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教育>实施情况

沙坪坝 深耕课程改革 打造公平优质教育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3-26 15:56
发布时间:2025-03-26 15:56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课程建设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渠道。作为全市的科教文化中心,沙坪坝区始终将教育优先发展作为重要战略。自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沙坪坝区坚持以均衡为主线、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深耕区域课程建设。

从成功创建“2024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的全域高位优质均衡,到成功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的示范引领,沙坪坝区的耕耘与探索不仅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打开了课程路径,也为新时期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优秀经验,更为以课程改革撬动公平优质教育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前瞻布局

擘画区域课程改革全景图

2023年5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指出“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沙坪坝区长期深耕课程改革,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自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地以来,沙坪坝区以全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前瞻眼光和战略思维,持续开展课程改革探索,擘画区域课程改革的“全景图”。通过“一图一表”对标培育目标,借助学生“小课题研究”“走班半日活动”等系列探索积累跨学科主题课程、探究性课程、学科走班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有效路径。

多年来,沙坪坝区围绕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落地落实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研修机构“主导”、中小学校“主办”、督导部门“主评”、家庭社会“主助”的“五主协同”治理格局,依托学科课程创新基地、精品校本课程建设以及校本教研基地、课程建设课题项目,探索以高质量课程建设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学科课程创新基地”建设项目聚焦国家课程环境创设、课堂模式建构、学习方式变革、国家课程教材大单元智慧化使用培训、补充性课程资源开发、学生创新平台打造、学科教师孵化路径探索等影响国家课程开设效果的关键要素探究实践,并通过经验推广,实现全域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

“精品校本课程”建设项目则着力于核心素养落地,补充拓展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建设高质量校本课程资源,丰富区域精品校本课程资源库,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校本教研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完善校本教研工作机制,推广先进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专项课题”聚焦课程领导、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学评价改革等课程建设中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为区域课程建设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和理论支撑。

一项项“重点攻关项目”逐步落地,一个个“专项课题”稳步推进,一幅具有沙坪坝辨识度的区域课程改革“全景图”正徐徐展开。

系统谋划

因校制宜绘制育人施工图

如何进一步提升国家课程实施质量?如何让国家课程落地转化更实在、更深入?沙坪坝区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

区域层面,沙坪坝区针对国家课程的落地转化以及校本精品课程建设,开展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专题培训;举行区、校两级主题研修与学术论坛;鼓励学校对课后服务的时段和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加强课程实施监测和教育督导;强化劳动、艺术、体育与健康、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开设和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建立落实校本课程申报评审制度;推动区域校本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校级层面,沙坪坝区指导各学校积极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宏观的课程实施方案,中观的学段学科课程方案、学期学科课程纲要与专题活动方案,微观的单元/课时学习方案,形成“一校一策”的特色举措,确保国家课程的开齐开足与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发展。

例如,重庆七中传承学校近百年的校园足球文化,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探寻足球传统与现代要求的契合点,成功构建了适合中学校园足球课程的“五三”结构模型,为中学校园足球由单一向多元与开放、由普遍向个性和适合的转变提供了典型范例。

育英小学积极争创“数学体验课程创新基地”,通过营造凸显直观体验的校园环境、聚焦素养达成实施国家课程、紧扣核心内容实施校本资源开发、完善导向育人的多样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及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从“学科本位”转向“课程本位”,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提升”,越来越多像重庆七中、育英小学一样育人路径明、课程特色新的学校沿着明晰的课程建设之路稳步前行。

专业赋能

锻造高水平课程原动力

建设高质量课程,关键在人。

沙坪坝区在课程改革之初,就明确抓住课程建设核心团队这个关键要素,锚定课程建设管理团队、学术引领团队、项目实践团队三支队伍,通过专业赋能,持续推进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实施力、骨干成员课程生长力、教研人员课程指导力“四力”提升。

校长是课程建设的规划者和协调者,其课程领导力和课程思路直接关系课程建设的方向。沙坪坝区通过区域统领举办北师大课程建设专题培训班、知名专家“沙磁学堂”课程系列报告、北上广深名校跟岗见习,区域聘请高校、机构专家等方式帮助校长队伍建构知识体系,学习典型经验,激活创新意识。

教研员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支持者与服务者,课程科学建设是否遵循教育规律、是否能够行稳致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员的专业性和参与度。沙坪坝区以教研员作为专业引领“轴心”,区域实行专业支持“项目负责制”,即一名学科教研员负责“1”个课程创新基地与“N”门精品校本课程。教研员作为“桥梁”对接高校、教科院、评估院资源,引领、诊断、支持项目研究,提升建设项目学术水平与实施质量,通过深度卷入学校课程项目建设实践,提升其自身区域课程设计力、指导力、评估力。

项目团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者与创新者,其素质水平直接决定课程改革意志能否有效落地,真正服务学生成长。沙坪坝区坚持需求导向,强化实践操作,通过理念更新培训、教科研一体培训、实操跟踪指导等方式,为区域课程建设培植一支能力强、干劲足、可持续的有生力量。

与此同时,沙坪坝区紧扣课程建设需要,面向全员基础、骨干教师、名师三个教师层次,聚焦短程式成长性科研、中程式谐振性教研、长程式孵化性培训开展“三层三阶”金字塔型教师队伍培训,为区域课程建设的深入实施提供强力支撑。

把师资作为课程落地的关键,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反哺师资建设。如今,一支思路清晰、引领专业、实践有力的课程队伍犹如清泉渗入沙坪坝教育的每一寸肌理,汇聚成推动区域课程改革迈向更高台阶的磅礴力量。

释放活力

建设千姿百态教育百花园

2024年,沙坪坝区成功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沙坪坝区深耕课程建设的坚守。

按照点上突破与以点带面“两步推进”的行动路径,沙坪坝区聚焦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精品校本课程建设,分类分层施策,引导不同层次学校分批实践、批次联动,从“一枝独秀”走向“春色满园”。

新桥小学联合树人凤天小学共同申报小学英语创新基地,以“深度学习”撬动小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形成“1+1+N”的跨校联合研究机制,带动区域一大批新老英语教师共同成长。

微型乡村小学三桥小学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发“童心童诗”校本课程,围绕四季设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个专题综合性活动,让学生从儿童诗的浸润和体验中熏陶审美情趣,为乡村小学创新发展开辟新路径。

六十九中以“磁器”特色课程打造特色课后服务,通过联动本地商户共建实践基地,丰富知识学习课程、文化研学课程、校内演练课程、基地实践课程,打造城市中学服务型劳动教育课后服务样板。

许多像这样生动灵活、贴合实际的课程建设实践,激活区域师资队伍建设、课后服务水平提升、学校特色化发展的“一池春水”,筑就沙坪坝教育一座生机盎然、千姿百态的教育“百花园”。

数据显示,沙坪坝区遴选培育出市级、区级学科课程创新基地46个、精品校本课程151门,立项相关课题137个,实现基地课程资源国家课程科科全覆盖、精品校本课程资源校校全覆盖。6所高中立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在历年国家级质量监测中,沙坪坝教育均名列全市前列,越来越多学科跻身全国第一梯队,呈现出学业水平高、校际差异小的良好生态。

当前,沙坪坝区正以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创建为抓手,开启第三轮课程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探索“智慧大单元教学的区域循证实践”。通过深入实施“区校联动”策略、“计划先行”策略等“四个”策略,落实国家课程落地转化、素养本位教学建构、四级循证研修支撑、数字技术赋能教学等“八项”行动,立足更高平台为全国性改革提供“沙区智慧”,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