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450381728H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1 年度)
单 位 名 称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实施高等教育,培养师资人才,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开展人才培养 开展科学研究 开展社会服务 开展大学文化建设 负责学校内部运行管理工作 | |||
住所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9号 | |||
法定代表人 |
万书辉 | |||
开办资金 |
120823(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75292.86 |
178911.21 | |||
网上名称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
从业人数 |
1006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根据重庆市委编办《关于完善市教委所属24个事业单位宗旨和职责任务的通知》(渝编办〔2016〕180号)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宗旨和职责任务的通知》(渝教人函〔2016〕199号)文件要求,2017年4月21日对我校办学宗旨和职责任务进行变更登记。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第一,“优”字定标,重大工作成效显著。一是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成绩喜人。立项建设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市级重点学科,4个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8门课程被认定为市级一流课程。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4项。获批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市级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和培育各1个。英语(师范)专业顺利通过专家现场考察认证,新增本科专业3个,14个专业上榜“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在重庆市同类高校中占比排名靠前。二是国家基地和成渝联盟实质见效。推进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建设,全力助推区域教师教育发展,1项成果获评教育部2020年优秀典型案例,乡村教师发展成果被教育部推荐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哈姆丹教师发展奖。成功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将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开展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专业和精准的语言文字服务。统筹推进成渝地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教师教育联盟建设,构建“10+20”县级机构协作体,获批教育部示范性项目3项,共同签署《成渝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共建共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渝跨省市协同项目模式特色初现。深入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先后选派9名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落到实处。制定《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工作方案》,完善学科评价、职称评审、科研评价、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系列配套制度24个,劳动教育评价改革入选重庆市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美育改革实践获市委办公厅《每日要情》采纳和教育部专题报道。出台或修订《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平台及团队分类与认定办法(试行)》《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9个文件,充分释放项目、成果、评奖等方面的政策红利。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开展内设机构“三定”工作,科学定编定岗定责,不断完善治理结构、提升办学质量。四是重大建设项目推进有序。铜梁校区已正式开工并启动设计招标工作,进入实质性实施环节。产教融合大楼开展专项验收,青教公寓完成方案设计、德贷大楼完成选址建筑拆除和方案设计;成功收回继续教育培训大楼,积极推进政策性租赁住房前期工作。学校被评为全年绿化工作先进单位。 第二,“实”字为要,内涵建设稳步推进。一是狠抓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全年R&D总经费为3206万元,同比增长7.8%。国家及省部级137项,省部级以上立项数量为2020年的171%。全年横向项目合同经费840万元,为2020年的173.9%。教职工全年发表高水平论文130篇,出版学术著作42部,获得授权专利120项,首次在计算机领域国际顶级会议——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及食品科技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 2项成果分获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第四届长城食品安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2项,市级教改项目立项28项(其中重大2项,重点5项)。加强“4+1+N”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2门课程被认定为市级一流课程;市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研究项目立项5项,获批市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和市级优秀课程(团队)6个。立项建设特色教材15本,教师自主编写出版教材9部,1部获评市级重点建设教材。获“市级试点虚拟教研室”2项、市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典型案例2个;教师参加教学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项3项,市级奖项7项。三是服务学生多元成长。推进“133”思政工作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实施思政课程“旗帜计划”、课程思政“雨露计划”、日常思政“耕耘计划”,“厚情润物”服务育人项目获评重庆市高校“十大育人”精品项目。实践育人获国家级奖项4项、市级奖项54项,社会实践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优秀团队。开设线上“青春课堂”,建立大学生成长档案,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国家级奖项6项。在重庆市第六届“学宪法·讲宪法”活动中获得团体奖(高校)一等奖。四是做好招生就业创业。认真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落实党委书记、校长双组长责任制。全年开展宣讲会150余场,组织线上线下双选会12场,通过就业信息网提供岗位约3万余个。持续加强困难帮扶,建立“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认定困难学生5625人,发放各项就业补贴159.69万元,发放奖助学金5000余万元。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5.24%,高于全市本科平均就业率1.7%,困难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创新创业成效突出,新增学生注册企业25家,“启智众创空间”面向学生立项21项,2021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达1.1%,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比赛获国家级奖项18项,市级奖项35项。学校就业工作经验入选市级典型案例。五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 “引、育、用、评”政策体系,全年引进上海戏剧学院学科领军人才吴泽涛教授和博士20名,支持21名教职工在职读博。新增1名巴渝学者讲座教授、1名巴渝学者青年学者、新增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人、重庆英才·创新创业团队1个,现有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获得者30人。高级职称占比48.1%,博硕学位占比88.8%。建立教师诚信档案,开展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专题教育和专项整治。分层分类开展教师岗位能力提升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六是扩大对外开放办学。与重庆高新区合作建设附属第一、第二幼儿园,与南岸区合作共建附属110中学。新增校企合作单位63家。与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交流,目前已与沿线11个国家开展交流合作。与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学、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合作开展办学项目,引入核心课程25门,招收学生1312人。启动中美项目第二阶段合作,目前在校学生已达1000余人。学校获批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项目建设高校,获重庆市财政专项经费300万元,正大力推进《重庆市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与推广》特色项目研究。首批报到就读留学生4人,实现来华留学生培养零突破。获评全国“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优秀院校。 第三,“稳”字托底,治理能力持续提升。一是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党委常委会和全委会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4次,持续健全“1+6+1+N”制度机制,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政工作要点、干部述职评议、选人用人等工作中,举办意识形态专题培训3次,全覆盖开展二级党组织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督查,切实加强各类阵地管理,完成市委巡视意识形态专项检查整改,全年意识形态工作零事故。二是推进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开展统一战线党史学习教育和大走访大谈心;召开学校教代会、学代会,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大力推进依法治校,落实党委书记、校长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常委会、办公会2次专题研究法治工作。加强章程学习宣传,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出台规章制度69个。强化法律顾问制度,学校重大决策前均开展合法性审查。制定普法教育计划,开展宪法宣讲活动,全年接办师生信访75件,切实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三是激活资金资产效益。加强预算执行和绩效目标考核,科学调度安排各类重大项目资金使用,定期开展内部稽核。完善校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启动儿童教育集团建设工作。升级资产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财务与资产系统深度对接。 “三级资产监管”模式获市属高校改革创新案例二等奖,学校被评为资产管理先进集体和采购工作先进集体。加强预算执行和绩效目标考核,科学调度各类重大项目资金使用。四是保障校园和谐稳定。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做好疫情防控、隐患排查、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培训演练1.4万余人次,妥善处置继培楼回收等矛盾、隐患157件;顺利完成两校区网络改造,顺利通过市公安局网络安全攻防实战演习,学校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外语学院接受校友捐赠5万元 |
填表人: 余任之 联系电话:18725753044 报送日期:2022年03月22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