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云阳加快建设“一地三区两城”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4-10-28 09:47

2024年10月25日,市政府新闻发布厅,“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云阳县)举行。记者 谢智强 摄

发布人

云阳县委书记陈道彬

云阳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李茂涛

云阳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 李桢

云阳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 林冬利

10月25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云阳县将加快建设“一地三区两城”,以打造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现代化先行地为总体目标,以山地农业优品区、绿色工业集聚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为产业支撑,以山水公园智慧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城市为空间承载,加速建成现代化新云阳。

在建设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现代化先行地方面,陈道彬表示,全县将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以“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为牵引,聚焦“2029年经济总量达到1000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万元,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2:1以内”等目标,聚力打造山区库区强县富民新样板。

目前,云阳已建成中药材、柑橘基地等156个,培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500余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200亿元。接下来云阳将着力建设山地农业优品区,聚焦柑橘、中药材、生猪“一主两辅”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做大做强“天生云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用好“云阳面工”“三峡船工”“云阳建筑工”等劳务品牌。到2029年,力争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97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4:1。

在建设绿色工业集聚区方面,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云阳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2个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新能源及新型储能2个支柱产业;支持发展高端汽摩零部件、船舶装备智造、服饰玩具包装3个优势产业;创新培育空天智能制造、现代中医药、面业装备等8个“新星”产业,加快构建“223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到2029年,力争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22%以上。

云阳县城是重庆唯一的4A级景区城市,还拥有1个5A级和4个4A级旅游景区。在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上,云阳将把文旅产业、城市营销、消费市场与世界地质公园建设深度融合,建立全域全季旅游业态供给体系,持续擦亮“大三峡”区域品牌,加快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积极打造“中国(云阳)面食之乡/美食地标城市”。到2029年,力争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11%以上,建成清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在城市建设上,陈道彬表示,云阳将把高铁门户、迎宾大道、商业中心、现代化医院、城市阳台、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等“六大标识性要素”有机融入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公园融城、活水润城、家居靓城等行动,以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到2029年,力争城镇化率达到62%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平方米以上,城市智能化管理覆盖率达85%,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浪漫森林城市。

同时,加快构建起“铁公水空成网络、交运物流成体系、万开云半小时通勤成一体、东西南北四向直联成枢纽”的现代交通格局,对外实现“1小时重庆和渝东北,2小时成都、西安、武汉,3小时郑州、昆明,6小时北上广”;对内实现“半小时高速、一小时县城”,全力打造“贯通黄金水道的咽喉、构建组群城市的支点、连接中部西部的纽带、服务国家战略的基地、眺望世界公园的窗口”。

云阳成功入选全市“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县

去年11月,云阳成功入选全市“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县。近一年来,云阳如何抓好试点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我们把县城的优势、城镇的特点、乡村的资源统筹起来,加快探索出了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陈道彬介绍,聚焦城市提标提质,一方面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培育壮大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实施城区四个街道、周边四个镇的“四街四镇”一体化、新市民安居保障等“十大行动”,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双50”城市基本建成,6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在园区集聚;另一方面提升城市品质,统筹“改小区、改片区、改辖区”,三年滚动改造老旧小区796万平方米、惠及20多万群众,33公里环湖绿道串联八大主题公园,市民“3分钟到节点游园、5分钟进公园广场”。

聚焦城乡互促共进,坚持以大镇、中心镇为节点,着力打造“三个站”:一是人口转移中转站,持续推动能人下乡、鼓励农民进城,2200多名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到位资金超60亿元,43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8500多人;二是农业生产服务站,积极探索“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发展模式,推动111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深度嵌入33万亩柑橘、13万亩中药材产业,联农带农超17.7万户;三是绿水青山守护站,坚持“一村一幅画、一镇一特色、一域一风光”,实施通道环境整治1200公里,“以线带面”打造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个、美丽庭院450个。

同时,聚焦强农惠农富农,大力实施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以“强村公司”为牵引,推动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三个轮子一起转”,创新订单合同、产品代销等6种联农带农模式,全县96%以上涉农村社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带动27.5万农民变“股东”,真正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既有盼头、更有搞头”。

全力打造“云阳见面”招商外联服务工作品牌

“云阳常年在外人员达45万,他们是助力家乡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财富。”陈道彬表示,为提高引智引资引企质效,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正全力打造“云阳见面”招商外联服务工作品牌,实现招商引资与外联服务深度融合、互促互进。

首先,建立招商引资外联服务工作体系。在县外云阳人集中的地区组建综合联系服务中心,融通云阳本地和在外人员的情感和事业,目前已在上海、成都、云南、西安、南京、天津、青海、湖北、浙江建成,12月底前江西、广东等2地将陆续建立,力争到2025年覆盖至全国30个主要城市以上;建立云阳县招商引资外联服务工作机制,构建经信、园区、发改、交通等8个招商团和长三角、珠三角2个招商办事处的“八团两处”招商体系,明确组织部等10个单位组成8个外联综合服务组,负责中心的组建和联系服务,为招商引资提供信息,贯通招商引资外联服务工作。

其次,构建“百名专家顾问”“百名招商专员”“百家返创企业”组团服务机制。云阳通过全面调查摸底,建立了党政群类、专业技术类等在外代表人士库,1500余人在内;筛选专家学者、行业(领域)领军人物、经商或创办企业成功人士等组建“百名专家顾问组团”“百名招商专员组团”“百家返创企业组团”,搭建建言献策“直通车”,“走出去”招商推介寻新机,“请进来”实地考察谋发展。自云阳启动招商外联工作以来,集中招商推介9次,洽谈硅橡胶系列产品生产、田园酱菜坊等重点项目超50个,引进返创企业超30家,协议金额78.5亿元。

