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450384910Q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1 年度)
单 位 名 称 |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市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开展文化旅游研究和应用 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服务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开展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 开展文化和旅游规划相关技术性、服务性工作 完成市文化旅游委交办的其他任务 | |||
住所 |
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正街93号 | |||
法定代表人 |
刘德奉 | |||
开办资金 |
170(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801 |
2522 | |||
网上名称 |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
从业人数 |
37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无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2021年全院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布局,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文旅智库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两大核心工作实现新突破,非遗保护为主体的综合性服务工作成效明显,文旅规划策划成为新的亮点,各项工作协调发展,顺利推进,圆满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建设,切实筑牢思想防线 一是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支部学习、党员大会、职工大会、党课、专题交流、主题党日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著作和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庆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精神、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引导党员筑牢思想防线,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市文化旅游委的工作要求,加强科研服务文化旅游发展力度,助推文化和旅游工作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高标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把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作为全年党建工作的重点抓实、抓深、抓细,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了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重庆100年简史》《重庆红色文化图谱》等学习材料,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读原著、悟原理,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全年开展动员会1次、党支部书记讲党课2次、专题观摩学习影片《建党伟业》《王良将军》等视频资料4次、开展双重组织生活会1次、研讨交流4次、专题党课4次,集中观看了“七一”庆祝大会、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5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等,一年来党员干部共计撰写心得体会20余篇,全院干部职工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认真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题调研活动,赴大足区开展重庆市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发展情况、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活动,为当地群众和政府提供智力服务和专家支持,形成助推乡村振兴的合力,助推文化旅游消费产业发展,致富当地百姓;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实地调研,调研先后走访了下庄村、阮村、石院村、石沟村、福坪村、药材村6个村庄,收集有关竹贤乡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情况资料,形成可服务于当地群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具体建议和举措,助力当地文化经济发展;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活动“非遗红色资源普查”等活动。 三是不断强化新时代党的能力建设。严格落实“三重一大”、“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各项具体制度,全年共召开支委会17次、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12次、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4次;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市委巡视、审计反馈、主题教育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整改任务;加强对“12371”平台管理应用,及时完善党建信息。加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管理,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素养。持续抓好党费收缴、党内统计等基础工作;注重民主评议实效,健全党内思想疏导和关怀帮扶机制,落实干部谈心制度,注重情感交流,实施人文关怀,解决实际问题,开展重大节日走访慰问老党员等活动,增强党员归属感。 四是深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执纪监督。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履行党风廉政“一岗双责”,召开支委会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4次。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谈心谈话,班子主要负责人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与分管部室负责人之间谈心谈话20次,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到实处;深化开展“以案四说”“以案四改”警示教育工作,召开全院干部职工大会通报全市违规违纪典型案例2次,全院干部职工时刻保持警醒,不断强化廉洁意识,提升廉政素养;积极组织纪检工作人员、巡察人员参加委机关组织的各项业务培训。持之以恒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持续纠治“四风”,严格控制行政经费支出,积极查找本单位在文风会风、调研、出差出访、厉行节约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强化作风建设,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有效提振;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强化舆情引导管控,加强对网站、微信公众号、《重庆文化研究》杂志及出版物意识形态管理。