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离开乡镇,就能听到这么多精彩的课程,真是太好了。”前不久,全市在村本土人才培训在涪陵举行,现场+视频连线的方式,受到学员好评。在村参加培训的巫溪县文峰镇银峰村本土人才田雪林说:“银峰村拥有很好的旅游资源,如何更好进行转换,这次学到了不少好做法。”
人才之难万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轻。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人才是关键。近年来,重庆围绕农村发展需要,引导各类人才下乡,强化本土人才培育,支持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一支日益壮大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正在成为乡村转型崛起的源头活水。
引进来,留下来,乡村代有才人出
立秋后,山城依旧“热辣滚烫”。
忠县拔山镇苏家村,汪冠军指挥着工人给生猪圈舍降温,忙得满头大汗。汪冠军是一名退伍军人。前几年,正处在事业上升期的他,毅然放弃了沿海数十万年薪的管理层职位,回到家乡忠县拔山镇苏家村,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创办了美健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生猪养殖。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短短数年,他便成为了全县生猪养殖业的佼佼者,带动家乡发展起200多家小型养猪场,还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生猪养殖专业户培训2800余人次,培养孵化农村青年创新创业者52名。
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才和曾经走出农村的能人下乡、返乡,从事种植养殖、加工制造、农旅融合等产业,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乡村青壮年流失较严重,乡村人才技能不足、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后继乏人等问题,已成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路上的“绊脚石”,“正因如此,需要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乡村人才引来源头活水。”
首先,强化政策的导向作用。我市印发《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点措施》,以农村产业、科技、服务3个方面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积极培育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比方说,我市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优秀到乡大学毕业生、回乡能人、返乡农民工、入乡企业家等关键群体确定为“头雁”,进行重点培养,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整体素质,目前已累计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800名。
其次,打破政策藩篱,推动人才双向奔赴。比如,我市探索“乡聘村用”乡村医生,将村医身份从“个体户”变为“单位人”,逐步破解村医职业发展、养老保障等政策难题,助力稳定村医队伍。
此外,完善人才招录“绿色通道”。针对农村人才引进培育重点不突出、与乡村振兴需求契合度不高等问题,我市持续推进农村教师、全科医生、农技推广人员特岗计划。截至目前,实施“特岗教师”“全科老师”“全科医生”等项目,统筹调剂提供1.5万余个人才岗位。
学方法、拓眼界,千方百计“育”人才
从村医到村文书,从村支书、主任到新近荣获重庆市乡村振兴贡献奖先进个人称号,马建玲已在石柱县万安街道宝坪村为村民服务超过20个年头。
“其实我的压力很大。”马建玲告诉记者,当选为村支书之前,她干了多年村医,对村里的党务和行政工作一窍不通,并且宝坪村曾是万安街道最偏远、条件最差的一个村,常年在家人口仅有300余人,集体经济收入十分薄弱。
通过政府组织的“带头人培训”和各种学习,马建玲打开了思路。她发现村里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水质俱佳,所产大米品质较高。于是,她决定打造石柱县城“近郊粮仓”,成立了重庆万红椿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以大米为主,鸡鸭、禽蛋、蔬菜、腊肉等为辅的高山生态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链,村集体经济实现跃升。
振兴乡村,不能只盯着“外面的世界”,还要善于从脚下的土地去发现人才,多管齐下挖掘人才。在农村,村干部、产业带头人等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振兴力量。
从市到区县,重庆都组织了相应的培育。市级层面突出分类指导,坚持市县乡三级联动,每年调训村党组织书记不少于1000人。近日,我市又印发了《2024年乡村人才振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明确实施万名乡镇公共服务人才集聚工程、万名乡村治理人才培育工程、万名乡村工程技术人才培育工程、万名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工程等21项任务清单。
与此同时,市农业农村委持续推广“专家(技术人员)+高素质农民+农民田间学校(示范基地)”现代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模式,通过“选引育”等措施,累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54.6万人。
忠县开展特色农业人才“头雁”行动,依托柑橘、笋竹、生猪等优势产业建设产业带头人培育基地;潼南紧扣柠檬、蔬菜、油菜等特色产业,采取“高校+农业企业+人才”合作模式,每年分层分类开展高素质农民、乡村劳务经纪人、农村电商、乡村“潼南巧匠”等培训。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大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村人才队伍,更好担起乡村振兴使命。
叙乡情,建平台,让人才“扎根而留”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人才供求矛盾将更加凸显。如何让这些已经下乡、返乡的人才留下来,需要重点谋划。
云阳县南溪镇天河村村民陈昌民16岁就外出打拼,返乡时偶然看到村里有许多土地闲置,毅然决定返乡创业,发展山地机械化农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他投入150万元进行土地宜机化整治,并在播种、插秧、施肥、耕田、除草、喷药、防虫等方面都得到系统培训和指导。现在,他已成为南溪镇融达供销合作有限公司法人和天河村党总支书记,并获评重庆市乡村振兴贡献奖先进个人。
感情留人也很重要。永川以乡村乡情乡愁为纽带,以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永川籍高校大学毕业生等为重点,实施“情系永川,共襄伟业”“本土人才返乡”等行动,依托同乡会、同学会、青促会等社会组织,定期召开返乡恳谈会,成功吸引了一批企业家返乡创业、大学毕业生返乡支农支教支医。
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我市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一是优化服务。如市农业农村委在科研院所设立“人才专项基金”“青年创新团队项目经费”进行稳定支持培养,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市人社局设立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落实服务专员,为乡村人才提供住房、就医、社保、子女入学等便捷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二是促进成果转化。重点打造“专家服务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专家大院”等科研平台,与各大高校、科研单位签订“校地合作”战略协议,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强化科技人才培育,引导农业科技人才与农村生产一线“无缝对接”,助推科技成果在农村就地转化。
三是搭建平台。农业龙头企业设立50个市级人才工作站,支持建设“种子培育”“星创天地”“专一群体+全面服务+精准孵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100个。
这些探索不仅有利于转变传统观念,还增强了乡村的吸引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第一动力’。新征程上,我们将加快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加满油,也为现代农业鼓足劲。”市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