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细化明确“十四五”时期重庆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方向、思路、目标和重点,更好支撑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庆市人民政府日前印发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
根据计划,到2025年,我市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4.5%和15%,绿色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
计划共包括6项重点任务。
在推动现有产业全面绿色转型方面:
推动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赋能绿色制造。支持企业开展“智能+绿色”协同改造,建设绿色智能工厂。
推动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实施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专项行动,到2025年全市工业重点行业建成产能全部达到能效基准水平,30%以上达到能效标杆水平。
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对绿色改造意愿强、基础好的企业提供免费清洁化诊断,到2025年开展自愿性清洁化诊断企业累计达到800家,力争累计培育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20家。
推动再制造产品规模化发展。加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技术研发,推动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产业与火电、化工等上游产业精准对接,到2025年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保持在70%以上。
在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方面:
加快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00万辆。推动传统燃油车零部件企业加快向智能网联新能源零部件领域转型,到2025年力争大小“三电”等核心零部件区域配套率超过80%。
扩大新型电子产品供给。加快电源管理芯片、化合物半导体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到2025年力争全市功率半导体产能达到15万片/月。
强化先进材料支撑。面向绿色建筑、建筑节能、隔热保温耐火等领域需求,做大聚氨酯发泡材料、气凝胶材料、节水卫生陶瓷及整体卫浴等产品规模,积极引进培育太阳能光伏组件、装配式光伏建筑一体化等领域企业。
壮大节能环保装备规模。推动环保装备企业加快烟气脱硫脱硝装置、垃圾焚烧装置、垃圾储运设备等成套装备迭代升级等。
打造清洁能源及储能产业特色优势。深度挖掘本地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加快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推进天然气本地高效利用,做好水电、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
推进专业软件开发。加强绿色低碳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协同研发和交叉融合,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工艺经验、知识方法向软件产品转化,赋能经济社会智能绿色发展等。
在提升产业链整体绿色发展水平方面:
推进绿色设计。依托“设计之都”创建,大力培育绿色设计主体,创建一批国家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到2025年力争累计培育工业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0家。
发展绿色产品。力争到2025年绿色设计产品累计达到100种。执行绿色产品品目清单,推动政府绿色采购。
创新绿色服务。做大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碳资产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业态规模。
打造绿色供应链。到2025年力争累计培育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0家。探索建立行业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推动有条件的行业领域共享上下游碳排放、碳足迹等信息,促进全链条低碳脱碳。
在培育绿色发展市场创新主体方面:
打造绿色发展“标杆”企业。以制造业领军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和市属国有企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实施中长期绿色发展战略,制定积极稳妥、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
广泛推动中小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实施工业节能诊断服务行动和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活动,为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开展节能诊断及改造提供服务等。
培育绿色技术领域科技型企业。支持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向社会开放绿色低碳相关技术和数据,助力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夯实产业绿色发展园区载体方面:
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强化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和产业循环式组合理念,推动各产业园区聚焦2—3个细分行业持续深耕,促进企业、园区、产业集群间能源互济、链接共生和资源共享。
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到2025年,全市产业园区投产工业用地产出强度提升至85亿元/平方公里。
在完善产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方面: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做好绿色低碳领域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规划布局。
发展绿色金融。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建筑性能保险等保险产品创新。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办好“重庆英才大会”,加快引进能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成果转化的领军人才及团队,强化绿色低碳技术领域“高精尖缺”人才集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