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在蚩尤九黎城举行
游客身着苗族服饰在绍庆街道阿依河社区采摘园体验采摘乐趣
绍庆街道阿依河苗寨 摄/赵勇
保家镇的茶农在茶园抢采明前茶
游船夜游乌江
彭水晶丝苕粉
水上飞人参赛选手在乌江进行赛前热身展演
位于连湖镇内的黔石高速公路
游船行驶在乌江画廊 摄/赵勇
彭水水电站
去年以来,彭水县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服务和融入重庆加快建设“六区一高地”体系架构,充分发挥生态、民族、文化“三大特色”,统筹推进城乡、文旅、文景产城“三个融合”发展,奋力走好山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作为渝东南武陵山区的重要节点,彭水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立足65.6%的森林覆盖率等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彭水县正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山区民族地区强县富民现代化建设。
筑牢生态本底 打造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地
“彭水的晶丝苕粉筋道爽滑、久煮不糊,这个品质完全符合火锅食材的标准。”3月21日,在彭水县举行的重庆市火锅产业协会六届三次会员大会上,来自全市的火锅企业代表们在品鉴彭水晶丝苕粉后,纷纷给予高度评价。这场别开生面的产销对接会,让传统农特产品与现代餐饮产业碰撞出新的火花。
其实,早在去年,彭水县就与重庆市火锅产业协会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品牌共建、市场推广、人才培养等领域展开深度协作。今年的产销对接会,标志着双方合作迈入新阶段——彭水晶丝苕粉集团与重庆小天鹅、刘一手、德庄等12家知名火锅企业现场签订产销协议,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田间到餐桌,从农特产品到火锅食材,我们正在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彭水县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产业对接,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为火锅行业提供了优质食材选择,实现了双赢发展。
红薯,是彭水县的主导产业。近年来,该县立足山区民族地区特色优势,围绕“1631”红薯产业发展思路,全力推进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产业规划、龙头培育、品种研发、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彭水县将红薯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重点打造,通过邀请国家红薯产业技术体系、中国淀粉工业协会、西南大学等专家团队参与,科学编制了全县红薯产业5年发展规划,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目前,全县红薯种植面积已达30万亩,综合产值突破18亿元,带动10万农户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已培育红薯加工主体32家,其中年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的龙头企业6家,500—1000吨的中型企业12家。
通过精准招商,彭水县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包装设计、商贸物流的完整产业链。已建成红薯加工生产线42条,正在加快建设红薯加工产业园、物流园和现代产业园,推动产业向园区化、集群化方向发展,着力打造西部地区高淀粉薯、鲜食薯双线加工生产示范基地。
彭水县通过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研发培育出“彭苏”系列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其中“彭薯1号”“彭苏6号”等优质品种,平均单产超2200公斤/亩,同比提高17%。同时,建立红薯种植技术标准和规范,推行“适时适薯、相对集中、区域化标准化”种植模式,在全县建成16个核心种植基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彭水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目前已拥有“彭水晶丝苕粉”全国地理标志商标等15个绿色食品认证。通过“区域公用品牌+”战略,统一标识、标准、宣传,加快制定团体标准、地方标准,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特别是以“彭水晶丝苕粉”为代表的特色产品,凭借“三沉三浮”古法工艺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案例。开发出火锅湿粉、酸辣粉等20种衍生产品,使红薯附加值提升5倍。
彭水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计划将红薯产业打造成为百亿级产业集群,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苕粉之都”,让“小薯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红薯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彭水县加快建设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地的代表案例。不仅是红薯,彭水县还提速提质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迭代打造一罐水、一袋粉、一盒饼、一听饮、一桌菜、一杯茶、一瓶蜜、一桶油“八个一”健康食品矩阵。
