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生态保护 > 环保动态

北碚探索“以竹代塑”增强森林固碳力

发布时间:2023-03-21 15:54
发布时间:2023-03-21 15:54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3月20日,北碚蔡家智慧新城,一辆满载着管道新材的货车从中铁十八局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缓缓出发,将开往海拔4800多米的高原地区,用于铁路隧道的反坡排水管建造。不同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管道,这些管道新材是用竹篾制成的,属于绿色、低碳的环保新型材料。

每年的3月21日为“国际森林日”,今年国际森林日主题是“森林与健康”。竹林作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少塑料污染、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价值。

北碚区竹林资源丰富,在全区约4万公顷的森林面积中,竹林就占据了15.28%。近年来,北碚区率先探索“以竹代塑”,设法在某些领域用竹子替代钢铁、水泥、塑料等传统材料,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环保、健康转型。

建成我市首个竹缠绕复合管生产基地

走进中铁十八局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厂区,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竹香。一根根厚薄均匀的竹篾条在胶合剂的作用下,通过机械手段缠绕在产品模具上,再经过固化、脱模后,最终制成一根根复合管道。

“‘竹缠绕’是整个管道的主要承重层。”公司负责人刘丰解释道,它利用竹子轴向拉伸强度高的特性,在产品结构中形成无应力缺陷分布,使其具备与钢材、水泥相当的抗震、抗沉降能力。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几家从事竹缠绕技术和新型竹基复合材料研发、生产的科技型企业,早在2021年,该公司便在北碚蔡家建成投产了我市首个竹缠绕复合管生产基地,建成2条标准竹缠绕管道生产线、1条标准竹缠绕管廊,年产能约9000吨,产值约2亿元。

“绿色、低碳,是竹缠绕复合材料能替代钢材、水泥,迅速抢占建筑市场的主要原因。”刘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每年生产1000万吨竹缠绕复合压力管道计算,就比螺旋焊管节能减耗1960万吨标准煤,减排4900万吨,相当于每年少建7个年产300万吨的特大型煤矿。

▲北碚竹缠绕复合管生产基地内,工人们正在忙碌。通讯员 秦廷富 摄

目前,基地生产的竹缠绕管道,已先后应用于西部科学城(北碚)传感器产业园管网工程、广阳岛污水一体化处理、北碚缙云山风景区一体化污水处理等项目。

让竹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

事实上,竹缠绕新型竹基复合材料只是北碚区响应国家“以竹代塑”倡议,推动竹资源向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制造延伸,增加森林固碳能力的一个缩影。

“竹子成林快、产量高,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对环境起到降碳固碳的作用。”北碚区林业局局长石鑫称,以常见的毛竹为例,其生长速度较快,每公顷毛竹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超过杉木等生长缓慢的林业资源。而选择在竹子固碳量最大的成年期将其砍伐,能最大限度提高竹林固碳量。

过去,北碚区竹产品加工产业规模小而分散,部分产竹区基础设施薄弱,竹种质量不佳,导致不少竹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近年来,北碚区林业局在全面摸清竹林本底的基础上,制定了优化提升竹产品精深加工的规划,大力支持竹缠绕、竹原纤维、竹基纤维复合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实现生态经济两相宜。

为此,他们对低产、低效竹林实施了抚育改造,以生物基材的原料供应为突破口,重点培育了慈竹、毛竹、麻竹等成篾率高的竹种,有效提升单位林地的生产力。与此同时,依托林区公路、防火通道、农村路网改造等,打通了竹材下山通道,解决了过去竹子“下山难”的问题。

探索更多“以竹代塑”的应用场景

就在这个月,中铁十八局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与北碚区林业局达成意向协议,公司将把北碚区境内的林竹资源作为生产竹基复合材料的主要原料,这意味着,公司每年可为北碚区消耗掉7万多吨的原竹,加速北碚区碳汇工作,促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

“这无疑是一种双赢的尝试。”公司负责人刘丰说,目前,他们的原料供应主要来自湖南、湖北,一吨鲜竹的运输成本就在600多元左右,实现原料就近供应后,每年能节省上千万元的物流费用。

节省的物流成本将用于公司新产品的研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接下来,他们就打算新投产一条生产线,用于生产一种纤维增强覆面木基复合板。

刘丰告诉记者,这是一种融入了锯末、竹粉等废旧植物纤维的覆面板新材,属于绿色建材的一种,可代替钢筋、水泥用于装配式房屋的建造,目前已在天津基地实现批量生产,“我们的生产线投用后,产品将主要面向西南市场。”

“‘以竹代塑’的应用大门正在打开。”北碚区林业局局长石鑫表示,以中铁十八局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为龙头,目前,北碚区也正围绕竹缠绕、竹原纤维、竹基纤维复合材料等主攻方向,引入上下游关联企业,扩大竹类新材的产业链集群效应。同时,他们还将以“产学研”为抓手,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通过搭建校企对接等合作平台,加强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联合攻关,让更多前沿技术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充分发挥北碚区的科技与生态优势,深入探索绿水青山价值实现路径,以绿色示范引领高质量发展。

▲北碚竹缠绕复合管生产基地内,工人们正在忙碌。通讯员 秦廷富 摄

“不仅是北碚,我市永川、开州、忠县等地也在积极探索竹纤维的综合开发利用,培育了理文造纸、星星套装门、瑞竹植物纤维制品等林业龙头企业,涵盖装修建材、一次性环保餐具、竹日用品等门类。”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中,开州星星套装门还成为全国最大的“以竹代木”生产室内装饰套装门系列产品的专业企业,产品市场覆盖全国31个省份,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关新闻>>>

川渝将共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竹产业基地

3月20日,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携手四川推进竹产业发展,探索“基地共建”“技术共享”“产业共谋”的互联共建方式,加快打造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竹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市竹林面积稳定在520万亩左右。

川渝两地地处西南丛生竹林区、江南混合竹和西南高山竹的分布区,具有齐全的竹种类型和丰富的竹林资源。其中,我市现有各类竹资源总面积478.5万亩,广泛分布于全市30个区县(自治县)。

“竹资源精深加工程度低,与二产融合不够是川渝两地面临的主要难题。”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各类竹加工企业179家,以数量较多的笋干食品加工企业为例,受交通条件、科技投入等因素制约,部分企业还以分散落后的小作坊式生产为主,保鲜技术、鲜加工处理、储存方式都较为落后。

为推动竹产品向精深加工延伸,接下来,川渝两地将加大规划协同,大力开展上中下游产业链合作,鼓励各地通过招引、联合、嫁接等途径,重点培养一批大中型加工项目,并以林业龙头加工企业辐射带动发展竹浆纸、竹家具、竹笋等特色产品,配套建设木竹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同时,两地还将狠抓科技创新,依托已建立的成渝竹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重点围绕笋竹品种的良种审(认)定、竹林丰产培育、品种筛选、试验示范、竹产品研发等,搭建竹产业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加快笋材两用竹、纸浆竹林、材用竹林基地建设,为两地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文旅康养方面,川渝两地则将以协同实施“两岸青山 千里林带”工程为契机,开展低产低效竹林改造和退化竹林修复,推动我市百里竹海、茶山竹海与四川蜀南竹海等景区合作,共建共享竹资源、竹生态、竹文化成果,引导生态旅游及森林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