最后,培育“云阳见面”特色品牌。一方面,云阳将推行“审批、服务、中介”三线并联实践,实行“多测合一、流程再塑、审批无感、数据应用”四措并举改革,推动园区实现“签约即拿地、拿地即开工”40天行政审批改革;另一方面,将引导综合联系服务机构适时举办招商推介、调研考察、政策发布等活动,做好政策咨询、走访慰问、纾困解忧等服务,让县内县外的云阳人都成为推荐云阳的代言人、助推发展的行动派。

坚持生态优先,加快打造绿色工业集聚区

“近年来,云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挖掘生态资源、供给绿色产品、塑造特色品牌,加快打造绿色工业集聚区。”李茂涛介绍,目前已经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立足山区库区特色资源禀赋的生态价值高质量转化新路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坚持向生态要效益,让好资源转化好产品。用好长江、澎溪河等“一江四河”优质水资源和250万亩生态林地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基地;历经15年精心培育三峡阳菊,从测土、测风、测水、测光到育苗、种植、加工、培育,建立起“一株种苗到一杯健康饮品”的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通过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有机认证,有机菊花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30%;三峡云海药业“药材买库区、药品卖全国”,扎根云阳、辐射周边,扩展建立种植基地3万亩,带动2万农户致富,旗下多个经典名方成为畅销产品,核心单品占国内同类产品市场份额超90%。

坚持向创新要动力,让好产品实现好价值。锦艺新材料针对高端芯片所用覆铜板研发的球形硅微粉,打破了国外垄断,占据国内市场份额80%;金田塑业打通研产“最后一公里”,生产的新型包装材料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在西南地区市场占有率超60%,今年6月,还成功落地金田高分子材料中试基地,将带动全产业链研发投入强度实现3年翻番。同时,云阳大力实施品类品质品牌“三品”提升行动,恒顺醋业年产醋量全市第一,绿康豆制品供应了全市30%以上的火锅店,云阳桃片糕等12款产品纳入了市级“爆品”培育清单,越来越多的云阳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市民“舌尖上的美味”。

坚持向营商要活力,让好价值集聚好态势。全力推进“云阳见面”招商外联服务工作,围绕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精准招引、集聚成势,每年有超2000名云阳老乡返乡就业创业,全县市场主体总量达11.4万户,近三年工业投资平均增速超过50%。接下来,云阳将着力构建“223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动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加快实现工业总量、升规增量、上市数量、创新能量“四个新突破”。

江津:借道枢纽之城夯实经济“最强底盘”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4-10-28 09:43

10月10日,江津区白沙工业园,总投资50亿元的年产3GW(百万千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西南基地项目正式开工,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

2024年10月10日,江津区白沙工业园,总投资50亿元的年产3GW(百万千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西南基地项目正式开工,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记者 齐岚森 摄

“传统制造业是基础、主力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潜力股、生力军。”江津区相关负责人称,江津正借道现代化新重庆枢纽之城,发挥“通道+平台+贸易”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夯实江津经济“最强底盘”。

借势而进,到2027年,江津区力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

壮大“3+3+X”现代制造业集群

走进白沙工业园区,武骏光能多条智能生产流水线正加紧生产。这是一家从事光伏玻璃和光伏组件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企业。园区也因此实现光伏产业零的突破。

“一花引来百花香。”白沙工业园负责人透露,4年时间9个光伏产业项目纷纷落户白沙工业园,总投资约347亿元,构建起光伏玻璃、封装胶膜、光伏组件等日趋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条,“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742亿元,全力向1000亿级新能源光伏产业园迈进。”

今年1-9月,江津区新能源及新型储能产业实现产值83亿元,同比增长11.3%。光伏产业已成为拉动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只是江津区加快构建‘3+3+X’现代产业集群体系的一个缩影。”江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3+3+X”即发展壮大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消费品、新能源及新型储能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升级壮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3个500亿级集群,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等N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2024年10月17日,江津区双福工业园,重庆润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工作人员正加紧赶制订单。记者 齐岚森 摄

今年以来,江津区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竞争力显著提高,润通科技、重庆齿轮箱、江增船舶、重庆水轮机等企业入选重庆市制造业领军企业名单;3个500亿级产业集群能级实现跃升,龙煜精密铜管入选全市制造业领军企业,智笃新材料入选全市制造业链核企业;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低空经济等N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逐步壮大,产值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1%、16.7%。

今年1至9月,江津区“3+3+N”现代产业集群共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422.6亿元。

科技创新驱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最近,位于科学城江津片区(双福工业园)的渝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好事连连:6月参加第七届亚洲电力电工暨数字电网展览会获“2024年度优质供应商”荣誉称号,9月又收到全国股转公司印发的《同意挂牌函》。

2024年10月17日,江津区双福工业园,渝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一片忙碌景象。记者 齐岚森 摄

“科技创新赋能,产品在海外市场表现抢眼。”渝丰科技负责人介绍,公司成立于1997年,凭借技术创新,其生产的电线寿命可达一百年,电缆能像人的神经一样感知“热”“痛”“断”等,能实现1米内的精准定位,及时预警。他告诉记者,“我们不仅拿到了极难申请的九项欧美专利, 产品还远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作为传统工业大区,江津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稳居全市区县第1位。近年来,江津把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途径,推动存量企业向集约化、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双福工业园),江津在此打造团结湖数字经济产业园“核心载体”,汇聚先进生产要素,引进90余个数字经济项目,引驻研发机构12家、数字技术服务机构15家,每年培养博士、硕士等各类高端人才上千人,为发展工业提供人才支撑。

2024年10月21日,江津区团结湖数字产业园,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记者 齐岚森 摄

