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教育>实施情况

“三维”协同 “三书”共治 渝中区构建教材、教辅、课外读物一体化管理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3-27 16:01
发布时间:2025-03-27 16:01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有趣的课外阅读活动

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是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长期以来,渝中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教材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严格落实教材管理工作要求,从“教材三严”“教辅三优”“读物三阶”三个维度构建“三维协同·三书共治”管理体系,推动教材、教辅、课外读物一体化管理迈向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

构建“三严”教材管理机制

筑牢育人主阵地

2020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对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选用等作出规定;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一系列重要部署凸显了教材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新时代教材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何把教材管理‘路线图’一步步转化为生动的渝中实践?”渝中区早已有答案。

“严格执行国家教材管理工作要求,是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应有之义。渝中教育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将教材管理工作做细做实。”渝中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直以来,渝中区始终将教材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资源,通过严把教材准入关、实施关、出口关,形成“标准-执行-反馈”的全链条闭环教材管理。

严把准入关,确保教材选用科学规范。渝中区不断健全完善“区域统筹、学校落实、多方参与”的管理体系,组建由学科专家、骨干教师、教研员构成的教材选用委员会,多维度精准评估教材质量;结合渝中教育实际和学生特点,优先选择权威且贴合教学需求的教材版本。

严把实施关,保障教材使用精准高效。渝中区分级分类开展新修订教材教师培训;引导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授课,实施教材二次开发备案制,确保教学进度与教材编排逻辑相契合;教研部门常态化深入课堂一线,促进教材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

严把出口关,强化教材质量评估反馈。建立教材数字档案,定期收集教师、学生对教材的意见建议,区校两级形成教材使用评估报告。联合教育科研机构、高校等专业力量,对区域内使用的各类教材实施系统性评估,精准定位教材存在的共性问题,推动教材质量持续改进提升。

渝中区通过“三严”教材管理机制落实教材国家事权,印证了“教材无小事,事事连立德”的管理智慧,也为筑牢育人主阵地提供坚实保障。

推行“三优”教辅管理模式

净化学习资源池

置身于“双减”政策与新课标的时代浪潮下,马家堡小学在趣味作业领域积极探索实践,将作业分为趣味常规作业、趣味统整作业、趣味假期作业,设计了30多项蕴含教育思想的趣味作业,让学生从趣味作业中开拓想象创意、融合多元知识。

巴蜀中学通过携手重庆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整合一线名师优质教学资源,出版以教学经验、教学指导、学生习作、专题训练为主的“巴蜀智库系列图书”,以教辅资料数字化转型升级支持育人方式变革。

当前,渝中区各校正紧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目标,立足校情、结合实际,自主创编符合学校特色、贴近学生实际的校本教辅。这是渝中区贯彻落实教辅资料问题集中整治要求的生动体现。

加强教辅的规范管理一直是渝中教育的整治重点。近年来,渝中区创新构建优选资质、优化监管、优质供给“三优”管理模式,“疏堵结合”净化教辅资源生态。

渝中区先后印发《渝中区中小学教辅资料问题集中整治实施方案》,制定《教辅资料准入负面清单(10条)》;推行“一校一策”推荐目录,压缩非必要教辅品类40%;实施“三审三查”流程,即学校初审、专家联审、区域终审,查资质、查内容、查关联,近三年累计驳回问题教辅30余种。

为杜绝教辅变“教腐”,渝中区深入实施立体巡查,组建“督导+纪检+家长”联合督查组,开展查来源、查数量、查质量、查效果“四查行动”,每学期抽查区内30%的学校;追溯责任闭环,实行“校长—学科组长—教师”三级责任制,签订《教辅使用承诺书》,对违规行为“一案双查”,既查教辅问题,又溯管理责任,斩断腐败链条。

要从根源上解决教辅过多过滥的问题,还需要标本兼治,持续提升教学质效。为此,渝中区千方百计提供优质供给,坚持开展“减量增效”作业设计、原创命题等竞赛,充实“区级精品教辅资料库”;探索“精准推送+个性化适配”服务模式,按学情分梯度推送学生;建立“课标—教材—教辅”匹配模型,将优质教辅资源普及延伸……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接连落地,实现经验传承、智慧共享、成果固化。

如今,渝中区已实现教辅资料零投诉,学校更加注重校本教研,教师更加注重回归教材,学生课业负担有效减少,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质。

实施“三阶”读物管理策略

涵养书香育人场

去年10月,渝中区成功入选2024年中国书香城市(区县级)。走进渝中区,随处可见书香味校园、书意味课程、书卷味班级、书生味学生……浓厚的“书香”正滋润愉悦着渝中学子成长的道路。

书香浸润之下,渝中学子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量不断提升,这就对课外读物推荐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渝中区充分发挥重庆母城的人文厚重优势,围绕“培根铸魂”根本目标,把握“启智增慧”基本标准,实施入口过滤、动态管理、长效培育“三阶”管理策略,蹚出从“静态书单”到“生长书库”的生态化实践之路。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要求,渝中区制发《渝中区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立“五育融合”的读物遴选标准,规范推荐报备,严控进校渠道;以政治性、科学性、适读性三维过滤,生成“基础类+拓展类+特色类”全学段分级书单,并依据“读物—课标—学情”适配度,更新校园藏书5万余册。

在织密审筛管网的同时,渝中区还积极探索课外读物管理办法落实的动态管理和长效机制,创新构建“学校日常检查—区域常规督查—家社协调监管”机制,推行“访教师、访学生、访家长”三访制度,探索课外读物AI审读,既严格管理底线,又尊重阅读多样性,实现“清源”与“活水”并重。

依托“渝读悦美・品见三味”读书行动品牌,渝中区引领各学校打造班级“漂流书角”—年级“主题书廊”—校园“智慧书屋”三维阅读空间,为渝中学子的课外阅读扩容提质。

阅读蔚然成风,书香充盈渝中。近年来,渝中区累计组建读书社团100余个,研发出81个读书课程品牌,涌现出47个读书行动品牌,学生阅读兴趣指数明显提升,2所学校获评“全国书香校园”,读物内容适宜率提升至99.6%以上,问题读物整改率100%,有效激活全域书香生态。

抓好教材、教辅、课外读物一体化管理,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渝中区将牢固树立“教材工作是政治工作”意识,切实增强教材、教辅、课外读物管理工作的政治敏锐性和组织纪律性,秉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汇聚“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扎实稳妥有序做好义教新修订教材使用、教辅资料和进校园读物规范管理等工作,助力渝中学子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