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落实见成效

石柱:打好“五大主动仗” 加快打造全国生态康养胜地

发布时间:2024-08-24 15:02
发布时间:2024-08-24 15:02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2024年8月23日,重庆市新闻发布中心,“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石柱县)现场。记者 李雨恒 摄

8月23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相关负责人围绕“发挥比较优势 推动绿色崛起 打造全国生态康养胜地”作主题介绍,并回答媒体记者和网友提问。

发布人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 张华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郭小萍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副书记 王凡鹏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 冉启明

石柱县委书记张华表示,当前石柱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发挥比较优势,全力打好乡村全面振兴、产业优化升级、城市更新治理、动能转换提升、绿色低碳转型“五大主动仗”,加快打造全国生态康养胜地。

具体而言,在乡村全面振兴上,石柱在全国走出“万企兴万村”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构建政府产业规划引领、企业市场运营、群众共同参与的三方联动发展模式,吸引1183家企业投身石柱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

在产业优化升级上,农业方面,石柱唱响了“三色”产业,即以红色辣椒为代表的调味品,以黄色黄连为代表的中药材,以绿色莼菜为代表的生态果蔬,“三色”产业综合产值达30亿元。工业方面,石柱打造了清洁能源、泵阀仪器仪表、康养消费品、新型材料“四大产业集群”,到2027年“四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产值将突破120亿元。

在城市更新治理上,石柱打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风情土家寨·精致山水城”,通过挖掘土家人文、打造城市“记忆符号”等,让城市环境更宜居,市民生活更舒心。

在动能提升转换上,着力强化改革创新驱动、人才智力撬动,让发展新动能加速壮大。例如在黄连产业上,石柱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特色产业挖潜,推动传统黄连产业延链增值。

在突出绿色低碳转型上,石柱坚持全域康养、绿色崛起,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例如通过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业,让绿色生态成为老百姓“幸福源泉”。

加快打造全国生态康养胜地

持续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石柱地处武陵山区腹地、三峡库区腹心,森林覆盖率达63.2%,为全国四个单一的土家族自治县之一,拥有浓厚的土家文化底蕴,如何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加快打造全国生态康养胜地?

张华说,近年来,黄水旅游度假区逐步成为重庆市民避暑消夏的首选地,15万人在黄水购房避暑,8万人在黄水长期租房度假,在这里既有家的温暖,又能享受夏的清凉。为持续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石柱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发力。

一是打造最便捷的交通条件。对外,石柱建成投用了黄水动车站,实现重庆1.5小时、成都3.5小时、武汉4.5小时直达黄水;对内,开通旅游专线,提供公交车、租车包车、网约车等配套服务,让游客可以“快进漫游深体验”。

二是涵养最优越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夏季平均气温21℃、森林覆盖率85%、负氧离子浓度约为中国气象行业最高标准的2.5倍等优势条件。

三是推出最丰富的旅游产品。立足独特自然资源和特色民族文化,打造大剧院广场同唱土家啰儿调、同跳万人摆手舞;森林王国体验空中漂流、丛林穿越等多种旅游产品供给。

四是提供最完善的配套服务。在全市旅游度假区中,石柱拥有完善的医疗服务资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多家医院的专家,让游客在度假同时也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同时石柱还完善了各类旅游惠民便民设施配套,为游客提供便捷高效的旅游生活服务。

持续推动“万企兴万村”助力乡村振兴

1183家企业实施兴村项目1296个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产业要振兴,企业是关键。近年来石柱持续推动“万企兴万村”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我们从三个方面持续推动‘万企兴万村’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石柱县委副书记王凡鹏介绍。

首先,坚持主动搭台,让市场主体愿意来、留得住。目前石柱通过各类商会以商招商、以企招商、以情招商,吸引成功人士返乡、民营企业下乡、产业项目到乡,累计吸引1183家企业投资25.3亿元、实施兴村项目1296个。

其次,支持企业唱戏,让乡村产业强起来、旺起来。比如,在桥头镇采取“龙头企业搭建骨架、链上企业补充业态”方式,推动企业抱团发展,在陶然居、天籁教育等龙头企业带动下,累计吸引38家企业参与打造农文旅融合全产业链、30家企业参与打造艺术写生全产业链、26家民宿参与打造民宿休闲全产业链、28家企业参与打造文化生态体验全产业链。

第三,动员群众参与,让发展成果共分享、可持续。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以来,石柱持续探索企业、群众、村集体“三方共赢”模式,274家企业扩大了公司规模、10家企业获评“万企兴万村”行动优秀民营企业;95%的村集体年收入超10万元,3.8万户群众实现户均增收1.9万元。

发展壮大“三色”产业

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

辣椒、黄连、莼菜是石柱最具辨识度的“土特产”,三种农产品对应的红、黄、绿构建的“三色”产业构成了一幅石柱乡村产业振兴图。

让“三色”产业继续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做深做实“红黄绿”三色“土特产”文章。

张华介绍,在辣椒产业上,全市90%以上的火锅底料加工企业都使用“石柱红”辣椒,陶然居、小天鹅等知名企业都在石柱建有种植基地、加工企业,昔日的“田间农产品”摇身变为市场青睐的“火爆品”。

与此同时,石柱为做强辣椒产业,坚持品种选育自主化、标准种植规模化、产品开发品牌化,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良种24个,辣椒良种自繁自供率达95%以上,辣椒面积常年稳定在10万亩,覆盖全县75%的乡镇,培育辣椒加工企业30余家,推出高端红油、火锅底料等精深加工产品200余个。