与此同时,江津区鼓励企业开展普及数字化装备、推动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应用、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等改造,累计推动制造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485个,建设智能工厂13个、数字化车间81个,总量全市第二、区县第一。

汽车产业也一直是江津区的主导产业之一。到2022年,全区有赛力斯(双福工厂)、重汽(重庆)轻型汽车、铁马专用车等3家整车生产企业。

“加速向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方向转型升级。”去年,江津区出台《重庆市江津区汽车产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从提升整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化水平、完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加快推进自动驾驶及车联网创新应用、加快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等6个方面发力。该区相关负责人称,“现在,我们汽车产业正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科技创新赋能,江津一大批传统企业实现转型升级。重齿、中冶赛迪入选市级工信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具有江津辨识度的产业名片,全区微耕机出口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布局“一园两区”低空经济产业园

8月15日,2024中国航空航天科普展览会暨中国(重庆)低空经济产业博览会上,“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先行区”展示区内,先进的智能无人机正开展环境空气质量巡查监测。

2024年10月17日,江津区,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国际物流枢纽展示中心,采访团正在采访、参观。记者 齐岚森 摄

“这是园区探索发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标志性成果。”江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江津聚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光伏产业、团结湖数字经济产业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持续拓展新赛道。

“起飞”低空经济,江津先人一步。早在2019年,重庆测威科技有限公司就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双福工业园),为尖端武器装备提供雷达隐身性能测试评估解决方案,很快实现了从“科研小作坊”到规模化生产升级。

几年来,江津精准“落子”,围绕发展低空信息产业开展招商引资,以多样惠企政策、“保姆式”服务根植营商“沃土”,在全国低空经济领域塑造营商环境“金口碑”。

截至目前,测威科技、驼航科技等多家企业陆续落户,逐步形成了空天信息产业集群。如今,“填补技术空白”“加大研发投入”等“关键词”逐渐成为江津发展低空经济产业的“新标签”。

“低空经济是全球竞逐的新兴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江津区相关负责人称,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江津片区)作为江津未来发展的强劲增长极,正布局“一园两区”低空经济产业园项目,即“江津空天科技博览园”和“低空经济产业区”“低空经济高端制造区”,打造集度假休闲、商务会议、贸易展示、主题展会、竞赛展演、科普教育等多业态于一体的主题博览园和覆盖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运营服务等多元业态的低空经济产业园区。

彭水加快山区民族地区强县富民现代化建设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4-10-28 09:37

2024年10月18日,市政府新闻发布厅,“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彭水县)举行。记者 齐岚森 摄

核心提示

发布人:

彭水县委书记 石强

彭水县委副书记、县长 陈清松

彭水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王露波

彭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冯吉光

记者 齐岚森 摄

10月1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专场,彭水相关负责人围绕“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加快山区民族地区强县富民现代化”作主题介绍,并回答媒体记者和网友提问。

“生态、民族、文化是彭水的三大特色。”彭水县委书记石强介绍,彭水有摩围山、七跃山等生态山系和乌江、郁江等生态水系,是一座典型的山城、江城;有少数民族人口40.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57.6%,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和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彭水自汉初置县已两千余年,曾为唐黔中道治所地,有丰富的苗族文化、盐丹文化、黔中文化、红色文化和乌江文化。

当前,彭水正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走好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通道,加快建设生态特色宜居城、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产业发展区、生态文明示范县,全县2023年和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分别为8.2%和8%,均居全市区县前列。

近年来,彭水加速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生态绿色工业和生态民俗文旅,加快建设生态绿色产品供给地。

生态特色农业方面,彭水做强红薯“一主”产业,做大中药材、畜牧“两辅”产业,做特“一乡镇一产业”,积极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彭水晶丝苕粉、白茶、蜂蜜等土特产成为“爆品”,全县农业总产值增速稳定在7%左右。

生态绿色工业方面,彭水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实施工业产值倍增计划,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特色轻工、民族医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规上工业企业入驻工业园区比例达90%。

生态民俗文旅方面,彭水大力推动文旅、农旅、城旅、商旅、体旅融合发展,持续提升阿依河、蚩尤九黎城、摩围山等重点景区市场化运营水平,推动形成“北有长江三峡,南有乌江画廊”的旅游空间格局,连续五年入列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今年1—9月,全县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7.08%、32.44%。

“我们推动城市与乡村整体大美,创造高品质生活。”石强介绍,彭水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把彭水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乡建设之中,走好大山区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此外,彭水积极推动山水林田共生,筑牢重要生态屏障,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动林长制、河长制各项工作长治长效,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6%,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60天左右,乌江、郁江水质均达Ⅱ类及以上,获评国家园林县城,“绿色中国行”四次走进彭水;推动文景产城融合,留住城市文脉记忆,统筹“小县大城”建设,老城突出乌江文化抓好减载提质,新城突出现代文化打造现代之城、未来之城、品质之城、魅力之城,景城突出苗族文化丰富蚩尤九黎城景区业态,探索开发沉浸式、互动式演出,凸显“打造一处景、演绎一台戏、品味一座城”独特魅力;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整体风貌,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乌江画廊旅游带、郁江产城景融合发展带,6个中心集镇、8个精品景区串联25个乡村旅游点,获评10个中国传统村落,建成9个国家森林乡村。

“我们激励党员先行整体联动,实现高效能治理。”石强表示,彭水把握党员、群众和网格三个方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首先是让党员带起来,积极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推行村支书兼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引导党员干部既当好乡村产业项目的组织者、推动者,又当好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带动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100%、10万元以上的村达81%。

其次,让群众动起来,坚持民事民议、群防群治、共建共享,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设立积分超市,村民可通过参与乡村治理获取积分,让群众可感可及,实现基层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受益。

