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立足基本市情,以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为引领,以政策创制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主线,以服务实践为核心,大力推进社会工作探索实践,重在解决政策架构、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长效化等关键问题,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社区社会工作为基础、专业领域社会工作为重点、政府购买服务为引擎的“全科+专科”式社会工作发展思路,为解决经济社会转型引发的系列社会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截至2018年6月底,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累计达4.4万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达255家,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总量近2万个。
——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推进整体化发展。近年来,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出台了系列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政策制度,仅2017年就达203个。《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在党管人才的大格局下,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人才作为“六支主体人才”之一,首次纳入人才整体发展规划;《重庆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增加到13.3万人,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四大体系;《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每个城市社区拥有2名以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每个农村社区拥有1名以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财政局转发<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民政部门要具体负责本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绩效评估,财政部门要具体负责本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规划审核、经费安排和监督管理,共同形成协调有力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管理体制和规范高效的工作机制”;《重庆市政府购买服务暂行办法》要求“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第一次将“社工服务”作为社会管理服务类项目列入购买范围;《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实施意见》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将社区社会工作纳入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社会工作与社区建设的融合发展,要求城乡社区普遍建立社区社会工作室(站),加强社区社会工作室(站)硬件设施、职能职责、运行机制、经费投入、服务标准、绩效评估等规范化建设,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重庆市社会工作服务“411”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提出3-5年内,建设400个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100个社会工作服务示范机构、10个重点领域社会工作服务,通过工程实施,培育区县示范点,引领示范区县社会工作快速发展;《支持社会工作服务市级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将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三区”计划项目等列为市级财政补助重点支持项目,进一步规范了市级财政补助支持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突出人才培养,打造专业化队伍。以“万名社工专才培养计划”为抓手,大力推进专业队伍建设,建立贯穿专业教育到继续教育、一线社工到骨干社工的初、中、高级分层培养体系和市、区县、镇街三位一体的分级培训机制。一是专业教育先行,增加人才总量。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大专、本科、硕士“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学科体系,10所社会工作专业高校每年培养毕业生近1000人,为重庆社会工作发展储备了必要人才。二是强化继续教育,提升人才整体素质。一方面,建立分级培养机制。针对我市社会工作起步较晚的情况,逐步建立从市级、区县、乡镇(街道)三个层面分别推进、各有侧重的分级培养机制。其中市级层面着眼于培养高端、精英人才,提高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总量和整体素质;区县层面重在形成市内区域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乡镇(街道)层面立足于培养本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构建分类培训体系。针对我市社会工作基础薄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自2012年起,我市逐步构建形成了社工知识普及培训、考前公益培训、社会工作师高级研修培训、社会工作骨干人才培训、社会工作行政能力培训等5类培训在内的分类培训体系,确保了我市各个领域的社会工作者每年都能获得针对性强的系统专业培训,极大提升了各个领域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术和服务能力。截至2017年底,我市培训社会工作人员15万余人次。三是深化专项人才培养,优化结构。在推进城市流动人口、农村留守人员、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社区矫正人员、优抚对象、城乡困难家庭等8大类人群和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扶贫济困、慈善事业、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人口计生、犯罪预防、矫治帮教、禁毒戒毒、应急处置、纠纷调解、灾害救援等18大领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我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培养扶贫、救灾、培训师资、项目督导、评审专家五类人才,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目前,已培养了大量扶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灾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打造了三支社会工作发展急需专业队伍,即:社会工作培训师资队伍、社会工作督导队伍、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审专家队伍。第四,开展对口交流与合作,吸纳先进经验。我市特别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以期培养一批具有广阔视野、最新知识、能够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引进英美等国、港澳台地区和内地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名师,以及专业服务机构的资深社工前来重庆授课,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吸纳社会工作前沿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来提升我市社会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采取政府部门组织、委托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组团前往美国及港台地区学习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政策制度和实务技巧;同时,将社会工作骨干培训、社会工作师高级研修培训放在广东、浙江、福建等城市举办,由港澳台地区和内地省市包括承办地的专家名师授课并进行实地考察和机构实践,直接学习当地社会工作发展先进经验。
——探索职业路径,加快职业化进程。我市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社工专业岗位开发、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育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激励四个通道,大力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扎实提升社会工作职业化水平。一是全面推进职业水平评价工作。2011年,出台《重庆市社会工作员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重庆市社会工作员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率先创立社会工作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完善了国家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体系。为增强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考人员的专业知识、应试能力和职业水平,我市连续10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考前公益培训,班次覆盖所有区县,参训人员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17年底,我市共举办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10次、重庆市社会工作员职业水平考试5次,全市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12291人,较2008年底增长近62倍,其中社会工作师1745人、助理社会工作师4621人、社会工作员5925人,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二是有序推进社工专业岗位开发。其一,以城乡社区为重点。按照“保障基层、稳定一线”的原则,我市重点开发城乡社区社会工作岗位,为广大社会工作者提供充足就业平台。一方面,加快推进岗位转化。以村(社区)换届为契机,通过社区减负、职能转变、结构优化和岗位调整,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专职社区干部向社工岗位转化,如渝中区通过社区岗位调整,在每个社区设置专职社工岗位2个,取得较好效果。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社区社会工作室(站)建设。按照《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推进社区社会工作室建设,每个社会工作室(站)配置2名专职社工,通过聘用本土社工、引进各类社会工作组织等形式,提升服务质量。截至2018年6月,全市社区社会工作室(站)已建成2275个,部分区县如渝中区、巴南区已实现全覆盖。通过社区社会工作室(站)建设,将专业服务平台直接建在社区(村),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工作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功能,实现了源头治理。其二,以民政系统为基础。按照《重庆市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的规定,我市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列入民政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进行评聘,同时要求民政事业单位原则上以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特别是《关于民政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调整的通知》出台后,对民政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进行了大幅提升,进一步畅通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晋升通道。