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经济管理类综合双选会专场招聘会现场
举办“智汇巴蜀”第二届大学生模拟求职招聘大赛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就业促百日行动”双选会现场
翻开最近几年重庆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簿”,一组令人欣喜的数据映入眼帘:“十三五”时期,我市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3%以上;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和总量增长压力,我市户籍应届高校毕业生21.2万人就业率超过93%;2021年,我市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4.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从当前形势,预判年底就业率不低于90%的目标任务能如期完成……
为何重庆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能取得这些亮眼数据?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重庆市人力社保系统深刻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教育优先发展”和“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交汇点,抓住“凝聚、创新、精准”三个关键点,早谋划、早部署、早动员、早落实,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拓展就业空间、强化困难帮扶、提升服务品质,努力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格局,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引领高校毕业生在更广阔的天地放飞青春梦想。
构筑坚强后盾
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
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基础上,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班,切实强化部门协作、压实工作责任、共享信息资源;
强化政策衔接,实现两地统筹,将四川户籍劳动者纳入就业失业登记范围,均等化享受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及部分就业创业政策;
打造“招引育留”全链条,用好用足促进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一次性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近年来,沙坪坝区人社局推出“校园工程师”计划、“荟萃金沙·磁聚英才”人才发展主题活动等一系列落地有效的就业政策,为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和环境。这折射出的是重庆市人力社保系统以范围广、力度强、层次高的就业政策,筑牢高校毕业生就业坚强后盾,助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头连着国家社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重庆市人力社保系统以井然有序的统筹管理,持续完善的治理结构,只增不减的投入保障,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就业促进处处长邓敦表示。
据了解,在重庆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人社、教育等8家部门紧跟政策“指挥棒”,以防疫情和稳就业“两手抓、两不误”为前提,凝聚做好就业工作的强大合力,共同组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班,分为综合组、信息组、指导组,采取集中办公和定期会商相结合的方式,谋划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盘棋”,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
如何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层层落实落细?市级专班分组划片指导高校和区县,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并引导各区县、各高校对标对表,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统筹。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出台了“塔尖”“塔基”人才政策,从科研项目、创业融资、荣誉待遇维度支持,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动力。重庆市人力社保系统则建立“854(帮青年)工作法”,实施扩大事业单位招聘、企业吸纳等“8个扩大”,形成“人社+教育+其他市级部门+高校+区县”的5方联动机制和“日研判、周通报、旬会商、月约谈”4步工作制度,还在今年发放求职创业补贴4.46万人次3566.24万元,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质增效。
开展多元行动
实现高校毕业生人尽其才
“每一届学生读大二的时候,学校都会在每年四五月开始建库摸清学生意向,有针对性地开拓市场,为学生做好毕业生岗位筹备。我们每年给每位学生提供12个左右岗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王文说。
这几年,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就业率在重庆市都是名列前茅,每年要做好七八千名学生的就业工作,除了提供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核心竞争力。
为此,该校在专业建设上进行探索改革,围绕数字媒体、智能制造等现代技术产业打造了8个专业学院,并与3000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保证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以重庆交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例。据学校招生就业处处长王辉介绍,学校构建了校、院、系、师四级就业工作联动新机制,紧扣“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中的人才需求,持续进行专业提升、产学联动和就业拓展。
与此同时,该校还以专业就业状况为核心指标,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今年以来停招5个本科专业,新增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5个新工科专业,不断深化“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主动对接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超级工程、重大工程,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人才。
类似于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这样通过整合资源、精准施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注入“强心剂”的典型实例还有很多。
一方面,重庆市各高校主动担责,认真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制定和完善就业工作体制机制,出台促进就业的激励措施,严格落实“四到位”要求,按规定设置就业专门机构、配齐工作人员、提供工作场地、保障工作经费,确保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另一方面,重庆市各高校会同市教委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发布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和高校专业设置指南,汽车、材料等8大重点产业集群专业布点数占比达60%,大数据智能化有关学科人才培养规模超过25万人,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匹配度逐年提高、日趋合理。
此外,2021年3月,全市各高校、各区县启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百日行动”,制定10项工作计划,从就业创业政策、岗位渠道开发等方面详细安排,组织了各类招聘会近3万场次,提供岗位230万个。
深化公共服务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素养
家住北碚区柳荫镇麻柳河村的桂佳欣,曾经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一名高校毕业生。大学毕业前夕,桂佳欣一直想尽快找到工作来缓解家庭压力,但毫无社会经验的她却在这个过程中屡屡碰壁。
北碚区人力社保局在了解情况后,推荐她到重庆三圣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应聘质检岗位,一番努力后她顺利通过面试,并于去年7月正式入职。像桂佳欣这样的贫困家庭毕业生在2020年北碚区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共有32名,北碚区人力社保局依据他们所学的专业、求职意愿、职业生涯规划等情况,都一对一进行了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推荐等方面的就业帮扶。
在垫江县,就业人才中心开发了128个公益性岗位过渡安置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组织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邀请专业创业导师进行开业指导、融资服务等咨询活动。
近3年,垫江县开展创业培训6场,培训高校毕业生300余人次,举办“创业大咖分享会”等创业活动8场,服务高校毕业生400余人次,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北碚区和垫江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能够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离不开重庆市人力社保系统在深化公共服务方面的指导。
事实上,重庆市人力社保系统围绕“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毕业生就业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的目标,以提升就业能力和分类精准帮扶为重要突破口,建立起全方位、流程化、系统化的综合服务体系,为增强高校毕业生职业素养,打通毕业生就业“最后一公里”助力。
比如,联合举办川渝大学生求职大赛,两地136所高校近10万人参加;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专项活动,开展求职方法、职业规划、心理咨询等辅导1000余场次;组织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职业体验、创业实、训等活动近5万人次。启动实施“重庆英才·职等您来”直播带岗50余期,帮助3万余名高校毕业生足不出户实现“岗位获取、职业指导、互动面试、网上签约”;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员”,制定“1对1”帮扶计划,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宣讲、就业指导和岗位推送等定制服务……
这些举措的实施推进有利于促进联系到位、帮扶到位、服务到位,提升就业服务实效,推进就业扶贫,帮助高校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聚焦就业举措
近年来,重庆市人力社保系统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其开路搭桥、保驾护航——
开展“百日行动”工作,组织各类招聘会近3万场次,提供岗位230万个;
举办川渝大学生求职大赛,两地136所高校近10万人参加;
进行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专项活动,开展求职方法、职业规划、心理咨询等辅导1000余场次;
开展“重庆英才·职等您来”直播带岗,带岗50余期,帮助3万余名高校毕业生足不出户实现“岗位获取、职业指导、互动面试、网上签约”;
举办“重庆菁英荟”万人百场系列交流活动,每年11月设为“重庆英才月”,形成有利于青年人才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