最后,让网格活起来,承接用好“141”基层智治体系,全县划分1800余个网格,推出“网格化管理+五老自治队服务”,变“被群众找”为“主动找群众”,让基层治理既有温度更有力度。

通过“六个着力打造”,力争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450亿元

“当前,彭水正以‘六个着力打造’,加快推动山区民族地区强县富民现代化。”石强介绍,彭水将力争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亿元左右。

着力打造生态绿色产业集群。依托生态资源禀赋,迭代打造一罐水、一袋粉、一盒饼、一听饮、一桌菜、一杯茶、一瓶蜜、一桶油“八个一”健康食品,加快建设风光水储气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积极创建摩围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力争到2027年,红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清洁能源、健康食品等产业产值达150亿元,年旅游综合收入达200亿元。

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彭水作为重庆市首个乡村振兴国际合作示范点,将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统筹“强镇带村”试点、“强村富民”改革,扩大与泰国、老挝、柬埔寨、坦桑尼亚、哈萨克斯坦等五国智库交流互鉴,打造巴渝和美示范乡村,形成更多具有“国际范”、彰显“苗乡味”的乡村振兴标志性成果。

着力打造山地特色韧性城市。彭水将继续实施城市片区改造提升,全面推进高铁片区开发,丰富“彭水之约·梦境乌江”夜游项目,提升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战能力,强化城市生命线工程综合治理,构建全天候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新体系,力争到202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30万人,城镇化率达55%。

着力打造改革创新开放平台。彭水将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进数字重庆建设和重点领域改革“双轮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通道、物流、产业融合互促高质高效发展新机制。当前我们正通过渝湘复线高速、渝厦高铁更好融入全国交通大动脉。

着力打造山清水秀生态空间。彭水地处长江一级支流乌江下游,属武陵山生态屏障区,将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统筹推进治气、治土等“九治”全面发力,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积极推进碳排放权、生态地票、森林覆盖率指标等交易,加快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

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彭水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将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发展民族事业,积极创建第十二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到202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24:1,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8%以上。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扎实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彭水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彭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吉光介绍,近年来,彭水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扎实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做实文旅载体。彭水坚持以做好苗食、苗绣、苗艺、苗歌、苗舞、苗医、苗药、苗寨、苗城“九苗”和康养、文养、禅养“三养”文章为载体和抓手,深度挖掘苗族文化元素,着力破解文化旅游融合瓶颈。彭水布局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苗族风格建筑群——蚩尤九黎城,先后设置开放苗绣馆、苗艺馆、苗医药馆和欢乐茶馆,集中展示推介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同时,推出踩花山、竹竿舞沉浸式演出及室内实景剧等展演活动,成功打造彭水文旅融合新地标。

做强文旅品牌。彭水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打造形成1个国家AAAAA级、3个国家AAAA级、4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1个市级旅游度假区“1341”文旅品牌格局,连续举办13届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暨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7届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等区域性品牌节赛活动,策划推出民俗风情游、人文历史游等8条旅游线路,其中“苗乡养心古镇游”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阿依河景区上榜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彭水旅游客源市场覆盖全国各地,辐射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当前,彭水文旅越来越红火,“世界苗乡·养心彭水”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文旅产业已经成为彭水推进强县富民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做优文旅功能。彭水大力推动“旅游+”融合发展,提速完善文旅要素配套体系,致力让每一位来到彭水的游客“慢下来、留下来、还想来”。彭水持续优化“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不断丰富“商、养、学、闲、情、奇”多元化业态,累计培育文化旅游经营主体1800余个。

2023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5.9%

彭水集“大山区、大农村、民族地区”于一体,也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023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5.9%,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突破8500万元。如今的彭水,脱贫攻坚成果更加稳固,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彭水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清松介绍,彭水抓牢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促进群众稳定增收致富,依山就势发展红薯、中药材和畜牧等生态特色农业,老百姓可以通过土地入股、产业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在“家门口”发展产业、就近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仅是红薯产业就带动10万余户群众增收。2023年,彭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5.9%;彭水还深化强村富民综合改革,聘任274名懂产业、懂技术、懂市场的“产业村长”,带动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突破8500万元。

其次,彭水统筹小县大城和乡村建设“两个重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一体建设“小而美”精致县城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比如,彭水统筹农村水、电、路、通讯、物流“五网”建设,穿梭在彭水的田野乡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乡镇通了沥青路、村组通了水泥路、聚居农户通了连户路”;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有效解决14207名搬迁群众后顾之忧;彭水还积极推行“院落微治理”,引导群众经营庭院、管好院落、参与治理,聚焦“一老一小”绘就乡村幸福底色,乡村善治了、乡亲们的心也踏实了。

同时,彭水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资源”,促进乡村振兴做实出彩:借力中央外办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等国内资源,与泰国、哈萨克斯坦等五国智库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新加坡凯德集团打造“奇‘苗’世界”虚拟博物馆,协调瑞士ABB集团设计职业教育机器人智造课程;携手意法半导体基金会推动可持续发展合作项目。

统筹推动“三城”一体化建设

重庆正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彭水将如何把握机遇实现城市发展再提速再增效?