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已成为我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平台建设的一支基本力量。其三,以其他系统为新的增长点。其中,团系统以贯彻落实《重庆市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契机,以城乡社区市民学校为平台,快速推进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司法系统在积极开发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截至2017年底已开发1000余个,有效地促进了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人口计生系统在医院逐步开发了部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提供了精神卫生、残障康复、临终关怀等专业服务,在促进患者康复、化解医患矛盾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三是积极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我市在区县、乡镇(街道)、社区三级分别建设综合类和专业类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平台,加强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和发展指导;同时通过项目倾斜、资金扶助和税费减免,快速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壮大。如江北区将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在街道,通过“三免一优先”(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免费提供入驻机构一站式服务、免除孵化期水电费,入驻孵化基地社工组织优先承接社工项目)优惠政策重点培育专业领域方向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截至2018年6月,我市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达255家,近三年来年均增长25%。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成为我市吸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重要渠道。四是大力推进人才激励工作。社会工作人才作为六支主体人才队伍之一,以“创新社会治理、改善和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基本使命,具有“服务基层、扎根一线”的明显特点,需要有完善的激励保障举措作为后盾,以真正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业优势。我市从多个方面构建、完善和创新激励保障举措,如评选市级及以上层级各类人才时,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为重要一支列入;向各级政协、群团组织推荐人才时积极举荐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一些区县如渝北区等将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证书作为选聘社区工作者的基本条件之一;部分区县如江北区等对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社区工作者进行职业资格补贴等。目前,我市有市委直接联系掌握专家3名,已有多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被评选为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重庆市社会工作杰出人才,部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被聘任为市妇联兼职副主席、区政协委员等,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自豪感。
——深化服务实践,形成本土化特色。一是以项目为载体,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以项目为载体”的社会工作服务路径,大力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工作,深入实施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和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截至2017年底,仅市级民政系统就实施市级及以上层级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1114个,涵盖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扶贫济困、慈善事业、禁毒戒毒、矫正帮扶等18个领域,覆盖全部区县;同时,各区县结合实际,也逐步开展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工作,如万州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巴南区、渝北区等。二是以“全科+专科”方式,满足服务需求。经过近6年的探索,我市已基本形成“全科+专科”的社会工作服务方式。一方面,普及“全科”服务。依托社区社会工作室(站)为社区居民(本单位服务对象),特别是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家庭等,开展社区融入、矛盾调解、心理疏导等常规性、普适性专业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单位服务对象的一般性社工服务需求。另一方面,突出“专科”服务。对于社区社会工作室(站)、本单位专职社工难以有效解决的疑难问题、精细化服务需求,通过转介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接受服务。如冬青、民悦、仁怀等多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分别承担了全市精神卫生、社区矫正、禁毒戒毒、灾害救援等专科服务,并积极介入、解决当前基层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物业管理、邻里关系、政社关系等问题。通过“全科+专科”服务,群众需求逐步得到满足。
——加强“三社联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市委市政府站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巩固党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要求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大局,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加强“三社联动”工作,有效发挥社会工作在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2017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将“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联动”列入2017年重点工作;《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推进社会工作进社区,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社工联动”列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重要内容;《重庆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积极探索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三社联动’,推动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社区服务管理新机制”列入基层民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围绕这些工作任务,我市近年来在社区社会工作和“三社联动”方面创造了“五个率先”经验,即:在西部地区率先出台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性意见和发展规划,率先创立了社会工作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率先制定了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实施意见,率先建立了公共财政支持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长效机制,率先深化了“三社联动”实践探索。
——夯实保障基础,构建长效化机制。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工作格局。一方面,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在全市逐渐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为我市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特别是近三年来,随着“万名社工专才培养计划”的深入推进、“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连续3年被列入市委组织部人才助推脱贫攻坚工程的子工程、财政系统大力支持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团系统大力推进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司法系统大力推进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等,“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这一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建立较为顺畅的行政管理体系。2014年市民政局单独设置社会工作处,主要负责指导和管理全市社会工作,统筹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将推进社会工作及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对区县民政局和局属相关单位的年度考核,落实责任,促使各区县、局属相关各单位高度重视、积极推进社会工作及人才队伍建设。各区县民政局确定相应科室负责指导和管理本辖区社会工作及人才队伍建设,其中南岸区、江津区、开州区民政局单独设置了社会工作科,荣昌区、武隆区民政局在相应科室加挂了社会工作科牌子,其他区县民政局将社会工作及人才队伍建设职能统一划归到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业务科室,明确专人负责,全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做到了有人管、有人抓,工作力量不断增强。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资金保障。各级政府将社会工作及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市委人才办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市民政局每年安排福彩公益金支持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并逐年增长。2017年,市级层面仅民政系统就预算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社会工作事业发展,较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如南岸区通过建立社区公益基金,汇聚各方资源,助推本辖区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我市已形成了财政资金为支撑、社会资金为补充的社会工作发展多元投入机制。三是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项目效果。自探索实践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以来,即始终强调项目监督管理,强化本级、区县及项目承接方三方责任,确保项目效果预期。从2016年开始,各区县辖区实施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结项评估,由所在区县民政局组织第三方进行,并对结论承担责任;2017年印发《支持社会工作服务市级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2017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及资金使用监管责任有序下沉,进一步发挥区县监督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13年起,连续6年以合同制形式、指标考试方式实施“三区”计划项目,确保人才选派、培养及服务开展落实到位。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