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大科学基础设施虎溪建设项目——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实验大楼EPC项目(简称“重大科学中心项目”)近日完成地下室结构封顶,全面进入地上主体施工阶段。
施工现场鸟瞰图。雷键摄
据悉,重大科学中心项目位于大学城核心位置,是重大有史以来最大的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中心、省部级中心等为一体的科学实验中心,总建筑面积247699.2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81415.9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66283.29平方米。项目由内外环建筑围合而成,其中内圈由高18米的3层大空间连续实验室组成,外圈由高18米的3层裙楼及10栋塔楼围合而成,塔楼最大建筑层数10层,最大建筑高度47.7米。
据了解,该项目地上建筑包含科学传播、先进制造、智慧能源、低碳能动、低碳资安、先进材料、电子器件、前沿交叉、人工智能和公共平台等;地下建筑包括地下车库、设备用房、食堂、咖啡厅、健身房等,集实验基地、科研服务、科技拓展等功能于一体。
工人正在施工。雷键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目前,塔吊等机械设备正在不停作业,钢筋工、混凝土工等近500名工人紧密协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施工。
项目承建方中建八局西南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项目位于科学城中心地段,地下水位高,施工环境复杂,为此,项目选用了绿色装配式边坡支护技术,通过铺设由塑料格栅、土工布、防水隔离层组成的“三合一”柔性护坡面层,并结合丁字筋、钢丝绳、可周转混凝土砌块,较好地起到了边坡围护的作用。“相较于传统喷锚支护来说,这种新工艺具有施工速度快、可周转次数多、无建筑垃圾产生、节能环保等特点,避免了施工过程中产生扬尘和土壤污染。”
工人正在施工。雷键摄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结合云筑智联管理平台,对水、电、扬尘等实施全过程监管,以全景鹰眼为主,无人机航拍为辅,推进项目全周期可视化监控。此外,项目以BIM(建筑信息模型)为支撑,对项目技术质量、计划管控、风险隐患进行预警管理,在保障施工质量、安全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该项目于今年5月1日进入基础施工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实现主体结构封顶,2024年完成项目整体建设。”高新开发集团下属城建集团现场代表刘渝介绍,项目建成后,将基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优势,全链条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成果转移转化等,积极打造规模化、集成化、综合化的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和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综合示范区。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