彭水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露波介绍,彭水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高质量为导向和面向现代化的城镇化建设,统筹推动老城提质、新城提速、景城提韵“三城”一体化建设。

“在老城提质方面,我们考虑到老城要让市民真正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升。”王露波介绍,彭水实施道路节点改造让百姓出行更便捷,“拆危留白增绿”拓展城市休闲空间让百姓生活更惬意,改造老城区5条道路、6个节点,打造21条城市景观长廊;实施鼓楼片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将老城印象和滨江商业相结合,留住彭水记忆、苗乡味道、烟火气息,着力打造“彭水的洪崖洞”。

在新城提速方面,彭水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新城土地开发,以土地出让保障项目建设的思路,按照每年出让土地1000亩、新建续建住房100万平方米、新增入住1万人“三个一”目标推进建设,目前已经基本成型成城,累计聚集市民5.3万人;将持续完善新城功能,加快骨干路网建设,加快政务服务配套,建设新城商业综合体和体育中心,打造总面积约17万平方米的城市水体公园,努力将“推窗见绿、开门见景、出户入园”变为城市标配。

在推动景城提韵方面,彭水将苗族文化元素植入景城建设中,提速实施蚩尤九黎城景区升级改造,集成打造苗艺馆、苗医药馆、苗绣馆、欢乐茶馆、黄庭坚文化展示馆、海峡两岸交流台湾馆和蚩尤九黎文化区“六馆一区”,“人在城中、城在景中”的人文苗城独具韵味、风情别致。当前,彭水正连片建设蚩尤九黎城片区和高铁片区,致力将景城打造为彭水的门户和窗口,使景城“流量”变为经济“增量”。

綦江建设重庆区域中心城市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4-10-18 10:22

2024年10月17日,“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新闻发布会綦江区专场,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 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发布人

綦江区委书记 尹国喜

綦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委新闻发言人 任骏

綦江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 龚锐

綦江区政府副区长 李钱松

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10月17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綦江区专场。会上,綦江区相关负责人围绕“做好产业升级、城市提质和‘土特产’三篇文章 建设重庆区域中心城市”作主题介绍,并回答媒体记者和网友提问。

作为工业重地、能源基地、养生福地,当前綦江做好产业升级、城市提质和“土特产”三篇文章,加快建设重庆区域中心城市。

綦江区委书记尹国喜介绍,綦江是重庆“南大门”,是千年古城、红色名城。同时,綦江也是“三地”:工业重地,曾是“西南第一工业强县”,创造过新中国第一辆重型自卸汽车等“八个第一”;现在是全市最大电解铝生产基地、全市唯一专业食品工业园,有50多项国家级试点示范。

綦江是能源基地。水库156座,可利用水资源总量15亿方,年发电量150亿千瓦时,藻渡水库是重庆直辖以来投资最大的水利项目,蟠龙电站是西南首座百万千瓦级抽水蓄能电站。矿产资源19种,页岩气储量8500亿方,石灰石储量4500亿方,均居全市前列。

綦江也是养生福地。1/4的土地、530多平方公里在海拔800米以上,百岁老人有70余名,是长寿之乡、中国康养可持续发展百强区县。“一门户”:渝南门户。既有半小时主城之利,又有一小时出境之便,是重庆向南垂直出海、连接东盟的最近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

当前,綦江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做好产业升级、城市提质和“土特产”三篇文章,加快建设重庆区域中心城市。

做好产业升级文章

在做好产业升级文章方面,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支撑。融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构建“2+4”产业集群。“2”即两大主导产业:一是轻合金材料。綦江有34万吨电解铝,占全市65%,这是发展铝合金材料的最大优势。目前有同类企业36家、产值150亿。綦江利用铝液这一核心资源,建设全市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产业园、川渝地区铝制品原材料产业基地,打造500亿级轻合金材料产业集群。二是智能装备制造。綦江是中国齿轮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是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汽摩零部件制造是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市每10台新能源车有3台装有“綦江造”零部件。綦江将通过“整机+零部件”双提升,让更多“綦江造”产品进入整车龙头企业的供应链体系。

“4”即四个特色产业:一是食品加工。綦江有全市唯一专业食品工业园区,入驻企业42家,包括火锅食材、饮品、休闲食品等,目前正引进正大集团投资40亿元建设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二是装配式建筑。綦江是全市首批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区,有规上企业68家,有丰富的石灰石等矿产资源,正全力打造全市一流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基地。三是信息安全。綦江有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金字招牌,有国内工业控制安全领域最大网络攻防靶场等项目62个,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打造重庆乃至西部的信息安全谷。四是天然气化工。8500亿方页岩气、4000亿方煤层气,綦江发展天然气化工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做好城市提质文章

在做好城市提质文章方面,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支撑,重点包括教育、医疗、消费、物流、体育。

教育领域,綦江有6所高校,现在开学的有2所,有3万多名大学生;86所中小学,10万多名学生。该区将一手抓高校扩容,实施“高校入綦”行动,一手抓基础教育提质,改善办学条件,吸引优质资源,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服务。

医疗领域,綦江有3所三甲医院,特别是渝南黔北唯一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将于明年正式投用,成为渝南黔北的医疗服务中心。

消费领域,綦江有89万户籍人口,40万城镇居民,扩大消费有可靠的人口支撑。同时还有金街、万达商圈等成熟的消费场景和众多的专业市场,消费潜力很大。

物流领域,綦江有4条高速、3条铁路构成的“Y”字形交通网络,还有全市最多的70多公里专用铁路线,渝贵高铁正在开展勘察设计,綦江将真正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

体育方面,綦江有5533块体育场地,人均场地面积3.2平方米,有游泳、射击、青少年女足等优势项目,发展体育运动的氛围很好。市八运会2028年将在綦江举办,綦江将抓住这个契机,以体育塑造城市之美,让运动之城成为綦江新名片。

做好“土特产”文章

在做好“土特产”文章方面,綦江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品牌支撑。

綦江有特色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农民版画之乡”、全市唯一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有包括永城吹打在内的15项国家级、市级非遗,还有苗、彝等少数民族,是全国僚文化最大的集聚地及发源地之一,地域文化的味道很浓。