同时对全部省市级、国家级科研在研项目进行了意识形态清查,按时报告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截至目前,没有发现违反意识形态管理要求的现象。 二、创新驱动文化旅游智库建设,服务发展精准发力 紧扣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部署,紧紧围绕文化和旅游智库建设重点工作,大力开展宏观文化研究、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等主题研究,聚力攻关十四五系列规划,成果丰硕。 一是宏观文化研究更加契合时代需要。就“文旅融合发展”“统战文化研究”“乡村文化振兴”“三峡文物保护”等4个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共撰写了研究文章9篇,发表于《重庆文化研究》杂志和报刊上,并在华龙网进行推送;聚焦乡村振兴社会热点开展调研,完成《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乡村文化振兴调研报告》和《对巫山县竹贤乡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意见建议》,对竹贤乡文化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获得当地相关部门认可;聚焦重庆本土文化基本问题研究,开展《行千里 致广大——重庆人文丛书》编撰工作,年内基本可以完成渝东北三峡库区特色文化分卷和主城都市区特色文化分卷初稿;启动中标项目《重庆城建档案建设40年》画册编印工作,完成画册交付;开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的《中国非遗大辞典》工作,完成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9条辞条撰写,以及完成重庆入选《中国非遗大辞典》影响力传承人潘啟慧、赵时碧、刘能风、朱怀宇、何天宠共5人辞条文稿撰写,《中国非遗大辞典》预计明年出版。参加三峡库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专题调查工作,撰写完成《重庆三峡库区非遗资源调查报告》;完成主持或主研的省部级课题3项,持续推进主持或主研的省部级课题7项,新立项省部级课题3项,涉及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川剧艺术、非遗保护、传播学、乡村文化振兴等多个研究方向。 二是文化产业和旅游发展研究服务更加多元化。开展文化产业聚集区深度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资料查询、数据分析等方式,分组分批对32个区县的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38个、示范基地92个进行调研走访,完成对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复审巡检,形成《重庆市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和相关建议报市文化旅游委。开展市级园区基地数据统计常态化工作,每季度统计市级园区和基地发展数据,并形成报表;完成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文化产业集聚区申报指导工作,渝中区解放碑-洪崖洞街区、渝中区贰厂文创街区、江北区观音桥文娱休闲区等6个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并撰写文章《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重庆夜间经济发展研究》;开展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研究,年底将完成《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研究报告;筹备组建渝东南武陵山旅游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参加武陵山文旅峰会及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主任和副主任以及秘书长,逐步推进联盟工作;开展旅游专题调研活动,完成《重庆市渝东南武陵山A级景区运营案例分析研究》和《重庆市渝东南武陵山景区宣传营销专题调研报告》。同时,还筹划举办《重庆都市区旅游为什么这么火?》沙龙活动。 三是文化旅游规划策划和机制建设更加成熟。牵头完成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四五”规划》《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重庆市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已正式印发。《渝中区“十四五”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前期研究报告》《梁平区文化和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式结项。《重庆市“十四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开展了环境评价、社会风险评估等工作,已按照市政府上会要求完成定稿,正在审批中。《重庆统战文化规划纲要(2021——2025年)》,根据工作方案,现已完成了规划文稿的撰写,正在等待召开专家评审会。《重庆市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正在稳步推进,根据时间进度要求,现已完成了规划方案、规划大纲的制定工作。完成《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高速公路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已通过专家评审会。 三、持续深入文化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学术成果系统全面 一是主题性基础科研成果丰硕。持续推进“川剧系列研究”25个课题研究计划,完成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重庆川剧发展史研究》,专著计50万字,正在结项过程中;继续开展对文艺院团的系列研究,完成重庆市歌剧院系列研究工作,撰写文章4篇,并在《重庆文化研究》和华龙网发表;继续开展以大文化为主题的系列研究,按照工作进度安排,《图说重庆文化史》已完成初稿,正在进行图片修订。《重庆诗选》《重庆文选》已初步遴选35个区县诗近780首,27个区县文220余篇,并对部分作品进行了初步考证。《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重庆卷》已完成调研,正在进行文稿撰写和图片整理。四本专著预计于2022年出版发行;继续推进国家级非遗项目学术丛书(44卷)编撰工作,指导区县推进项目撰稿,目前已完成17部书稿并通过专家评审,《走马民间故事》即将出版;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指导要求,筹备举办了中国原生民歌节学术论坛,出版论文集《原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院2篇论文入选论文集;在《中国戏剧》《四川戏剧》等核心期刊发表理论文章2篇,其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与川剧现代戏导演艺术》在第五届中国戏曲文化周青年学术论文征集评优活动(文旅部和北京市政府主办)中获得优秀论文奖。出版发行《重庆文化研究》(2020年卷)、《重庆文化研究》(2021年1-4辑)。出版发行《重庆文化艺术记忆丛书》老艺术家传记6本。 二是文艺评论工作全面开花。认真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方案》,构建完善文艺评论平台,组建文艺评论队伍,积极开展文艺评论工作。聚焦品牌项目“重庆文化旅游研究系列评论”,对杂技剧《一双绣花鞋》、舞剧《绝对考验》、话剧《恋爱吧!契诃夫》和重庆民乐团作品等开展文艺评论工作,撰写评论文章或系列论文16篇在华龙网上发表,单篇点击量达9万余次;聚焦乡村文化振兴,撰写评论文章2篇在江苏文艺上发表;聚焦建党百年红色文化,撰写评论文章4篇,入选重庆文联“庆祝建党百年重庆本土红色优秀文艺作品评论集”;聚焦美术作品,撰写评论文章15篇。 三是科研服务开辟新的项目。突出服务主动化,发挥科研服务平台统筹沟通协调作用,在市社科联和市文化旅游委指导下,组织实施文化和旅游智库型课题科研项目。