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重大决策预公开>重大决策草案解读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1-09-07 11:29
发布时间:2021-09-07 11:29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一、规划编制依据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系列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重庆市近年来关于文化和旅游发展相关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决策部署。按照《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求,对接市级相关专项规划、行动计划(方案),参照文化和旅游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下同)、《“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时期艺术创作规划》《“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进行编制。

二、《规划》构架及基本内容

《规划》编制的基本思路是突出三条主线。一是把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贯彻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提升文化“铸魂”和赋能旅游、旅游展示和传播文化功能。二是把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贯彻始终,突出增加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及服务,提高供给效率。三是把创新发展贯彻始终,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强调文化和旅游与科技融合,突出智能化、大数据应用,强调线上线下融合,推进文化和旅游产品、业态、传播方式、营销模式、服务和消费场景等创新,以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式等需求变化。《规划》按照五篇十八章进行构架,与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结构大体一致。

(一)第一篇:发展环境和总体要求

本篇共分两章,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发展基础部分对“十三五”期间我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进行了回顾;发展环境分析了“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总体要求”,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

“十四五”期间我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目的,努力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助力重庆融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期间我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到2025年,文化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软实力大幅度提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国际旅游枢纽城市建设,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国际旅游枢纽城市,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是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期间旅游业发展规划》对重庆的定位。

——文化事业发展实现新进步。到2025年,万人拥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800平方米,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5%以上,全市博物馆数量新增30个以上,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四有”完成率保持100%,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到1000个。

——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形成以大数据和智能化为引领,以数字文化业态为支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到202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200家。

——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到2025年,全市新增4A级以上景区65个,新增市级以上度假区8个,其中国家级度假区2个,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五星级标准游轮数量达到30艘,等级景区智慧化率100%,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

——文旅融合发展进入新境界。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文化“铸魂”和赋能旅游、旅游展示和传播文化功能明显增强,形成山水之美与人文之美相得益彰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规划》聚焦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从“公共文化、文化产业、文艺创作生产、现代媒体建设、文化保护与利用、旅游经济总量、旅游吸引能力、旅游服务能力”八个维度,共设置了18个指标。除了这些基本指标以外,《规划》文本相关章节还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提出了细化的目标任务要求。

(二)第二篇:建设文化强市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我市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本篇共5章即第三至七章,分别是:第三章“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主要内容是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深化文艺院团改革;第四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内容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建设、打造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第五章“加快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主要内容是巩固壮大主流媒体阵地、持续推动精品建设和品牌建设、构建广电及网络视听技术体系和安全体系;第六章“加强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主要内容是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加强考古发掘与研究、加强博物馆体系建设、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第七章“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内容是培育壮大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三)第三篇: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围绕“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目标定位和“行千里·致广大”价值定位,突出“三峡”、“山城”、“人文”、“温泉”和“乡村”品牌特色,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加快建设国际旅游枢纽城市,着力提升国际旅游能级,增强旅游国际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本篇共4章即第八至十一章,分别是:第八章“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这一章对接文化和旅游部《巴蜀文化和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并与四川文化和旅游厅协商一致,主要内容是实施空间发展战略、传承弘扬巴蜀文化、加快发展巴蜀文化旅游产业、共建巴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市场推广、建立和完善共建机制。第九章“构建‘一区两群’旅游发展格局”,这一章对接三大城镇群建设相关规划、行动计划,对三大板块分别提出了定性定量目标要求,主要内容是加快建设世界知名都市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加快建设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第十章“实施旅游精品工程”,把提供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放在首位,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建设一批有震撼力的大型文旅融合综合体,提升和新建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带动性的国际旅游品牌,提升旅游能级,增强旅游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这一章共分七节,主要内容是:“全面提升都市旅游”,着力打造两江游轮、山城夜景、美食之都、会展之都、世界文化遗产地等都市旅游品牌,把重庆主城都市区打造成为彰显山魂之雄、水韵之灵、人文之美,文旅商融合发展、山—水—城和谐共生的世界知名的旅游枢纽城市,成为重庆旅游“第一目的地”;“着力打造长江三峡邮轮旅游”,把长江三峡邮轮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邮轮旅游精品,成为世界内河邮轮旅游的典范和标杆;“着力打造世界知名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把渝东南打造成为我市建设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的精品区,“做大做强温泉旅游”,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精品区,做响做亮“世界温泉之都”品牌,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温泉旅游城市和温泉疗养胜地;“做优做靓红色旅游”,做大做强“红岩”品牌,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标杆;“转型升级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由分散粗放发展向集中集约发展转型,推动传统“农家乐”向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转型,提升和打造一批国际乡村旅游示范区,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康养及休闲度假旅游”,推进康体、养生等业态和养老产业与休闲度假旅游融合,围绕养老、养生、养心、避霾、避暑“三养两避”需求,聚焦康养基地、旅游度假区、休闲城市和旅游休闲街区建设,着力打造国际国内知名的生态康养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第十一章“提升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提升和完善旅游要素体系、旅游交通体系、旅游集散体系和加快智慧旅游建设等内容。

(四)第四篇: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要求,打好“人文牌”,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融入城市街区,嵌入美丽乡村,强化文化记忆,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把重庆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西部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

本篇共4章即第十二至十五章,第十二章“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包括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转化、推进旅游景区文化内涵提升、加强旅游商品(创意产品)开发等内容。第十三章“推进文旅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包括加快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建立和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机制、培育壮大文旅市场主体等内容。第十四章“推进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包括加快文化和旅游科技应用与研发、加强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健全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生态等内容。第十五章“加强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包含加快提升国际影响力、深化文旅区域合作、加强文旅品牌营销与城市形象推广等内容。