綦江有特色物产,草蔸萝卜、奈李是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有安稳羊肉、横山大米等1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綦江泡菜、萝卜干等4个非遗农产品,以及东溪腐乳、古剑山茶等17个重庆名牌农产品。

綦江有特色美食,扶欢米粉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北渡鱼列入《中国菜谱》,还有安稳全羊宴、郭扶僚人宴等五大特色宴和东溪黑鸭、金角牌老四川牛肉干等72道美食。

綦江还有特色美景,有古剑山、有国家地质公园老瀛山2个4A级景区,还有3个国家级、市级历史文化名镇,有28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5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该区将依托这些特色特产,正在构建“到綦江+”系列场景,打造有辨识度的城市品牌。

游客可“一部手机游綦江”

綦江是个好地方,不仅有好山好水,好客好吃,也是好玩好看的好地方。她历史悠久、文化荟萃、风光秀美,一直是市民近郊休闲的“后花园”、避暑度假的目的地。

綦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委新闻发言人任骏介绍,该区正在打造“到綦江+”系列场景,坚持游客取向、市场导向,立足綦江优势资源,系统集成、突出特色,策划推出“到綦江+”城市推广品牌,着力打造知名城市IP,推动綦江成为近悦远来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一是集成推出一批“到綦江+”消费场景。该区按照“文、旅、体、教、工、商、农深度融合”的思路,从既有知名景区、特色文化、当地美食、红色旅游、土特产等资源中,精选出最有辨识度、最具影响力、最有发展潜力的14个消费场景,涵盖了到綦江游古镇老街、到綦江高山养生、到綦江乡村旅游等项目。结合重庆市民周末游、周边游的短线旅游习惯,綦江从中优选出3—5个项目,组合推出多条“景点+文化+美食+红色+土特产”的精品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多样化选择、定制化服务,真正实现“到綦江说走就走、到綦江尽兴而归”。

二是打造一个集宣传推广和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到綦江”APP。该区顺应当下数据文旅、智慧文旅的发展趋势,依托已有90多万用户的“大美綦江”客户端,迭代升级为“到綦江”线上文旅服务APP,高效联通游客消费和市场供给两端,全面聚合綦江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服务领域,在线提供订餐、订宿、订车、订票、订货等服务,加快建设超百万用户的“云上文旅圈”,让游客轻松实现“一部手机游綦江”。据了解,“到綦江”APP已开发完成,将于一周内正式发布上线。

三是策划开展一系列“到綦江+”文旅活动。该区根据14个消费场景的季节属性、产品属性以及体验属性,采用“文旅产品+文旅活动”的模式,坚持“每月有活动、每年有更新”的频率,在节庆日、纪念日、旅游季、丰收季等时段节点,持续推出上百个文旅体活动。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提升景区的吸引力、激发美食的生命力、增加文化的参与感、增添旅游的趣味性,让景区活起来、让游客动起来、让綦江火起来。

用好的环境来引商、安商、富商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綦江将招商引资作为当前的两场攻坚战之一,通过以高水平营商环境构建招商新优势以集成化工作团队壮大招商新力量,以针对性思路举措打开招商新局面,实现招商引资的攻坚突破。

綦江区政府副区长李钱松介绍,綦江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积极探索招商引资新路径、新举措。

一是以高水平营商环境构建招商新优势。綦江是全市4个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之一,该区坚持和秉持“诚信为本”“诚信立区”,把最好的服务给最好的伙伴,靠服务品质来说话,说到了就要做到、要做就要做好,时刻让在綦江企业感受到尊企、爱企、惠企、助企的綦江态度、綦江速度、綦江力度、綦江温度。

如在行政审批上,该区在全市率先实施模拟审批和容缺办理试点,实打实精简手续、压减时间,不断增强企业对招商服务的获得感,将原来土地手续和建设施工规划手续“串联”的模式进行重塑,实现了土地和建设手续的“并联”容缺办理,审批时间从原来的158天缩减至40天内,企业提交的资料也下降了20%,实现了用好的环境来引商、安商、富商。

二是以集成化工作团队壮大招商新力量。结合本轮机构改革,綦江构建了“118N+”的招商工作体系,即1个领导小组、1个高新区管委会、8个重点招商单位,以及N名驻外挂职(招商)专员,形成统一调配、分工协作、多跨协同的一体化招商大格局,以及专业化的招商专业队伍。同时,该区持续组织开展“千人进千企”活动,采取“一企一专员”,既做好“嵌入式”跟踪服务,又在服务中及时捕捉上下游关联企业信息,通过“以商招商”不断扩大“朋友圈”、壮大产业链。

三是以针对性思路举措打开招商新局面。面对国家对招商政策的规范,綦江主动转换招商工作思路,在传统“走出去、请进来”模式之外,积极探索新的招商模式。如大力推进“挖潜招商”,该区清理出闲置工业厂房今年以来达到了35万方,这35万方既是空间,更是招商的优势,能够以最快速度承接新的招商项目落地;用法治化、市场化的手段使“沉睡”的资产变成招商的“法宝”,今年以来已成功招引企业52个,盘活厂房25万平方米;主动推进“争上招商”,依托綦江是全市老工业基地的优势,积极对接市属国企、在渝央企,巩固拓展合作领域,推进轻合金材料、智能装备扩能扩量上规模,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抢抓机遇,加快推动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建设

綦江是现代化新重庆区域中心城市,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是重庆向南垂直出海、连接东盟的最近通道,是南向入渝的第一站。綦江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龚锐介绍,根据国家和市级赋予綦江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的战略定位,綦江将抢抓机遇,加快推动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建设。

