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文化>文化>资讯动态

西南地区首个! “师道汉韵”国际中文教育大模型在渝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20 16:51
发布时间:2025-11-20 16:51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11月19日,国际中文教育交叉融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在开幕式上,“师道汉韵”国际中文教育大模型发布。

会议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据悉,“师道汉韵”国际中文教育大模型作为西南地区首个面向国际中文学习者研发的大模型,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全球中文学习者带来了个性化、精准化学习的新范式。

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国际文化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及汉语国际文化学院共同主办。

“师道汉韵”国际中文教育大模型发布。受访单位供图

据了解,国际中文教育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但也面临着学习者背景多元、需求差异大等现实挑战。

“‘师道汉韵’大模型的诞生,正是为了破解这些核心矛盾。”重庆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模型旨在系统性解决海外学生在学习中文时面临的时间、场地和阶段性难题。其核心功能围绕“学得会”与“学得好”两个维度构建。在“学得会”层面,模型能够充当随时在线的智能导师,支持学习者查询汉字的读音、写法,并深入解析其在具体场景中的用法,实现知识的即时获取与拓展。在“学得好”层面,模型则致力于从知识积累向技能培养过渡,通过互动训练帮助学习者提升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最终目标是促进其深入理解中国,并掌握依附于中文的相关行业知识,为其职业发展和美好生活赋能。

据介绍,“师道汉韵”大模型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师范基因+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学校依托教师教育、国际中文教育积累,凭借多学科协同优势及孔子学院全球网络资源,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等共同组建跨学科攻坚团队,将丰富的教学经验、语言习得理论和跨文化传播知识注入模型,旨在填补一般教育类大模型“缺教学专业性”的短板。

该模型聚焦于“全学段+本土化”的覆盖能力,其独特价值在于未来的精准化推送。下一步研发的核心是构建区域国别知识库。这种“一洲一案、一国一策”的设计理念,将使得中文教学前所未有地贴近学习者的个体需求与文化语境。

重庆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交叉中心揭牌。受访单位供图

学校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发布的1.0版本是关键的基础版本,团队已基于重庆师范大学在全球五大洲建设的孔子学院进行了前期调研。据悉,该校孔子学院每年参与学习和培训的学员约1.4万人,为模型的测试与优化提供了真实而多元的应用场景。“‘师道汉韵’大模型不仅是重庆师范大学在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上的一次重要突破,也展现了我国在利用前沿科技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促进中外文明互鉴上的不懈努力与创新活力。”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