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739812947F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1 年度)
单 位 名 称 |
重庆文理学院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文理学院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培养高等学历师资人才,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高等学历教育 相关科学研究、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学术交流 相关社会服务 | |||
住所 |
重庆市永川区双竹镇 | |||
法定代表人 |
黄伟九 | |||
开办资金 |
7249(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64308.2 |
172711.7 | |||
网上名称 |
http://www.cqwu.edu.cn |
从业人数 |
1601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上一年度,我校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发生。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挺进 一是顺利完成巡视巡察工作。全力支持和配合市委巡视工作,确保巡视顺利完成。将市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作为学校重大政治任务,组建巡视整改专班,制定巡视整改方案,建立具体整改台账,党委常委会研究部署整改工作13次。纪委组建4个督查小组,开展2次全覆盖监督检查。经过3个月的集中整改,学校党委制定的107项整改措施,已如期完成94项,其余按计划需要继续整改和长期整改的13项正在全力推进。市委巡视整改督导组来校指导检查(预评估),对学校巡视整改工作给予了充分认可和评价。完成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党总支的政治巡察。 二是扎实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和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组织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邀请市委宣讲团成员开展专题辅导报告5次。开展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共200余场,达到师生全覆盖。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按期完成红河校区室外停车场建设等5项学校层面的重点民生实事。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心。 三是规范开展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学校干部选任工作制度,完成第六次干部届中调整工作,共提拔处级干部30名。推荐2名年轻干部到外单位交流任职。精准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举办中层干部和党务干部2个专题培训班,组织开展“信仰的力量——入党志愿书里的档案故事”系列活动,有效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高校党建“双创”工作取得新突破,1个全市标杆院系、2个全市样板支部成功通过验收。1名党员获评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 四是持续抓好宣传统战工作。成立学校新媒体联盟,打造全媒体宣传矩阵,重点推出学校系列招生宣传报道。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委常委会重要议题和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开展网络安全专项排查整改,着力防范和化解网络安全风险。推荐10名党外人士进入新一届区级民主党派领导班子,3名党外人士提拔为学校中层干部,1名党外人士提拔为重庆市厅级干部。 五是严格监督执纪问责。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三转”,全面清退过程性监督事项,退出议事机构4个、议事协调机构10个。创新作风督查工作方式,组建8个监督检查小组,进行常态化提醒5次,推送廉洁短信740余条,与永川区纪委监委联合开展明察暗访6次。组织开展“以案四说”“以案四改”,推动以案示警与以案促改双向发力。高效完成“一人多证”专项清理整治。配合市审计局顺利完成对我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二、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不断提升 一是正式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材料与化工硕士、农业硕士、机械硕士3个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学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硕士点“零”的突破。 二是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 三是名列“2021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主榜)”第282位,社会影响逐年提升。 三、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获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学校第4个国家级平台)。 二是获批成立重庆乡村振兴研究院,组建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获批团中央中国乡村振兴青年服务站4个,选派5名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被确定为重庆市首批乡村振兴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三是《校地合作共建重庆乡村振兴学院试点成果》在重庆市教育改革试点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全市本科高校唯一一个一等奖。 四、教育教学成果显著 一是狠抓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获批国家级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1项,新增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建设课程6门。 二是专业内涵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机械工程、环境设计4个专业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增4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市级一流专业立项建设项目,在市属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评估,2个专业通过师范专业认证,3个专业完成认证现场考查。 三是“四新”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立项成为全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培育),获批重庆市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2个(经费1500万元),获批重庆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申报市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新增市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市级教改重大重点项目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数量均位列重庆市属高校第一。 四是师生竞赛捷报频传。学生获得各类竞赛国家级奖励150余人次、省部级奖励近600人次,“国产大飞机用隔音隔热超细玻璃纤维棉”项目、“无刺花椒种苗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分别荣获第七届“互联网+”大赛全国金奖、银奖,实现市属高校获国家金奖零的突破。学校教师获得全国首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重庆市共有2项金奖),获得重庆市微课教学比赛、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各3项,获奖数量分别居全市本科高校第1、第3。 五是一流教风学风建设不断夯实。严格教学管理,强化督导检查,发布督导通报7期,查处教学事故16起,开展专项督查8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是继续教育持续发力。成功申报国培项目7个、市级培训项目4个,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办学规模达到1.5万余人,年创收总额为2690余万元。 五、学科科研提质增效 一是学科建设不断加强。获批“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7个,较“十三五”期间净增3个。新申报市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5个(目前共10个)。 二是科研项目稳步增长。获批国家自科基金10项(面上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5项。获批2021年在渝高校与中国科学院所属院所合作重点项目1项,资助经费700万。各级各类纵向项目经费较2020年同比增长104%。 三是团队平台建设有序开展。“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创新研究院”获批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成为我校第3个市级人文社科平台。