綦江区位条件优越,交通路网便捷,拥有全市最多的专用铁路资源,是全市唯一所有工业园区均实现铁公联运的区县;汇集兰海、渝筑等高速以及渝贵、川黔等铁路交通干线,构建起30分钟中心城区、1小时江北机场、6小时高铁可达全国重要城市的“交通圈”。

綦江运输体系完备,现有货运业市场主体近900家,车辆近4万台,有效覆盖渝川黔,辐射西南地区;已开行中国—老挝跨境公铁联运班车,方便了我们的变速箱、摩托车等拳头产品亮相国际舞台。今年上半年,綦江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货物和货值同比分别增长10%、12.3%,已经成为渝南黔北地区的贸易中心和货物集散中心。

綦江要素保障充沛,约19平方公里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用地是全市除西部科学城之外最大的城市开发建设空间。围绕综合服务区功能定位,目前该区已建成占地380亩的铁路货运枢纽,实现年吞吐货物300万吨;綦江高新区是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可全面承接自贸区投资贸易、金融改革等试验政策。

綦江发展支撑有力,是我市重要的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聚集区,重庆近郊规模最大的集中商业区,并有3万多在校大学生,给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资源保障。与此同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江苏省人民医院重庆医院将为綦江及周边地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龚锐表示,下一步綦江将抢抓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新定位新机遇,加快推动重庆南部综合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出台支持通道物流发展的配套扶持政策,引进和培育A级物流企业,高水平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建设。

万州何以拥有航空水运“双口岸”?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4-10-18 10:06

2024年8月1日,万州机场,乘坐飞机出行的旅客正有序进入候机大厅。特约摄影 冉孟军

前不久,国务院批复同意重庆港口岸扩大开放万州新田港区、涪陵龙头港区、江津珞璜港区3个港区。此前,重庆已有江北国际机场航空口岸、万州机场航空口岸、重庆港水运口岸、重庆铁路口岸。

至此,我市开放口岸数量由此增加至7个,而万州成为全市乃至西部内陆地区唯一拥有航空、水运“双口岸”的区县。万州凭啥独占两个开放口岸?近日,记者前往万州深入采访。

畅联“铁公水空”交通大枢纽

今年1月28日,渝万高铁万州枢纽冉家坪隧道顺利贯通。这是渝万高铁重庆段首个采取机械作业方式掘进贯通的隧道。

“2027年渝万高铁建成后,重庆至万州铁路运行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以内。”万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渝万高铁将在万州枢纽与西渝高铁、成达万高铁和渝万高铁实现互联互通,最终实现6小时联通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3小时联通关中和中原城市群,“随着‘铁公水空’交通格局的日益完善,进出万州将更加快捷。”

2024年7月12日,万开达高速公路C标段高梁北互通立交工程建设现场一片忙碌景象。通讯员 张倩 摄

万州地处重庆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是西入巴蜀、东出荆楚的必经之地,长江黄金水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在这里交汇。早在1902年,万州就对外开埠、1917年设立海关,现为川渝地区对外开放东大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与达州、开州共建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万州规划了“二客六货”港口布局,大力发展江海直达、水水中转、铁水联运、公水联运,进而打造亿吨级内河大港。特别是万州新田港,是全市唯一铁路直达港口的前沿港区,依托铁水联运优势,万州及周边地区货物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快速抵达新加坡和东盟地区,较传统东向出海水运通道节省15天左右。

今年底,由川渝六方政企共同出资建设的新生港二期工程将建成投产,届时规划建设的4个5000吨级散货泊位及配套设施,年吞吐能力1477万吨。

“水陆并进同时,空中路线也在不断升级。”万州机场负责人介绍,去年8月8日,万州机场T2航站楼正式启用。与此同时,T1航站楼将改造为国际航站楼航空口岸开放基础设施,力争2025年投入使用,届时,万州机场停机位达到16个,形成T1航站楼和T2航站楼同时运营的格局。

截至目前,万州铁路运营里程191公里、公路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高速路网与接壤6区县实现“一小时通勤”。万州机场自通航以来,累计运行国内国际航线52条,是全市“一大四小”民用机场首个跻身“百万级”支线机场。

东西南北四向畅通、铁公水空四路协同。现在,万州正聚焦构建“七高八普、二环九射、二客六货、4E级干线机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成达万、渝万、渝西高铁、万达直线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中欧班列渝东北集结点建设,谋划布局万黔、万张高铁和长垫梁万铁路等南向通道。

“四向”通道网络基本形成

今年4月,渝东北至珠三角公路物流快速通道三峡货运班车发车仪式在万州现代综合物流中心举行。这条通道发挥万州多式联运优势,辐射带动渝东北地区全面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

“万州处于全国版图的几何‘中心点’,是南来北往、东出西进的交通主动脉交汇之地。”万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和中欧班列等在万州高效衔接,经万州的货物时间更省、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他透露,“物流费用每标箱要便宜200到500元、每吨要便宜10到40元。”

交通物流一直以来都是万州最大的比较优势。现在,万州东西南北“四向”通道网络基本形成。南向全面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稳定运行西部陆海新通道江铁海联运班轮,创新开行全市首趟中老铁路保税进口粮食专列、重庆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万州—长寿)首趟西部陆海新通道专列;东向发挥长江水道“黄金效益”,同宁波舟山港、南京龙潭港、山东济宁港发展江海直达、江河联运,与重庆涪陵、四川南充、广元等地发展“水水中转”“干支联运”;西向、北向深度对接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衔接转换的“蓉万”“达万”“西万”等多式联运班列,成功开辟中欧班列进口粮食(哈萨克斯坦—重庆—万州)铁水联运新通道。