(五)第五篇:规划实施

本篇共3章即第十六至十八章,从“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强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等三个方面,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规划》还设置了20个专栏,明确“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发展建设重点项目和目标任务。在发展重点和品牌创建方面,全面对接文化和旅游部相关专项规划的内容,特别是“十四五”期间国家层面拟重点推进的创建工程和计划。

三、主要指标值说明

《规划》围绕“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共设置了2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现就主要指标值作简要说明。

1.建设文化强市相关指标

建设文化强市指标主要反映公共文化、文化产业、文艺创作生产、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文化保护与利用等发展水平。其中,“公共文化”由“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来反映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水平;“文艺创作生产”由舞台艺术重点剧目、影视剧年均出品2个指标组成,反映文艺繁荣发展水平;“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由“区县融媒体中心电视频道高清化率”和“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2个指标组成,反映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发展水平;“文化保护与利用”由“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有公共博物馆覆盖率”“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开放利用率”3个指标组成,反映文博事业发展水平。这9个指标的指标值对接我市相关上位规划,参照市文化旅游委制定的“十四五”相关专项规划、对接文化和旅游部相关专项规划,经反复讨论确定,其中“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800平方米,与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目标值一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4.5%与《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一致。

2.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相关指标

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指标包括9个二级指标。其中,“旅游总收入”“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2个指标组成反映旅游业的总体发展状态和趋势;“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数量”“精品特色旅游线路”3个反映旅游资源丰富程度、品质和对旅游者的吸引能力;“星级旅游饭店”“旅行社”“等级景区智慧化率”“中高等级及以上导游占比”4个指标反映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

旅游总收入、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十三五”期间,重庆市旅游影响力不断扩大,受疫情影响之前旅游总收入呈快速增长态势,2016-2019年,年均增速达到26.4%;2020年上半年,旅游业受疫情影响较重,但从下半年开始迅速恢复,全年旅游总收入同比恢复69.8%。“十四五”时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及长江经济带建设、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区域战略将向纵深推进,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加快建设,有利于重庆文化和旅游提升发展基础、拓展发展新空间,为重庆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提供强劲支撑。从发展趋势看,伴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削弱,重庆旅游业年均增速能够恢复到15%以上,预计到202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将达到7500亿元。同时,“十三五”期间,重庆旅游业增加值率大致在25%左右,据此计算,到2025年重庆旅游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与《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目标一致。

旅游吸引能力相关指标。“十三五”期间,新增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47个、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13个、精品特色旅游线路47条。“十四五”期间,考虑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全面展开,长嘉汇、广阳岛、科学城、枢纽港、智慧园、艺术湾等重点片区打造对文化特别是旅游发展带动效应逐步释放,各区县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发展等因素,全市文化和旅游投资力度进一步增强,从征集的253个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来看,估算综合投资达到1.27万亿,与旅游直接相关的投资仍呈增长态势。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确定到2025年,全市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达到186个、新增65个,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31个,新增8个,精品特色旅游线路180条,新增63条。

旅游服务能力相关指标。经反复研究确定到2025年,全市星级旅游饭店数量达到180家、旅行社数量达到700家、等级景区智慧化率达到100%、中高等级及以上导游占比85%以上。

四、名词解释

文旅融合:文化和旅游从业态、品牌、市场、服务、交流推广等方面实现融合,其目的是推进文化更好地“铸魂”和赋能旅游,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品位,推动旅游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窗口,更好地展示和传播文化。

数字传媒: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

沉浸式体验:提供参与者完全沉浸的体验,使用户有一种置身于虚拟世界之中的感觉。利用头盔显示器把用户的视觉、听觉封闭起来,产生虚拟视觉,同时,它利用数据手套把用户的手感通道封闭起来,产生虚拟触动感。

IP:本义就是指版权,网络引申用法把每个作品都称为一个IP。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以县、乡镇、村三级为单元,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培育主流价值、活跃文化生活、推动移风易俗的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心。

“百乡千村”示范工程:选择100乡镇、1000个村开展试验示范,以点带面推进乡镇文化振兴。

“一村一品”:一村一个文化品牌活动。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

融合媒体:是多种媒体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媒体,生活当中最常见的媒体有5种,即报纸、广播、电视、电脑、手机。

“四力”: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云多屏”: 就是将云计算的结果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显示出来,比如通过手机、计算机、电视等。

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

多频道网络产品(MCN):是一种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将PGC内容联合起来,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从而最终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

“云网融合”:“云”指的是云计算,“网”指的是大网(广域网WAN)。云网融合首先是云与网深度融合、相互协同,“云在网上、网在云中”。

AR(增强现实):是一种实时的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

MR(混合现实):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技术通过在虚拟环境中引入现实场景信息,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

全息互动投影:基于传统的投影设备及功能,结合捕捉设备(感应器)、应用服务器和显示器等科技设备,通过对目标影像(如参与者)进行捕捉拍摄后由影像分析系统分析,从而产生被捕捉物体的动作数据,再结合实时影像互动系统使参与者与屏幕之间产生互动效果的一种新型投影系统。

公共文化设施:指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档案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职工)书屋、公共阅报栏(屏)、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等。《规划》“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指标,主要包括“四馆一中心面积”,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面积。

三层五类文化遗产: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组成的三个层级空间遗产,以及世界遗产、文物古迹、历史地段、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的五个类别专项遗产。

国际旅游枢纽城市:具备国际旅游目的地、游客集散、旅游要素配置等综合功能,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城市。重庆是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期间旅游业发展规划》中确定的全国16个旅游枢纽城市之一。西部地区还有成都、西安和昆明3个城市。


重大决策意见征集: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关于公开征求《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