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社会公益事业 >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

家门口的公园变身养老院 重庆建设适老化公园一站式解决养老问题

发布时间:2023-05-12 16:18
发布时间:2023-05-12 16:18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养老呈“9073”格局,即为约90%的老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人由机构养老。可见,居家养老符合目前大多数中国老人对于晚年生活的追求。

可是,“在家门口养老”并非易事,面临着诸多问题。吃饭、照护、看病、娱乐,这一系列问题该如何解决?

在重庆市渝北区,近年来不断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破解养老难题,取得了一系列成效。5月11日上午,记者走进渝北区双龙湖街道,近距离感受辖区老人们的幸福生活。

公园里的健身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洋 摄

一座没有围墙屋顶的养老站

在双龙湖街道飞湖路社区,密密麻麻的老旧小区中,一个徽派建筑风格的公园映入眼帘。这便是周边居民常说的“益寿园”。

“与其说它是个公园,不如说是个大型的养老服务站。”周积然老人对记者讲道。她住在益寿园附近的小区已经二十多年了,这里是她每天必来的地方。

一踏进益寿园,人声鼎沸。“我是个积极分子,啥活动都想搞一下。你看,这里有耍不完的活动。唱歌、跳舞、书画、评书、象棋、乒乓球,还能直播呢。主要是离家近,方便,我一下楼就直接过来了。人老了就怕孤独,精神生活匮乏,没地方去。现在它就是我的精神乐园。”周积然说。

老人们在公园里体验。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陈洋 摄

据介绍,双龙湖街道地处渝北老旧城区,老龄化比例达24%。由于老城区资源有限,养老服务站点面积不大,无法容纳太多的老人、提供丰富的服务项目。“我们想为老人们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我们发现,他们还是最喜欢在户外活动,喜欢到公园去。既然如此,我们干脆把养老站建进公园里。”双龙湖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坤敏介绍。

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辖区内的公园,前后改造完成了4个老年主题文化园,益寿园就是其中一个。

早前的益寿园设施陈旧、植物老化严重,而且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无法满足周边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改造后的益寿园,整体的风格是中式园林风。在道路及节点位置上,新增了中式风格的景观小品、假山凉亭,并新建花架长廊、靠背木质坐凳、手绘景墙,增加了中式风格路灯,并增加了乒乓台、运动器械,将全园地砖更换为生态透水砖,雨天也不湿滑。

现如今,益寿园已经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游乐的理想场所,更是老年人的聚集和开展各项活动的区域。

老人们在公园里的直播间里直播。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陈洋 摄

公园式养老 玩法可不少

改造完成后,街道又引入了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入驻,为老人们提供更专业的养老服务。现如今,老人可在益寿园里实现健身、体检、助餐、歌舞、直播、手工等一站式服务。

在“老可爱”直播间,记者看到老人们对着手机镜头展示唱歌吹笛、书画等“十八般武艺”。“我们老年人也来赶时髦,玩一把直播”一位刚刚结束直播的老人喜笑颜开。

老人们在公园里购买营业快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洋 摄

临近中午,“老年营养快车”前排起了长队。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餐车上有米饭、面条、馒头包子等,都是由不远处的老年餐中央厨房统一制作。60岁以上的老人办理就餐卡之后,可享受低于市场价格的普惠餐食,两荤一素只需10元。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周边1.5公里内,可以订餐送上门。

公园另一侧,是老板凳工作室所在的区域。只见缝纫机上下翻飞,修鞋锤当当当当。这些裁缝、理发师、修鞋匠都是老人,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继续为周边居民服务。

在老人最多的地方建设适老化公园,打造没有围墙屋顶的养老站。养老从室内到室外,老人们的活动空间从小变大、服务群体由少增多、活动内容从简单变丰富、养老服务从被动变主动、受助式养老向互助式养老转变。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目前重庆市已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建成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20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743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912个,设置村级互助养老点8000个。全市设置助餐点1391个、助浴点597个、助医点1003个,累计助餐200余万人次、助浴20余万人次、助医160余万人次。社区居家基本养老服务每年惠及100万城市老年人。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