在黄连产业上,石柱是中国黄连原始产地,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唐代,目前种植规模和产量占全国的60%。

以往石柱黄连以干品销售为主。为提升增值空间,目前石柱已经创建黄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立黄连创新产业研究院,引进龙头企业开展中医药全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开发中成药、日化品等高附加值产品20余种,实现原材料就地精深加工转化增值,打造全国道地优势药材产业发展高地。预计到2026年,将带动2.6万人以上就业,产业园农民人均收入可达3.2万元以上。

在莼菜产业上,石柱的莼菜产量占到了全球的70%。为走好莼菜高端化、国际化发展路子,目前石柱已开发莼菜饮料、面膜等高附加值产品35个,“莼小丝”胶原莼露入选外事礼品目录,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0余个国家。去年冷水镇八龙村村集体公司就与日本企业签订了莼菜外贸订单,让村集体经济也有了外贸出口。

打造“两大基地”

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石柱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正在打造全市清洁能源基地、全市泵阀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做强工业支撑。

石柱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郭小萍表示,在全市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方面,石柱首先是摸清资源、准确定位。石柱的风力资源居全市第一,初步预计风力资源储量达500万千瓦以上。该县系统评估全县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全面分析、研判储量及分布情况后,将清洁能源产业定位为主导产业,融入全市清洁能源发展规划,纳入了市政府“一县一策”支持范围。石柱围绕产业链前端、后端,大力发展风电运营及设施设备维修维护等配套产业。

据介绍,目前石柱风电总装机容量46万千瓦,在建48万千瓦,已核准开工76万千瓦,开发规模居全市首位,每年可实现碳减排约106万吨标准煤。

在打造全市泵阀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上,石柱正加快构建“铸造泵阀—仪器仪表—自动控制”产业链,按照“今年初见效果、明年形成规模、2027年形成集群”的目标,加速聚集东部地区泵阀、仪器仪表等产业转移落户石柱,累计签约泵阀企业91家,吸纳3000余人务工就业。

同时,石柱还聚焦打造产业生态,打通“产供销”全流程体系;通过提升产业能级,全方位解决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人才、资金等问题;大力招引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等后端企业,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促进泵阀仪器仪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聚力打造“风情土家寨·精致山水城”

推动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近年来,石柱正聚力打造“风情土家寨·精致山水城”。为推动城市品质提升,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家园,石柱有哪些举措?

石柱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冉启明表示,在打造宜居之城上,石柱通过完善城市交通主干道、新建污水管网等城市基础配套,让城市形象显著提升,市民生活更加舒心。

在打造品质之城上,石柱深入挖掘土家族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到城市建设中,全方位提升城市文化底蕴。例如,围绕龙河两岸,布局文旅设施、改造房屋风貌、展示非遗文化,形成城市文脉,让文化魅力逐渐彰显,城市经济有效激活。

在打造文明之城上,石柱通过“数字赋能、制度创新”,不断推动城市智管细管。例如在智管方面,石柱充分利用城运中心平台,整合交通、水利、林业、物业等感知摄像头两万余个,搭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多跨协同、快速发现解决车辆乱停、污水乱排、垃圾乱堆等城市乱象问题500余个。

发展思政研学、艺术写生等新业态

去年中益乡接待思政研学游逾20万人次

近年来,石柱立足资源禀赋,创新产业发展路径,以打造乡村振兴实践大课堂为“切入口”,因地制宜发展思政研学、艺术写生等新业态,为师生提供乡村实践大课堂,把德育教育、美育教育的课堂搬到了乡村,有力推动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互融互促。

郭小萍介绍,例如在艺术写生板块,桥头镇是全市1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这里集“山水林田湖草石”美景于一体。如今,桥头镇正挖掘和放大自然风光资源优势,创新打造以乡村美学为主题、以艺术写生创作基地为载体的艺术小镇。

在思政研学方面,中益乡通过打造初心学院、全国首个“初心”思政研学品牌等,2023年,中益乡接待以思政研学为主的客流超过20万人次,有力带动当地群众在服务保障思政研学中稳定增收。

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

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市第一

石柱共有脱贫人口14961户、5290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8%,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通过产业振兴来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王凡鹏表示,石柱一方面大力发展特色山地农业,积极培育、引进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健全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不断拓展新业态,让农户在家门口端上“生态碗”、吃上“旅游饭”。2023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脱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增长15.9%,增速均排全市第1位。

同时,石柱还研究制定了“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就业帮扶、托管带动保增收等方式,确保增收有门路、底线兜得住。“预计今年底,全县低收入群体人均纯收入达到16900元以上、增长27%。”王凡鹏说。

抓住高铁建设机遇

依托石柱东站打造新枢纽

“渝宜高铁石柱段里程约60.38公里,计划年内启动建设。去年,我们争取渝宜高铁在石柱设立2个站点。”冉启明表示,石柱将依托石柱东站,打造新枢纽,形成对外链接大区域、对内辐射全县域的集散枢纽地,实现未来对内对外的客流在城东集散。

在打造新家园方面,高铁片区将合理布局低密度的改善型住房、定制化的旅居类住房、高品质的配套服务设施,承载乡镇城镇化人口、老城溢出人口、游客等,集聚人口2—3万人。

在打造新窗口方面,将建设最具土家风韵、最显土家形象的高铁片区。

在打造新引擎方面,将促进站城、产城融合,打造特色餐饮、酒店住宿、商业购物等消费场景,发展多元业态,让高铁片区成为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新区。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 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