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事业单位法人信息公示 > 2020年

长江师范学院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2020年度)

发布时间:2022-04-12 09:50
发布时间:2022-04-12 09:50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000709410568Y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2020年度)

单 位 名   称

长江师范学院

定代表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单位名称

长江师范学院

宗旨和

业务范围

实施高等教育,培养师资人才,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开展人才培养 开展科学研究   开展社会服务 开展大学文化建设 负责学校内部运行管理工作

重庆市涪陵区聚贤大道16号

法定代表人

蔡家林

开办资金

47993(万元)

经费来源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资产

损益

情况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19371.08

254031.14

网上名称

http://www.yznu.cn

从业人数

1834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2020年无变更事项

2020年,在中共重庆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教育工委的关心指导下,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五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市、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加快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年来,学院大力实施学科建设“高峰计划”、人才培养“卓越计划”、科学研究“攀登计划”、师资队伍“梧桐计划”,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各项事业再攀新高。学院科研综合竞争力在全国693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排名第5位,在2020年软科中国600强最好大学中排名第331位;学科竞赛首次进入全国本科院校300强。 一、坚持学科龙头,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学科建设成效明显。一是结构布局更优。围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建有市级特色学科专业集群2个、市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市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8个。4个市级重点学科终期评估全部为优秀。二是对接服务更准。对接重庆“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构建了“教育科学与教师教育”等6大专业集群,高度吻合重庆发展之需。三是发展方向更明。主动在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庆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空白领域和亟需领域中找方位、找定位,形成了教育学学术型硕士,教育、旅游管理、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1+4”重点建设学科,为培养重庆所需人才搭建平台。四是“申硕”目标更近。学院教育学、旅游管理、电子信息三个学位点均已达到硕士学位申报条件,通过了专家通讯评议。   (二)专业内涵不断提升。一是推进“新师范”建设。优化“新师范建设行动计划”,开发教师教育类课程5门;新增卓越教师实验班2个。二是推进“新工科”建设。与中科曙光等企业结对实施“一学院一企业”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80名优秀学生参加山东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项目学习;2个学院通过重庆市新型二级学院中期验收,其中1个学院获评优秀。三是推进一流专业建设。6个专业参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项目认定,4个专业通过重庆市特色专业结项验收,2个市级特色专业(群)基本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三)专业设置契合需求。一是持续优化专业布局。新增新工科招生专业3个,获批新工科专业1个,申报新专业2个。二是谋划学士学位申报。成功增列学士学位授权专业2个,获批第二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3个。 (四)专业评估扎实推进。一是强化专业评价。出台《专业建设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将专业建设质量纳入制度评价轨道。二是强化专业认证。思想政治教育、英语2个专业通过教育部第二级专业认证;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交专业认证申请1个。三是强化专业整改。坚持专业认证理念,制定《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整改方案》《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办法(试行)》《专业认证持续改进工作实施方案》。   二、坚持教学中心,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新提升 (一)一流课程建设提质扩容。一是重视思政课程。落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方案》,新增思政课程3门,培育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1门,新增重庆市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1门。二是打造一流课程。新增市级一流课程15门;获批重庆市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优秀示范案例5项,获评重庆市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先进典型5个。三是丰富课程资源。新增通识公共选修课程35门,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专业基础核心课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和基于项目成果的校本选修课程98个。四是加强教材建设。全年教师编写教材14部,参编教材15部。五是推进教学培训。为教师提供“在线教学”“教学创新”“课程思政”“金课建设”“教学竞赛”等模块化培训菜单,全年共开展集中培训17期1800余人次。 (二)教育教学改革喜获丰收。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将课程思政理念全面融入教学大纲,立项市级课程思政项目5项、市级思政类教改项目2项。二是着力抓好教改项目。立项省部级教改项目68项,其中教育部新农科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36项,重庆市重大项目1项。三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组织开展“微课竞赛”等多种单项竞赛,成功承办重庆市第五届青教赛。教师参加市级及以上教学比赛获奖21项。其中,获第五届全国青教赛三等奖1项。四是积极打造教学成果。新申报校级教学成果奖71项,获评重庆市第二届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优秀论文2篇,获推全国首届民族教育优秀成果奖评选1项。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建构了“二环节三层次五模块”“四年一贯”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推进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围绕师范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推进标杆基地建设。二是提升学科竞赛水平。学生在重点赛事中获国家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5项,获奖数量较上年提高21%。 (四)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发力。通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等举措,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7项、市级38项;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创新创业年会中入展项目2项,获最佳创意项目1项、获评优秀指导老师1位,在重庆市高校排名第二;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金奖5项、银奖15项、铜奖20项,获奖总数居重庆第一。   (五)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通过目标考核、制度激励、氛围营造等举措,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评价和毕业生满意度持续向好。