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市民政系统坚持改革创新,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着力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重庆民政微信公众号特开设“回眸‘十三五’”专栏,回顾和梳理“十三五”时期我市民政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十三五”期间,重庆养老服务工作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为主线,打通“堵点”,消除“痛点”,破除发展障碍,健全市场机制,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奋力托起山城幸福夕阳红。
大力推动“千百工程”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面升级
近年来,社区养老服务“千百工程”、老年人照顾服务计划和农村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3项任务纳入全市15件民生实事推进。
目前,全市已建成158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2709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从38.9%提高到94.5%,预计今年年底全市220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290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建成,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积极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形成“机构建中心带站”可持续运作模式,实现“一网覆盖、一体服务”的成片联网服务。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载体,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休闲娱乐、助餐助浴、就医救急等社区居家服务,让老年人在“一碗汤”的距离享受优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2017年以来,九龙坡、沙坪坝、渝中等8个区先后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目前,全市有助餐点462个,开展社区助餐服务12.6万人次、助浴服务1.2万人次、助医服务30万人次。
提升机构养老服务水平
专业服务“零距离”
从2017年开始,全市所有养老机构严格按照养老机构服务质量115项重点指标,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大检查大整改,全面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专项行动,加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宣贯实施,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引导促进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制定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地方标准,建立起养老机构综合评定体系和养老机构运营质量专项“金叶”双评价体系。2019年已对全市养老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基本质量规范评估工作,达标率超过65%。培育了重庆一福、青杠、凯尔、宏善、合展、百龄帮等一批大型品牌养老机构。
积极探索新模式
切实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目前,全市已完成33家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机构建设,实现有意愿入住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全覆盖。从2019年开始,开展乡镇敬老院提档升级改造工程,计划对300家乡镇敬老院的热水供应系统、老人房间标准化、公共洗浴间适老安全化进行升级改造,提档升级保障型床位,保障农村特困对象集中供养。加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乡镇养老服务中心800个,农村互助养老点5180个。
积极探索互助养老有效途径,培育村“两委”牵头、基层老年协会和老年社工组织等配合的为老服务队伍,探索开展以“时间银行”为主要内容的为老志愿服务,为留守、高龄、低收入失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提供邻里互助、定期探访、居家上门、生活照料等养老服务。
医养有机结合
为老人就医增便利
推进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简化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机构备案流程。截至2019年底,全市提供养老照护和长期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75家,护理院(站)26家,开设老年病科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86个。目前,全市已有80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合作1199家,城乡医养服务能力达到94.9%。
强化社区居家医养服务,鼓励将养老设施与医疗设施集中或邻近设置,拓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为养老服务设施开展定期医疗卫生服务服务,推动医养服务进社区、进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共医疗服务。
试点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印发《重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意见》,在大渡口区、巴南区、垫江县、石柱县等4个区县有序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打造了重医附一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沙坪坝区井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8个医养结合示范单位。
放宽养老服务市场
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放宽养老服务市场准入,实行养老机构备案登记制度,将备案登记权限全部下放到区县,实现异地办理养老机构备案登记业务。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业与康养旅居、老年用品产品、智慧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
连续15年举办中国(重庆)老年产业博览会,搭建养老服务业交流提升平台。
截至目前,全市社会办养老机构投资37.5亿元,引进了光大集团、泰康人寿、远洋投资等9家大型规模化企业,培育10家本土连锁化品质化养老企业;建成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企业5家,市级养老产业聚集区3个、医养结合示范机构8家、老年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区2个、康养旅居示范基地7个。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