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体验陶笛制作的魅力与乐趣
5月20日,教育部认定96个县(区、市)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荣昌区榜上有名。这是荣昌区在成功创建重庆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后,取得的又一亮眼成绩。
接连入选市级、国家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彰显了荣昌区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不俗实力,折射出荣昌区以劳动教育为支点,撬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为。
近年来,荣昌区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关键枢纽,从顶层设计、模式创新、资源整合等维度入手,把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生培养全过程,构建起多元化、立体式的劳动教育新生态,让劳动教育成为孩子的成长营养,培育孩子成为“手中有活,脚下有劲,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胸中有志”的时代新人,为促进全市乃至全国的劳动教育走深走实,积累更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区域统筹 顶层设计
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实施机制
“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公吆喝悍声远,窑火烧亮半边天……”这首流传于荣昌民间的民谣,描述了古时荣昌陶器的生产盛况,再现了古人们制陶繁忙的劳动场景。
千百年来,以劳为荣、以劳为乐、以劳立身,已成为荣昌人的精神图腾,他们开展劳动教育的优良传统也传承至今。
迈向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如何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如何架构劳动教育的实践新范式?
荣昌区结合劳动教育的时代要求和区域实际,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框架,并把劳育作为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悦心的重要途径,做足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文章,制定了劳动教育实施路线图。
规划是工作的先导。荣昌区印发了《荣昌区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和《荣昌区中小学劳动教育任务清单》,提出新要求、新任务、新课题,为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荣昌区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和镇街的职责,形成了“政府统筹推进、教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镇街广泛参与”的劳动教育组织工作新格局,实现全区学生接受劳动教育覆盖率100%。
解读文件与规划可知,荣昌区根据不同学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建立了以学校劳动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区教育为依托的教育工作机制,构建了“师生家校社”五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形成了“基础+特色”“基础+创新”的劳动教育模式及“基础+特色+活动”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引领孩子在出力流汗、实践锻炼中劳有所获,在磨炼意志、学习技能中涵养奋斗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荣昌区将完善劳动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作为推动劳动教育做细做实的一个关键举措。仅今年,荣昌区财政投入资金达300万元,不仅让31所学校的劳动教育设施提档升级,更是创建了10所区级劳动教育示范校。
创新模式 示范先行
依托工作室创新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2020年,荣昌区迈出了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的一步——组建成立首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学科实践工作室,重庆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黄珍辉领衔担任工作室的主持人。
据介绍,该工作室坚持“更小一点、更活一点、更近一点、更实一点”的原则,创新构建“1+N”劳动教育模式(“1”指组建一个工作室,“N”指各成员项目学校),还依托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优质资源,结合城区学校办学特色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区域内中小学劳动教育水平持续提升,实现区域内学校劳动教育与科技创新发展齐头并进。
推动劳动教育进校园、进课程、进教室,离不开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拥有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荣昌区聚焦选才、育才、用才、留才等环节,对150名专兼职劳动教育学科教师进行专题培训,聘请一批劳动教育校外辅导员作为补充,筛选了80名优秀教师作为劳动教育“种子”教师,展开针对性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荣昌区以中小学劳动教育学科实践工作室为载体,以业务精湛的劳动教育师资团队为支撑,着力开发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劳动教育课程,指导建设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一套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打造在市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劳动教育特色学科。”荣昌区教育工委书记、教委主任雷华初表示。
立足于区域全局,在工作室的牵头引领下,荣昌城区的荣昌初级中学、棠香小学等8所学校,以及盘龙中学、仁义镇中、广顺小学等20所农村学校,共同开启了劳动教育资源共建、共进、共享的发展之路。
随着发展之路逐渐走向深入,工作室践行“资源整合、联盟发展、课程创新”的发展理念,以城区和农村学校联合为契机,探索“联盟+”的劳动教育新模式,打造荣昌区“劳动教育创新学校联盟共同体”。
如今,学院路小学构建起“三纵四横”劳动教育创新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吴家海棠中心小学建立了“开心农场”作为劳动实践基地……一幅“学校专心于劳动改革、学子潜心于劳动创造、家长热心于劳动实践、社会向心于劳动探索”的劳动教育美丽图景,在荣昌大地生动绘就。
融入特色 盘活资源
推动劳动教育接地气可持续
走进峰高中心小学的“扇韵”特色课堂,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着简易版的同骨、扇骨打磨、糊扇等一系列手工折扇制作程序,一把把精美的折扇先后制作出炉。
在安富中心小学的“陶韵”特色课堂中,孩子们跟随老师的步伐,通过拉坯、盘条、泥板成型、注浆成型等工艺,创作完成一件件具有艺术感的陶器……
近年来,荣昌区扎根本土文化,结合地域特色,让劳动教育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引领区域内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整合利用本土优质资源,推动劳动教育更加“接地气”“有灵气”。
事实上,荣昌区结合荣昌“夏布、陶、折扇”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卤鹅、黄凉粉、铺盖面”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主编写四大类24个主题的劳动教育指导手册,引入一大批非遗传承人,由他们进课堂教孩子“折扇”“陶”“夏布”的传统技艺,促进文化的共享与传承相得益彰,也让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为围绕区域文化特色,以不同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劳动能力,荣昌区还协同好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的关系,充分结合校园文化、地域环境、校友资源、社会资源等条件,一方面设置校外实训课程,将非遗教育场所搬到田间地头、生产车间、设计工作室,另一方面借助文艺表演、文学作品等表现形式,展现非遗文化,实现劳动教育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有机融合。
与此同时,荣昌区基于乡村振兴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推行“政府+企业+N”的合作模式:以安富街道国家级综合实践基地为核心,带动社会资本向劳动教育转移,大力促进专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发展。清江镇与重庆市造法自然文旅有限公司合作着力开发“创意农业·一日农耕园”精品课程,仁义镇与重庆市百果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形成“学校+基地”的中长期劳动教育模式,拓宽了劳动教育场所和空间。
截至目前,荣昌区创建了国家级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个、市级研学旅行基地2个、区级校外实践基地1个、劳动教育学科工作室1个;有35所学校开展特色劳动教育,20所学校了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等创新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及创新获市级以上奖项300余项,科技创新获市长奖1次。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