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教育>实施情况

重庆实施“八项行动”推动教育强市建设

发布时间:2025-02-21 07:28
发布时间:2025-02-21 07:28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2月20日,记者从市教委获悉,今年我市将大力实施教育现代化“八项行动”,全力交出教育强市建设高分报表。

“八项行动”包括:立德树人固本铸魂行动、基础教育公平优质行动、高等教育突破跃升行动、职业教育提质领跑行动、教师队伍强基培优行动、数字赋能牵引行动、教育开放互鉴共赢行动、教育改革集成攻坚行动。

新建大中小思政共同体15个

“首先要旗帜鲜明抓党建引领,打造新时代市域党建新高地。”市教委有关负责人称,今年,我市将着力打造党建统领教育治理体系,深入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

具体而言,在实施立德树人固本铸魂行动过程中,加大“红岩思政”育人品牌建设,新建大中小思政共同体15个,打造研学精品路线100条,新建市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30个,推动全市小学思政课专职教师配备率达到70%,中学思政课专职教师配备率达到100%。

此外,要为200万名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实施学生身心健康、体育锻炼增时、校园足球提质、美育全面浸润和青少年读书等专项行动,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2小时;建设实践基地10个,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心灵深处。

在教育改革集成攻坚行动中,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建立形成“需求—项目—团队—人才—成果—转化”链条式项目攻关模式,构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移于一体的新平台。

建设25个高水平科研平台

在高等教育突破跃升行动中,今年我市将强化创新资源支撑,实施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扬帆”工程,按照“一校一专班、一学科一方案”,推进一流学科登峰、一流专业建设计划,培育具有争创“双一流”潜力的优势学科,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差异化选拔机制,探索跨学科、跨学校交叉培养新机制,推动高校毕业生留渝人数不低于20万人。

同时,积极筹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面向科技创新关键点建设25个高水平科研平台。深入实施“教育强市区县行、企业行”,设立“助力区县产业”专项,支持高校科研人员揭榜挂帅,加快实现原始创新突破。

运行市域产教联合体15个

今年,我市还将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提质领跑行动,优化中职学校布局,整合一批“空、小、散、弱”学校,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

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分层分类组建、实体化运行市域产教联合体15个,力争入选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1个;组建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培育1个国家级产教融合体,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共同成长。

“此外,我们还要实施教育开放互鉴共赢行动,让教育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该负责人称,比如,开办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联合人才培养,支持职业院校组建一批“中外师资+企业工程师”混编国际化师资团队,推进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建设等。

“教共体”覆盖率达到85%

“今年,我们还将坚持惠民有感,实施基础教育公平优质行动。”该负责人说,要提高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办好综合高中,推动每个区县办好1所特殊教育学校,推进中心城区教育“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全市“教共体”覆盖率将达到85%。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市还将以治理小升初“奥数考试招生”、初升高“跨区域、超计划”招生为重点,持续开展“阳光招生”行动,有效缓解“家长卷”“学生苦”“教师累”。

在实施教师队伍强基培优行动中,支持师范院校新增设立教育类博士、硕士点;滚动实施国培、市培和“素提计划”;建立职称岗位“跨校评聘”机制,探索“能上能下”制度。

在实施数字赋能牵引行动中,全面推进数字教育“135E”体系架构建设,建设全量覆盖的教育数据仓,实施“人工智能+教育”计划,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特色区县3个、特色学校50所。探索数字时代教育惠民新模式,加快“惠学生”“数智强师”等重大应用建设,实现“入园入学”“培训机构监管”“智慧招考”等5个“一件事”,推动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全面融入数字重庆建设全局。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