除晶丝苕粉获评中国农业新锐品牌30强外,彭水白茶获评国际茶博会金奖,不老泉水、紫苏油获评全球食品饮料论坛金鳌奖,重庆阿依达太极泉水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入选重庆市消费品工业“爆品”培育清单。
彭水县打出的“绿色生态产品品牌”中还有中药材。当地发挥道地中药材产地优势,衔接国家中医药局指导苗医苗药产业发展,引进俊苗山医药研究院进行苗医苗药研发,建立产销联结机制,带动农户1万余户增收,民族医药全产业链年产值达3亿元。
另一方面,打造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地,需要优质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近年来,彭水县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打造美丽重庆建设彭水范例。
彭水县还提速推进风电和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储备抽水蓄能项目建设,落地电网侧独立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加快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清洁能源产业集群。
以光伏为例,今年2月签约的乌郁两江乡村产业路光伏发电项目将投资20亿元,在郁山镇等15个乡镇产业路附近建设约5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将大大提升彭水县的能源自给率,对推动县域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产生积极影响。
深耕文旅融合 打造“硬核”苗乡文化体验地
今年春节前夕,彭水文旅放出一个“大招”——“国风苗韵・光影九黎”夜游活动于1月25日至2月16日在蚩尤九黎城景区举行。
这已是彭水第三次“夜游”活动。
2024年5月,“彭水之约·梦境乌江”夜游项目在乌江“九黎城01号”游船举办启动仪式,拉开了彭水文旅夜经济的序幕。
3个月后,彭水县精心策划的“千年苗韵·夜游九黎”主题活动,又作为“世界苗乡·养心彭水”首届国际文化旅游消费季的活动亮点贯穿整个8月。
“白+黑”的无缝融合,沉浸式的苗族风情体验,每晚上万人、累计50万人“不分昼夜”融入九黎城,赏“九苗”观“六馆”。彭水县文旅部门邀请名人明星、网红达人来为彭水文旅IP做推介……一系列举措,着实让“夜游彭水”火了起来。
2025年春节期间,“国风苗韵・光影九黎”活动启动,全县共接待游客1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6%、23.9%,实现2025彭水旅游“开门红”。
“夜游彭水”是彭水文旅发展的一个缩影。一年以来,在彭水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彭水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旅产业稳进增效。据统计,2024年彭水县接待游客量达到2820万人次,实现游客总花费1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19%,线下游客满意度位居全市第一。
2024年以来,彭水县在文旅方面取得了多维度的突破,品牌矩阵构建初见成效,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周家寨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摩围山露营基地等项目高位推进,即将形成1个5A、4个4A、4个3A,众多乡村旅游景点的格局。
同时,文化产品屡获殊荣,苗绣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地方特色美食“鸡豆花”入选“渝味360碗”头碗菜,合唱版《娇阿依》在巴蜀合唱季中获奖,郁山盐业遗址也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单。
在产品体系方面,彭水县推出了山水风光、民俗风情、夜景休闲等10条精品旅游线路,并成功打造了“彭水之约·梦境乌江”等旅游项目。通过成功举办第13届“一节一赛”等节赛活动,文旅知名度进一步显著提升。
今年3月31日,“蚩尤九黎城杯”2025中国(彭水)国际动力冲浪板公开赛暨彭水皮划艇邀请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两项国家级水上运动大赛将于4月28日至30日在彭水县乌江水域举行。
围绕“欣赏水上运动·体验民族风情”两条主线,彭水县还将策划蚩尤祭祀大典、2025第十四届乌江苗族踩花山节开幕式、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邀请游客一起品味独特的苗乡风情和人文景观。
在国际影响方面,彭水县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建成重庆彭水文化旅游(亚太)营销展示中心,并赴多个国家进行宣传营销和交流演出。入境过夜游客数量大幅增长,30多个国家旅行社来彭踩线,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71万人次,同比增长25倍。文旅发展国际合作案例入选全市典型案例。
