳文物保护利用专家智库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川渝石窟寺专家智库共建共享。推动以大足、安岳为代表的研学旅游走廊建设,开办安岳—大足研学游暨大足石刻研究院第一期研修班。开展了“川渝一家亲 景区惠民游”“喜迎二十大 景区惠民游”等旅游惠民活动。 二、2023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人才强院为导向,推动队伍建设形成新格局。按照机制引领、结构优化的工作思路,大力推动大足石刻研究院机构队伍建设。加强院内设机构人员配备,加大高端杰出类人才、急需紧缺类人才、专业技术类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培养壮大、优化人才队伍结构。2023年,力争考核招聘引进2名博士,招录5名硕士;结合大足石刻研究院当前工作实际,柔性引进或聘请名人名家助力文博事业发展。 (二)以保护立院为前提,推动文物保护呈现新亮点。完成《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重庆片区)总体规划》《大足石刻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积极加强与四川片区总体规划的工作对接、政策衔接、功能链接,做好川渝石窟寺保护利用顶层设计,全面推动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高标准建设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坚持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扎实开展大足石刻文物保护修缮。实施宝顶山圆觉洞综合性保护工程前期勘察研究,宝顶山卧佛、小佛湾造像保护修缮,广大寺修缮,妙高山抢救性保护及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二期)等13个保护项目;其中续建6项,新开工7项,年度内完成4项。启动实施大足宝顶山摩崖造像保护利用设施(大足石刻保护修复展示中心)建设。同时,不断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按照属事属地、分级管理、一岗双责原则,全面压紧压实文物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实施南山消防工程,完成石门山、宝顶山结界造像安防工程,进一步提高全院干部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做好安全培训,开展各类实战演练,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三)以研究兴院为方向,推动文物科研迈上新台阶。扎实推进大足学学科建设,不断挖掘大足石刻文化内涵。开展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厅局级科研项目9项。出版《大足观音造像》《大足学刊(第七辑)》《大足石刻石篆山抢险加固工程报告》等4部图书,发表20篇论文。启动《巴蜀石窟全集》编撰工作。持续推进重庆市石窟寺及石刻铭文史料收集整理,编写完成《营盘坡、观音坡、佛耳岩、尖山子、圣水寺、法华寺石窟考古报告》。推进潮湿环境石窟寺遗址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申报,申报成功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扎实做好“石窟寺保护国际高峰论坛”的各项策划和筹备工作,高质量、高水平举办2023年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高峰论坛”,把大足石刻打造成为世界石窟文化和学术交流中心,增强大足石刻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以传承荣院为目的,推动文物利用实现新突破。进一步丰富传承利用方式,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实施宝顶山摩崖造像保护利用设施、宝顶山圣寿寺牌坊至老街道路改造工程、圣寿寺牌坊至赵智凤广场景区循环通道改造、宝顶山景区北环线建设等建设项目。唱响“精美的石刻会说话”,大力弘扬大足石刻文化。持续开展大足石刻“四百工程”文化旅游宣传展示等活动,选择重点城市举办2场大足石刻主题展览。推出8期“云上龙门 走进大足”大型直播宣传活动。积极推进大足石刻特展进社区、进校园。构建大足石刻传播矩阵,加强文物数字化工作,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场景复原等现代信息和数字化科技手段,提升对大足石刻历史内涵、文化价值、现实意义的解读和阐释。持续推进智慧景区和智慧化博物馆建设,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建成大足石刻研究院官方网站和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推动“云游·大足石刻”数字文旅项目落地见效,开发大足石刻文创产品和数字藏品,形成线上云游、线下体验的“孪生”格局,让大足石刻“活”起来。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
填表人: 杨娟 联系电话:13594097190 报送日期:2023年04月06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