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区组织小学进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现场展示
近年来,巴南区教育系统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
民生为重,百姓至上。巴南区教育系统以人民满意为标尺,围绕“江南宜学城,品质教育区”目标,聚焦“公平”“质量”,通过区域内幼儿园扩容提升,化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以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建设更多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不断提高“优学优教”水平,书写了有温度有厚度的民生答卷。
提质升级
绘就“均衡优质”幸福底色
时光倒回去年秋季学期开学,巴南区箭滩河小学、生物城小学、花溪二小建成投入使用。宽敞的运动场、崭新的教学楼、配置齐全的功能室……走进校园,温馨宜人的环境,令人眼前一亮。
这3所新建的公办小学投入使用,满足了周边小区适龄青少年就近入学的需求,推动了区域办学资源的有效扩展。
这是巴南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的一个生动实践。
“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教育责无旁贷。要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扩大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的学位供给,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巴南区教育工委书记、教委主任唐泽奎说。
在重庆市中心城区当中,巴南区的“二元”经济社会特征明显,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经济格局,面临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压力,以及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均衡发展的巨大考验。
压力面前,区教委下好教育优先发展先手棋,从“人、财、地”三个方面倾斜,科学合理布局城镇义务教育学校与幼儿园,并联动巴南区委、区政府、区发展改革委、区住房城乡建委、区财政局等部门,形成强大合力,促进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实现“量”的扩张和“质”提升。
据悉,巴南区落实建设用地供给、建设规模、经费投入、建设主体、建设时序,推动与对应地块住宅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并通过新建、回购、改扩建等方式,为群众提供更多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的优质学位资源。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巴南区建成新学校24所投入使用,新增学位4.6万余个,每年安排近2万名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努力解决学位供需矛盾。
扩大资源
集团化办学铸就优质资源
2007年,巴南区正式启动了鱼洞二小“一校两区”的试点工作,在全市率先开启了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探索。
当先锋,谋发展。巴南区在加快推进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以教育公平为诉求,以优质均衡为目标,打出顶层设计、创新机制、资源共享、深度交流、融合创生等“组合拳”,构成特色鲜明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以破解“择校热”“大班额”,促进教育实现均衡优质的发展。
事实上,巴南区打破集团化办学单一模式,以“名校(园)+新校”、“名校(园)+潜质学校”模式,组建了7个名校(园)教育集团,按照“城区优质学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模式组建18个中小学发展共同体,以“重点中职学校+参与配合学校+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园区企业”为模式组建4个职业产业教育联盟,构建了区域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巴南范式”。
在组建教育集团、发展共同体、职业产业教育联盟后,巴南区以紧密型、领办型、松散型等7项运行机制,带动教育集团有序运行。同时积极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集团内各校在管理、科研、文化、课程、师资等方面的内涵发展,促进校际间的深度融合,提升集团内各校的办学质量,从而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以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比如,东城校区、恒大城小学、巴南小学、星澜汇小学、融创小学、昕晖小学、珠江城小学、生物城小学,在鱼洞二小教育集团这个大家庭里孵化、融合、成长,寻找到了自己独特而有个性的发展路径,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优质均衡的教育。
此外,巴南区完善经费保障制度、考核激励制度、退出再生制度,构建完整的保障机制体系,进一步撬动了集团内各校的办学活力,优化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集团内各校的办学水平。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