同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下,彭水县立足“生态、民族、文化”三大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彭水县精心打造的“四大胜地”已成为当地旅游的金字招牌。阿依河景区凭借其惊险刺激的漂流体验,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十大漂流胜地”,每年吸引数10万游客前来挑战;蚩尤九黎城作为世界最大的苗族建筑群,恢宏的祭祖大典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让游客叹为观止;摩围山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常年平均气温14.9℃,是“悬在云端的氧吧”;乌江画廊百里山水如诗如画,游船穿行其间,宛如置身水墨丹青。
为提升游客体验,彭水县实施了“三大提升工程”:交通方面,渝厦高铁彭水段即将通车,将实现与重庆主城“一小时经济圈”的无缝对接;智慧旅游方面,建成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实现“一部手机游彭水”;服务品质方面,培育了1000余名专业导游和讲解员,打造了30家精品民宿和特色餐饮。
硬核“苗乡文化”是彭水旅游的“杀手锏”。彭水县深耕“九苗”特色,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苗绣馆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苗绣《砥柱铭》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苗医苗药形成研发、种植、体验一体化产业链,5条生产线年产能达1.2亿元;苗寨、苗城等文化地标串珠成链,10处中国传统村落、4个特色村寨与蚩尤九黎城交相辉映。此外,《苗乡菜谱》收录100余道特色美食,苗王宴、长桌宴成为味觉名片,构建起“康养、文养、禅养”三养体系,推动苗文化从展演体验向全产业链延伸。
彭水文旅还获得来自各个领域的众多荣誉:阿依河景区入选“川渝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榜单”;摩围山景区获评重庆市首个五星级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川渝体育旅游精品综合体……彭水县更是在2024年获评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百强县,被中国旅游协会授予“2024旅游目的地”。
加强互联互通 打造多式联运交通枢纽关键节点
今年5月,彭水县善感乡周家寨将迎来一件新鲜事——即将“通飞机”。一个乡镇农村能够通飞机?这并不是玩笑话,而是彭水县发展低空经济的一项实在举措。
原来,今年5—10月,彭水县计划在善感乡周家寨1组半岛的土地和废弃建筑上改造建设整备型通航机场附属设施和陆上起降点。在周家寨游船码头入口处建设750米*60米的水上机场。
在彭水县境内,这样的起降点还不止这一个:年内将在彭水高铁站前广场建设适合直升机、evtol等垂直起降航空器运营的起降点;在摩围山景区修建综合型起降点,配套候机室、值班用房、机库等设施;在县内建设乘客候机厅、飞行执照理论培训教室、模拟飞行器体验厅、彭水航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数字空中交通管制指挥中心。
预计今年10月前,彭水县就能建成部分起降点,并投运试飞。这不仅为彭水旅游观光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同时也是彭水县域内交通运输和物流配送的一种特殊补充。
近年来,彭水县高水平建设交通强县,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2024年,彭水县交通外联内畅水平显著提升,“40分钟重庆主城、1小时周边区县、1.5小时县域”的交通格局加快形成。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8448.2公里,其中高速路82.6公里,国道184.06公里,省道476.08公里,构建起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渝厦高铁项目彭水段圆满完成建设任务,渝湘复线高速公路项目加速推进,彭酉段已于2025年1月通车。
在内部交通网优化方面,彭水县交通运输委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年完成40个约150公里农村路项目,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同时,干线项目加快推进,多个乡镇通三级公路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全面铺开,为群众出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的通车,彭水县正紧锣密鼓地准备迎接高铁时代的到来,力求实现从“过境地”到“目的地”的华丽转身。
高铁将极大地缩短彭水县与重庆中心城区的通行时间,不仅为彭水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交通便利,更为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彭水县从多个方面入手,力求实现与高铁的无缝对接,形成“一江三铁五高速”的对外综合交通网络。在高铁站点规划方面,彭水县充分考虑乘客换乘需求,构建高铁站区、靛水新城、老城区三大板块的快速联系通道,实现“3分钟换乘,10分钟进城”。
彭水县还将推进乡镇公路提质升级,缩短高铁站与乡镇之间的距离,让乡镇居民也能便捷享受高铁带来的红利;优化运输结构,新增公交线路和公交车数量,并投入大量客车和旅游船舶,以保障省际、县际和旅游包车运力,促进水上交旅事业的做强。
同时,依托高铁,彭水县还计划打造多式联运物流枢纽中心,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互通互联,进一步畅通货运运输通道。
乌江作为渝东南地区的唯一货运航道,流经多个区县,是国家高等级航道之一,对连接长江经济带水上运输主通道、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具有重要意义。
