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778456615Q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0 年度)
单 位 名 称 |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开展药物种植研究,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药用动植物资源调查及收集 动植物野变家种、病虫害防治 提高中药材质量、产量和标准化研究 开展生产与开发 | |||
住所 |
重庆市南川区三泉镇三泉居委 | |||
法定代表人 |
朱吉彬 | |||
开办资金 |
5807(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8847.97 |
9166.63 | |||
网上名称 |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
从业人数 |
136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一)推进科研管理改革,释放科研创新活力 一是修订《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科研业绩量化计分管理办法(试行)》,提高“三高”科研论文及横向技术服务的计分,降低或取消了CSCD科研论文、授权专利的计分。二是修订《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承担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结题备案制管理办法(试行)》,最大限度提高科研人员自主权,进一步简化科研项目结题管理。三是建立经济领域6个内部控制制度,2019年全所内控评级为“良”,修订《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财务审批管理办法(试行)》制定《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试行)》,在项目人员出差、经费调整和报销、采购等方面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把牢科研诚信关口,将失信行为职称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 (二)深化科研创新驱动,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1.加强科研项目申报。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7项,同比增长62.1%,总经费2062万元。今年全所共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3项,同比增长19.4%,经费965万。其中申报国家级项目6项,经费192万元。特别是“药用动物泌香生物学”首次申报了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为市科技系统唯一的此类项目。此外还与四川大学丁显平教授团队合作撰写的“极濒危植物南川木波罗基因组学研究及应用”、与三峡学院联合申报的“免疫相关lncRNA作为ceRNA介导miR-146调控林麝脓肿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加强项目实施管理。一是围绕各类动植物研究和应用开展各级各类项目实施共计10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麝香熟化障碍的分子机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群落立体种植的中药材生态农业研究与应用”等4项国家级项目有序开展。二是组织所级项目结题验收会2次,提交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结题申请50项,其中“林麝全混合日粮TMR配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等43个项目已结题。三是组织开展援藏项目“类乌齐川贝母种苗繁育及种植技术研究与应用”实施,在我所大力推动下,类乌县不但将对口支持的钱全部用在项目上,还自筹300万元经费投入到川贝母项目中准备做大做强川贝母产业。四是自筹经费开展抗击新冠病毒推荐处方中药山慈菇组织培养及共生菌分离等试验,目前已完全掌握了山慈菇组培瓶苗生产及组培苗驯化技术,成功分离共生菌1株,并与杜鹃兰种子伴播并使杜鹃兰种子萌发,证明该菌株为杜鹃兰共生萌发菌,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有合作意向进行科研成果转化。 3.发挥平台集聚效应。一是与西南大学联合申报的国家级平台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为我市两个获批建设的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独立申报的重庆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获批。与云南天泉生物科技股份公司联合建立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云南川贝母分所。二是将“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等4个科研平台和“众创空间”等4个科技服务平台有机地整合,并给予每类科研平台10-20万元不等的经费支撑。三是“重庆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研究中心”、国家专利导航项目(重庆)中心道地药材产业专利导航分中心、康泽众创空间,经南川区科技考核,结果为“两优秀一良好”。 4.积极对外交流合作。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持续加大川渝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合作开展“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川渝片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繁殖”项目,与四川养麝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开展国家级项目申报、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及药用动物产业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与四川中医药管理局、四川中医药科学院、成都中草药研究所等深入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川渝中医药科研创新;同时还与西藏藏医院和西藏农牧学院合作开展“西藏中藏药资源普查”,完成了萨嘎和康马县的中藏药资源普查;与江西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展“框架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三)加强科研创新工作,创新成果实现突破 1.全年在《植物科学学报》等杂志发表科研论文28篇,其中CSCD 19篇,同比增长50%,其中三高论文4篇。申请专利17项,授权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同比都有大幅度增长。 栀子团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合作,通过生物工程菌体外合成的方法得到了西红花苷,相关成果“基于生物工程大肠杆菌的5种西红花苷的合成”于2020年3月27日在生物学SCI II区杂志“合成生物学”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为中药材原料的体外生物基因工程合成提供了思路。还破译了茜草科植物栀子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相关成果“串联基因复制驱动植物中咖啡因和西红花素生物合成途径的不同进化”于2020年6月18日在生物学SCI I区杂志“BMC 生物学”在线发表,为西红花苷合成生物学研究及栀子分子辅助优良新品种选育等提供重要支撑,这也是我所首次在SCI I区发表文章。 药用动物研究团队与四川大学、重庆三峡学院等单位合作,在获取了林麝全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揭示了林麝基因组中微卫星片段的数量及分布。该成果“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林麝全基因组中不同区域微卫星分布及其标记”于2020年3月10日在SCI II区杂志“Aging-US”在线发表,为开展林麝的分子育种提供参考。此外,药用动物研究团队还在全国率先攻克了林麝香腺上皮细胞凋亡的瓶颈,为开展工厂化体外培养细胞生产麝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开展林麝泌香的机理研究提供支撑,目前该成果正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中。 联合中科院深圳仙湖植物园和北京大学对我所前期发现的南川石蝴蝶、玉树红景天2个新物种进行研究,我所科研人员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向北欧植物学杂志成功投稿。卷丹新品种“渝百合1号”在园艺学报发表。 2.分别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药用植物园建设规范》《中药资源大典重庆卷》《新编中药材学》《中药资源大典名录》专著4部,独立编撰《金佛山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待出版。 3.我所牵头申报的“重庆黄精属植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产品研发”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白芷、独活规范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应用”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项目优秀奖。栀子新品种渝栀1、2、3号通过验收,百合新品种通过验收。 4.新核准注册“南川大白及”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项,发布《地理标志产品 南川天麻》团体标准1项,重庆市康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体系认证,获得“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铁皮石斛酒传统制作技艺(编号Ⅷ-266)、南川天麻传统生产技艺(编号Ⅸ-34)列入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2019年11月14日至2024年11月14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 |||
填表人: 彭静 联系电话:18723847986 报送日期:2021年03月12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