入选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1个。新增市级及以上科技特派员近20人。 四是成果获奖再创佳绩。获批2020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自2018年以来,学校科研成果已连续三年荣获重庆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取得专利授权149项,其中发明专利65项。 五是产学研合作和军民融合深入推进。达成横向类科研服务合同770余项,合同金额2300余万元。实现成果转化11项,转化金额71万元。研发的抗癌新药PZ-1片获得国家药监局一类药物临床批文。获批国防科工局项目1项(联合申报)、中央军委国防科研项目1项。 六是期刊建设提档升级。《重庆高教研究》首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在入选的19种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中,排名第9位。同时入选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 六、学生工作持续向好 一是生源质量逐步提高。机器人工程、园林两个专业在广西获批一本招生,新增3个大类招生项目。2021年共录取新生5333人,一本线上录取人数达1428人,较2020年增加437人。 二是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建立引才基地和联络站12个,牵头组建西部职教基地就业联盟,获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截至8月31日,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8.06%,较2020届增长3.03%,在全市本科高校排名第八。(截至12月31日,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4.81%,较2020届增长0.56%。) 三是学生教育管理规范有序。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全面开展学生网贷清理排查。获评重庆市特色寝室、文明寝室23个。1人获评“2020年重庆市高校优秀辅导员”。 四是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加强。健全心理健康排查研判机制,投入100万元建成心理咨询中心,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全覆盖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与重庆精神卫生中心合作建立医校绿色通道。 七、创新创业与合作办学深度拓展 一是校地合作共促发展。与永川区共同举办申硕建大签约活动,就城东新校区建设签订合作协议。目前,双方正就城东新校区建设规模、建设规划、选址等开展进一步论证。 二是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内江市教育局、内江师范学院、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协调组织专家团队为内江编制生姜、天冬产业发展方案。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高级培训班,完成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创业峰会各项筹备工作。获批“首批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创谷卫星园建设高校”。 三是国际合作深度拓展。坚持做大做深对俄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亮点,与俄罗斯罗斯托夫国立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和机构开办联合培养项目,“中俄科教合作交流平台”获批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项目立项。22名学生获得公派出国读研留学资格,数量超过前两年总和。 八、人才集聚效应初步形成 一是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实施铭旌学者计划,承办 “博士渝行周”走进高校活动。加强教师分层激励,首批遴选34名优秀教师。新增重庆英才、巴渝学者等市级人才9人次,新进站博士后29人,引进博士18人。 二是进一步优化人事管理和服务。修订出台学校岗位设置与聘用系列文件,持续探索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新版绩效工资改革明确做到“四公开”。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交流中心,正式启用学校英才专家沙龙室。 三是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出台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开展“进德大讲堂”、时代楷模王红旭事迹宣讲等活动,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九、校务管理和服务保障不断优化 一是精心谋划学校治理体系和发展规划。完成《重庆文理学院章程》修定并已经获得市教委核准,制定发布《重庆文理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及5个子规划,对学校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清理。获得2021年度重庆市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单位立项和“十四五”教育强国工程项目。 二是规范财务资产管理。积极拓展资金渠道,强化预算编制,完成2021年度政府专项债券申请准备。积极盘活资产,推动资产有偿使用,完成固定资产全面清查工作,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完成资产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科研系统等的建设和数据集成,成功获批重庆市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创新示范项目,获得资金支持500万元。 四是有序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把彻底解决星湖校区消防供水问题列入学校重点工程,实现了星湖校区消防供水全覆盖。综合实训楼装修工程即将招标,红河A区学生(研究生)公寓建设项目已完成地质勘察和初步设计。 五是切实改善后勤服务。协调做好星湖校区水网改造,制定制止餐饮浪费系列举措,获批“重庆市绿色示范学校”、教育部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 六是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稳定工作。树牢底线思维,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加强消防安全、反诈宣传和车辆管理,校园车辆测速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处置校内疫情防控排查27次,协调组织校内人员核酸检测4万余人次、新冠疫苗接种3万余人次,有效确保师生健康平安。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获批国家级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1项,新增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建设课程6门;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获批重庆市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2个、重庆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新增市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学生获得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银奖各1项;教师获得全国首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以及重庆市微课教学比赛、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各3项;获批“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7个;获批国家自科基金10项、国家社科基金5项;获批2021年在渝高校与中国科学院所属院所合作重点项目1项,资助经费700万;“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创新研究院”获批市级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平台;获批2020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取得专利授权149项,其中发明专利65项;横向类科研服务合同770余项,合同金额2300余万元。成果转化11项,转化金额71万元;研发的抗癌新药PZ-1片获得国家药监局一类药物临床批文;获批国防科工局项目1项、中央军委国防科研项目1项;新增重庆英才、巴渝学者等市级人才9人次;获批重庆市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创新示范项目,获得资金支持500万元。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2021年共接受捐赠协议18项,签约捐赠额60.7605万元,实际到账资金65.0605万元,其中现金捐赠协议14项(共计49.1005万元),实物捐赠协议4项(共计11.66万元)。公益项目共奖励资助师生156人。捐赠资金主要用于奖励优秀师生、资助贫困学生以及竞赛活动等。坚持信息公开,充分尊重捐赠人意愿发放捐款。 |
填表人: 孙培春 联系电话:13883701935 报送日期:2022年03月14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