为充分利用乌江航道优势,多式联运物流枢纽中心将依托乌江黄金航道,结合铁路、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形成高效便捷的物流网络。这将极大提高区域货物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为渝东南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彭水县多式联运枢纽的建设也得到了市级层面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在项目论证、岸线规划调整、铁路站场专线连接等方面给予积极协调,确保项目顺利推进。随着项目的深入实施,彭水县将成为渝东南连接渝东北、辐射贵州等周边地区的关键节点,进一步推动区域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乌江(彭水)多式联运枢纽将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上的重要枢纽,为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
2024年12月15日清晨,彭水县三义乡龙合村村民李大姐拿着刚兑换的洗衣粉,乐呵呵地从村头的“积分超市”走出来。“上个月把房前屋后收拾干净,评了15分,正好换点日用品。”她展示的红色小本上,整齐记录着每次评分的明细。
红色小本是一个特殊的“存折”,源自三义乡创新推行的乡村治理“积分存折制”。自2024年3月实施以来,全乡380户常住村民每户都领到了这样的积分手册。
每月初,由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组长组成的5支评议队就会挨家挨户“打分”。检查重点看厨房有没有油污、垃圾是否分类、房前有无杂物。发现家禽散养要当场扣分,但主动参与村道清扫能加分。
在村中心的积分超市,货架上摆满了洗洁精、肥皂、食用油等生活用品,每件商品都标注着兑换所需积分。超市管理员台账显示,2024年共开展35次集中兑换。
不仅如此,这里每年还根据村民“积分存折”中年度积分汇总情况进行激励,按照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公益参与、乡风文明、环境卫生5个类型综合评定,按类别进行“好公婆”“好儿媳”“好丈夫”“好少年”“美丽庭院示范户”“星级文明示范户”“优良家风示范户”等“四好三户”典型评选,在年终村民(代表)大会上进行表彰奖励,获得荣誉称号的25名村民可兑现物质奖励1.5万余元。年度评定情况还与年度的产业发展、政策享受、项目用工、民宿经营等直接挂钩。
三义乡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把积分与产业扶持政策挂钩,让“小积分”真正成为撬动乡风文明的“大杠杆”。目前,该模式已在全乡5个村推广,成为重庆乡村治理的鲜活样本。
彭水县在过去一年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积极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彭水县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同时筑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通过动态监测帮扶,有效降低了返贫风险,这些举措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彭水县迈上了新台阶。红薯、中药材、生猪、茶叶等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其中,“彭水晶丝苕粉”等地方标准获批发布,并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案例,展现了彭水县农业品牌的崛起。
彭水县还注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五网”工程建设,深入开展“三个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污水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作为重庆市首个乡村振兴国际合作点,在乡村振兴国际合作方面,彭水县充分利用帮扶资源,持续扩大“一县联五国”交流互鉴,与多个国际机构达成合作意向,扩大与泰国、老挝、柬埔寨、坦桑尼亚、哈萨克斯坦5国智库交流互鉴,打造巴渝和美示范乡村,形成更多具有“国际范”、彰显“苗乡味”的乡村振兴标志性成果,将乡村振兴国际合作点建设纳入全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亮点工作。
创新“345”工作举措,擦亮“德润苗乡”文明实践品牌,通过三级党组织书记齐挂帅、多元服务队伍齐参与、平台资源齐发力等举措,提升文明实践动员力、凝聚力、引领力、服务力以及创新力和保障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彭水县着力打造山地特色韧性城市。将继续实施城市片区改造提升,全面推进高铁片区开发,提升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战能力,强化城市生命线工程综合治理,构建全天候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新体系,力争到202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30万人,城镇化率达55%。
彭水县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留改拆增”并举、促进“文景产城”融通,形成老城提质、新城提速、景城提韵的城市发展格局。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