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基础工程。
前不久,记者从召开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时期重庆粮食连年增产,粮食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今年我市夏粮再获丰收,播种面积、产量、单产实现“三个增长”。
据农情调度显示,截至目前,全市秋粮收获已完成八成,若后期无极端天气发生,全年粮食丰收在望,单产更有望创历史新高。
粮食连年增产,“巴掌田”“鸡窝地”的重庆底气何在?连日来,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建良田
改善耕作条件筑牢“耕”基
山地丘陵占比九成多,不少耕地是“鸡窝地”“巴掌田”,这是重庆在粮食生产上遇到的一大瓶颈。
“让粮田变良田,稳粮才有底气。”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重庆实施了地块周边的沟渠路配套,还对部分粮田地块实施“小并大”“弯变直”“坡改缓”,大幅改善了耕作条件。
“巴掌田”变成“整片田”,让种粮成了效益更高的产业。在梁平区星桥镇两路村,2700多亩粮田2021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变成了适宜农机下地、高效作业的高产田,吸引了不少大户竞标种植。
“现在种粮可不是靠人力去堆,肩挑背磨下苦力气的日子成了过去时。”种粮大户邓中在两路村流转了上千亩稻田。“我敢流转这么大面积,就是因为农田经过整治,不像过去三五分一块田,而成了平均5亩的大田,可以全程机械化耕种,降本效果明显。”邓中算清收入成本账,种田“钱”景可期。

梁平区星桥镇两路村,梁平10万亩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收割机在金黄色的稻田中收获水稻(无人机照片)。特约摄影 刘辉
此外,我市各区县还通过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开发利用冬闲田、调整种植结构等方式,充分挖掘面积潜力,让种粮亩均增加200元收入。
选好种
做强“农业芯”助农稳增收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丰收图景往往从一粒良种开始。近年来,我市立足山地特色,通过不断创新提升品种品质,助力粮食增收。
春马铃薯一般在5月初收获。2023年底,为调整种植结构,在市薯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指导下,开州区竹溪镇首次引进早熟马铃薯品种“缙云薯11号”,并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地区进行示范种植。竹溪镇大坪村种粮大户刘小平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农户,试种了50多亩。
“没想到新品种马铃薯增产增收效果这么好。”刘小平说。和传统的春马铃薯品种相比,“缙云薯11号”亩产在1800公斤以上,实现了产量翻番,且表皮光滑、商品率高,产地价最高达到2元/斤。更重要的是能提前一个多月收获,解决了“马铃薯+玉米+大豆”轮作的茬口问题。
国以农为本,粮以种为先。近年来,结合重庆丘陵山地特点,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向广大种植户推荐优质粮食作物主导品种,确保用种安全。市种子站相关负责人表示,得益于新品种的推广,近年来我市农作物品种在品质、产量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提单产
多项农作物单产创新高
重庆山地丘陵面积占比九成多,如何实现粮食稳产增产?
“必须向单产要效益!”市农技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说,2023年来,我市明确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多措并举推动“三稳、一扩、一提(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扩大油菜面积,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建设高产示范片,开展密植防倒伏技术研究、再生稻配方施肥试验、增密提单产示范等重大技术集成和重点科技攻关,将成熟技术组装成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提升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确保我市粮食产销平衡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全市粮食安全奠定基础。
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效果立竿见影。在这个秋收季,我市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成果格外亮眼,多项单产数据创新高——
在开州区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核心示范片,玉米亩产达到798.5公斤,一举刷新全市玉米单产纪录;
在永川、梁平水稻单产提升示范片,水稻亩均产量分别达到842.44公斤、830.9公斤,在大面积生产中双双突破800公斤;

忠县大豆单产提升示范区。通讯员 谭毅 摄
在开州、酉阳、巴南等地,大豆净作亩产纷纷超200公斤,最高达到275公斤,相较于全市目前150公斤的平均水平,实现了大幅提升……
通过向科技要效益,今年全市夏粮单产223.6公斤,同比增长1%。下一步,我市将在百亩示范片、千亩示范片、万亩示范片等地加快推广精准种植管控、水肥调控、绿色防控“三个精准”技术模式,着力提升单产水平。
用农机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前不久,在永川区五间镇新建村的中化农业的示范农场,平整的作业通道、长长的排水沟纵横交错,各式各样的大型农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一幅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场景映入眼帘。
在农场高粱油菜轮作种植基地示范区,农机人员正熟练地驾驶着旋耕机、覆膜机等进行作业。“这是新改造出来的16亩多高粱油菜轮作基地,现在耕地、播种、施肥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从平地到栽苗只要3天,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粮油单产也能增加几十斤。”中化农业示范农场相关负责人说。
实现粮食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推广运用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和技术是根本。目前,我市已有大中型农机近2万台,全市农机化水平达到58.9%。通过机械化生产,平均每亩粮食作物节本390元,旱地复种指数增加40%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升。

合川区玉河村,农机手正驾驶收割机收割“米粉稻”。特约摄影 钟志兵/视觉重庆
接下来,我市将坚持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技“四良”融合,在增加种植密度、提高播种质量、水肥精准调控、减少产量损失4个方面下功夫,全环节、全过程、全要素挖掘粮食作物产量潜力,为守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夯实基础。
强保障
农技人员、产业专家一线指导
为保证粮食颗粒归仓,我市全力做好农业生产服务工作。
在春耕生产“第一仗”中,我市统筹调度农药、种子、化肥、农机等农资装备;选派农技人员、产业专家,开展选种、购种、田间管理、一线指导等服务;3D打印播种技术、无人驾驶农机、淹水直播等一批新装备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助力农业节本增效,单产提质攻关。

育秧工厂。记者 赵伟平 摄
近年来,面对强降雨、病虫害、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市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并第一时间派出技术指导组开展灾后生产。尤其是为防止马铃薯晚疫病等的传播,今年3月我市相关部门第一时间组织近200名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田间普查和指导,确保马铃薯健康生长。
与此同时,为保证粮食颗粒归仓、丰收到手,各地全力做好各项夏收、秋收服务保障工作。比如,今年夏收期间,各地投用上万台(套)农机具开展夏粮收获,秋收期间全市统一开展机收“大比武”,千方百计增加粮食产量。
此外,我市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稻米、玉米为重点发展“品牌主粮”,通过绿色、科学种植,推广良种、良技、良法,走品质化新路,让好粮卖出好价钱。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