2020届毕业生考研上线796人,录取576人、较上年增长20%;麦可思调研结果显示:2019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比上届提高10%,就业现状满意度超过全国非“211”本科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三、坚持成果导向,科研创新水平获得新提高   (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20年合计投入研发经费1.3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 (二)科研成果实现突破。2020年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459篇(其中SCI一区47篇,CSSCI论文55篇),占比11.6%。胡江霞老师主笔的《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发展》获习近平、韩正等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获重庆市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获第七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三等奖1项,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三等奖1项,获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3项。 (三)科研项目总体稳定。2020年立项国家自科基金5项,立项国家社科基金12项(在重庆市属院校排名第3);立项教育部、市科技局等省部级项目62项,其中重庆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 (四)科研平台积极推进。对接新工科,“重庆现代交通技术研究中心”完成1100万元仪器设备验收及货款支付,完成下属五个研究所的建设并投入运行;“微纳米器件与智能感知系统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立项2020年重庆市教委高校创新研究群体2个和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团队2个,获市教委直接经费支持100万元。 (五)科研面向重大战略。落实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与四川省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全方位合作。 四、坚持人才强校,师资队伍建设开创新局面 (一)坚持党管人才。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出台《人才引进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办法》,落实《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进行师德考核;以“教育报国守初心   铸魂育人担使命”为主题,集中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 (二)强化引进培养。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授权点申报和新工科建设需求为导向,投入专项经费1000.8万元引进人才;获批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1人、巴渝学者特聘教授1人、巴渝学者讲座教授3人、巴渝学者青年学者2人、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三)完善人事制度。出台《职称评审办法》和《职称申报条件》、《编内人员进入流出管理规定》、《辅导员岗位津贴发放办法(试行)》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发放办法(试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学院职称制度改革案例被《2019年重庆教育发展报告》收录。改革案例在市委人才办主办的“人才助力全面小康”2020年度人才工作主题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五、坚持立德树人,学生教育管理取得新成绩 (一)深化教育引领。一是主题教育丰富多彩。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主题教育;学生获全市“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一等奖。二是队伍建设实现突破。配齐配强辅导员队伍,开展“重庆市最美辅导员”宣讲学习,助推专业化发展;辅导员获全国辅导员能力素质大赛三等奖1项。三是育人改革亮点突出。建设校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7个,全国样板党支部“长江师范学院大学生预备役党支部”顺利通过结项验收。   (二)优化育人环境。一是学生社区党团建高地。成立楼栋党支部27个,配备支部书记23名,社区党建逐渐压实思政工作“最后一公里”;获批重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大育人”精品项目,5间寝室获评重庆市级特色寝室,16间寝室获评市级文明寝室,学院被评为重庆市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先进集体。二是回归常识本分抓学风。培育典型模式,打造3类学风典型;搭建学习平台,开展学风建设月、特色早晚自习、读书活动、艺体滋养等活动;树立典型示范,评选表彰校长奖学金18名、校级各类先进个人2201名、优秀班级106个;推评市级先进班级体10个、先进个人233名。 (三)强化实践育人。一是科研育人成绩突出。学生获“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奖市级15项、国家级1项。二是文化育人成果丰硕。2020年,学院在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再创佳绩,获奖数量居全市高校第一。三是社会实践成效显著。组织5000余名青年学生参与属地化、常态化的社会实践活动。2支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千人千项”最美团队,2个摄影作品入选基层新画卷,3份调研报告和11份镜头中的“三下乡”作品成功入围全国评选。 (四)强化就业创业。一是积极促进就业。严格落实“四不准”“三严禁”各项规定,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市场建设,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双选会,提供求职岗位1.3万余个;充分利用重庆市“就在山城 圆梦青春”网络双选会、教育部“24365”网络招聘等平台,积极引导学生线上求职。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1.32%,年终就业率93.77%。二是加强就业帮扶。出台《关于做好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困难毕业生档案,实行“一对一”“多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困难毕业生就业率达96.19%,就业帮扶成效显著。三是精准资助育人。开展“助学.筑梦.铸人”资助育人教育系列活动。2020年,共5万人次获各级各类资助5000余万元。 六、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合作交流呈现新格局   (一)国际合作成效明显。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文件精神,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与沿线国家高校共建中外人文交流平台2个,共同申报并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派往沿线国家高校学习交流的学生数量占全年总数的100%,接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138名,占在校留学生总数的73%。 (二)合作办学取得突破。与QS2020排名中位列世界第165位、专业排名全球第75位的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合作举办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并获批市教委500万元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项奖补。2020年9月,项目首次招生获考生及家长高度认可,实际录取117人。 (三)涉外监管工作规范。严格执行国家和重庆市教育涉外监管法规政策,严格审核国外合作院校资质,目前与38所国外院校开展师生项目合作,这些院校均在教育涉外监管网公布的名单中;与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等具有中介资质的机构合作,开展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双学位项目。一年来,教育涉外监管工作无一例责任事故。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至2024年10月22日。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1.被评为“西部计划绩效考核优秀等次高校”(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 2.获得“2020年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3.获得“第四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重庆赛区选拔赛市级决赛”团体二等奖(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4.获得“重庆市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






填表人: 杨小容联系电话:13996838199  报送日期:2021年03月22日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