该项目与其他市级社科项目同级别,拥有独立的运作体系、经费支持和管理制度,研究方向仅针对文化和旅游建设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2021年度重庆社科规划文化旅游领域项目已于8月完成专家评审、项目查重、会议审批等流程,确定“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11项、“青年项目”1项,涉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重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乡村文化振兴、传承传播红岩精神等多个研究方向,我院项目“短视频中的重庆城市形象塑造与海外传播力研究”获得立项支持。作为新项目的管理单位,在现有项目管理经验基础上,会加强对科研工作的服务和指导,并对2022年度项目的研究方向提前研判。 四、统筹抓好以非遗传承保护为主体的综合性服务工作 一是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持续发力。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保护制度体系日臻完善。编制完成《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四五”规划》;配合市文化旅游委完成《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等修订工作;协助市卫健委推进《重庆市中医药条例(征求意见稿)》立法工作;协调市人社局职能鉴定中心将非遗传承人纳入全市技能人才库,共有16名非遗传承人入选“巴渝特级技师”。各类申报等经常性业务进展顺利。完成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后续工作和第六批重庆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审工作,重庆9个项目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完成国家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年度考核工作,国家级传承人评估报告报送文旅部非遗司;启动15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完成2021年度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完成重庆市非遗红色资源调查。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入最后冲刺。完成《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验收任务》和《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任务分解表》,指导渝东南6区县按照总体规划和验收标准执行,力争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于明年完成验收。非遗传承传播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协助市文化旅游委成功举办2021中国原生民歌节活动,组织开展第十二届重庆文化遗产宣传月、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第六届重庆非遗暨老字号博览会、第六届重庆市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春)巴南分会场暨全市非遗大集活动、“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等市内活动,组织参加“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全国民族器乐展演、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等市外交流活动,完成“重庆非遗”微信公众号建设,营造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非遗传承保护对外合作日渐增强。与四川省非遗中心加大合作力度,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共建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组建川渝非遗联盟,并召开第一届理事会。 二是艺术档案成果转化成效明显。新征集“铜梁龙灯彩扎”“吊脚楼制作技艺”“綦江农民版画”等3个项目19件实物,新征集作曲家杨永钟、四川盘子艺人舒启荣、李士棻六世来孙李进等老艺术家以及“走马民间故事”史料等各类手稿、曲谱、图片及光盘1164件,新增拍“走马民间故事”“川剧”等项目视频资料和图片3875张,同时对院藏实物、图书、纸质文档及图片进行整理、分类、编目和归档,艺术档案建设更加规范化。加强艺术档案成果转化,正式出版《川剧剧本稀见档案文献编注》(100集)《傅德岷文集》(11卷12册)《四川盘子艺术--现实与传统之间》等专著,内部刊印《艺术档案口述实录(何天宠卷)》《名家风采》《渝东南记忆》、影印套书《历代诗人咏松(梅、竹)》(788首诗词)等资料。完成《武陵山区·渝东南记忆》最后两个篇章共14集的成片编辑及修订并上报,标志着历时六年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地方资源建设工作已经圆满完成。 三是科研管理有序推进。加强对单位科研项目的管理力度,及时推动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项目、推进现有项目实施进度、按时保质完成项目结项。全院2021年共完成主持或主研的省部级课题3项,分别是:2018年重庆市自科项目“基于实验语音学的川剧旦角声腔建模与分析”、2018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巴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和2019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巴文化学基础内容研究”,持续推进主持或主研的省部级课题7项,新立项省部级课题3项;研究报告《关于保护和弘扬重庆市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报告》、专著《摆手舞不是舞》获得2021年文旅部文化旅游院所科研建设优秀成果奖。充分利用全市艺规办管理平台,加强与高校的学术交流,积极调动民营高校研究力量,组织全市科研力量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021年度申报数量创新高,共计149项。持续推进《重庆文化艺术记忆丛书》出版工作,目前已出版老艺术家传记12本,项目进度过半。 五、切实加强全面管理,不断推进单位高质量建设 一是制度执行更加有效。严格按程序和要求开展职称和职级晋升,1人晋升副高级职称和2人分别晋升7级、8级职员。科学制定财务计划,严格执行财经制度,重大经费使用严格按程序提交党支部会议集体研究,按政策文件要求和采购程序招标采购。 二是人才队伍更加优良。继续坚持每月1次集中学习活动,先后通过学习讲座、参观考察、演出欣赏、职工学术交流等形式加强综合能力建设,开展12次学习活动。继续加强人才培训和对外交流,已安排30余人次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培训或座谈会27个,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升。组建渝东南武陵山旅游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广泛吸收重庆乃至全国相关领域专家为我们所用,研究力量得到有效扩充。 三是服务保障显著提升。认真落实安全责任“一岗双责”,重点开展单位消防、用电安全整改和网络安全治理,加强出车安全、食品安全、人员安全管理,确保全年零事故。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工作指示要求,确保单位没有疫情发生。加强食堂管理,加大扶贫项目采购力度,提供优质服务。加强物业公司管理,督促检查物业管理效果。严格执行公务接待规定,严格加强公车管理。严格政务值班、节假日值班制度,单位安全无事故。积极开展工会活动,注重职工身心健康,关注关爱离退休职工。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 |||
填表人: 蔡梅 联系电话:15002360313 报送日期:2022年02月08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