此外,新田港还与川渝鄂皖苏30余家实力企业签订多式联运战略合作协议;成功开发达州—新田港—营口的化肥集装箱“铁江海”联运、中储粮长江口—新田港江海联运等以新田港为枢纽节点的全程物流服务。

据了解,万州全区货运总量连续5年保持增长态势,连续三年突破1亿吨。今年上半年,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量930标箱、货值240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4倍、1.5倍。

下一步,万州还将开辟中亚经新疆至万州的国际大宗物资物流通道,打造“北粮南运西进”“矿石西进东出”“疆煤、陕煤入渝”等铁水联运示范线路。

用口岸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升级

今年1月,西部陆海新通道(老挝孟塞—重庆万州)保税进口粮食直达专列抵达万州新田港,填补了重庆保税进口粮食运输的空白。

“这也为川渝地区粮食进口开辟了国际贸易新通道。”万州区相关负责人称,目前,万州正加快建设万州经开区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推动万州综保区创建跨境电商示范区,培育壮大保税产业,打造服务川渝东北开放型经济发展重要平台。

早在2022年,万州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获国务院批复同意,成为重庆市第二个开放航空口岸。如今,4E级干线机场总规获西南民航局批复,国际航站楼正加快筹建,机场联检单位综合用房完成建设,T2航站楼也建成投用。

与此同时,新田港进境粮食中转场地完成建设并通过重庆海关验收评估投入使用,国家移民管理局拟在万州设立重庆边检总站万州边检站,入驻后将极大方便渝东北及周边区域群众、客商的出境出行。

“既不断拓展完善口岸功能,又持续提升口岸物流发展服务水平。”万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万州区推广应用“重庆市国际贸易营商服务平台”“智慧长江物流工程”,提供7×24小时全天通关服务;推行口岸通关审批事项全流程线上办、集中办,实现货物通关“零延时”“零等待”;深化“抵港直装”“到港直提”等通关模式,加快推广“一单制试点”“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等改革举措,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该负责人称,“如今,制单成本降低50%以上、耗时降低80%以上,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缩减30%以上。”

以大枢纽推动临港经济、临空经济、开放经济大发展。万州还将推动开放口岸与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联动发展,打造新田临港产业园,实现口岸由狭义客货进出通道向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口岸经济转型发展,将口岸优势转化为贸易和产业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升级。

据介绍,五年后,万州的货运总量将达到1.9亿吨,物流业总收入达到200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400亿元。

梁平携手川渝毗邻区县 打造明月山践行“两山论”样板地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4-10-11 11:12

丰收时节,明月山下的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梁平·开江合作示范园区(下称梁开合作示范园)一片繁忙,数十台大型收割机正顶着烈日抢收稻谷。

明月山地处川渝交界处,一边是重庆梁平区、垫江县、长寿区,一边是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及达州市达川区、大竹县、开江县。过去,两地因明月山阻隔交流较少,而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梁平区携手川渝七区县同护一条河、齐修一段路、共种一片田,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共同打造明月山践行“两山论”样板地。

五年来,14个跨区域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10亿元,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经济总量由2019年的2610亿元增长为2023年的3240亿元,人均GDP由2019年的5.1万元增长为2023年的7.1万元。

同护一条河

国庆假期,位于川渝交界处的铜钵河热闹非凡,返乡的、旅行的,都来这里打卡,沿着河道两岸跑步、拍照,好不惬意。

铜钵河是长江4级支流,发源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观音镇共和村,流经梁平区七星镇、碧山镇后再次进入大竹县,最后经渠江进入嘉陵江,是达州、梁平两地联系最为紧密、水系最为复杂的河流。

“以河中心为界,两边都不好管。”碧山镇负责人坦言,过去,河面到处都是垃圾,沿河畜禽养殖场偷排、漏排,下水管道破损,乡镇生活污水直排河道,以致污水横流、臭气熏天、鱼虾绝迹。他说,“以前路过都得捏着鼻子走。”

2024年9月19日,从空中俯瞰梁平区双桂湖景色美不胜收。记者郑宇摄/视觉重庆

变化始于川渝联防联控。梁平区与大竹县联合编制《铜钵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方案》,落实6.89亿元资金,实施水环境治理、水资源扩容、水生态修复;同时设立铜钵河上河坝为川渝共考断面,构建联防联治“共同体”,生活污水互接共同处理,跨界河段分时段、分区域清漂保洁,常态化开展联合巡查执法。

到目前,两地建成投运镇村污水处理厂28座、尾水湿地3座、配套雨污管网267.6公里;联合实施水系连通和水库治理,新增年生态调补水能力600余万立方米;综合治理河道13.7公里,打造亲水护岸、湿地公园、滩涂湿地、尾水湿地共4.56万平方米。

“再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景象。”2021年7月以来,铜钵河流域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以上,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9.45%,自然岸线得到有效保护。铜钵河入选四川省、重庆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两地群众都说,“铜钵河又回来了!”

同护一条河,只是川渝七区县筑稳筑牢生态屏障的一个缩影。五年来,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森林覆盖率由2019年的42.2%提升至2023年的43.6%,地表水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的比例达100%,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平均天数由2019年的324天提高到2023年的333天。

齐修一段路

前不久,梁平张鸭子在四川省开江县又新开了一家专卖店,开业当天销售收入达4万元。到目前,张鸭子已在开江开办了5家专卖店。

“高速路有了,送货更快更保鲜。”张鸭子负责人称,以前梁平到开江没有高速,两地来往不但道路不好走,并且一个单面耗时达2小时,制约了保鲜农产品的销售。他说,“现在跑一趟开江只要40分钟,快捷多了。”

梁平至四川开江高速公路(下称梁开高速) 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项目,今年5月31日建成通车,大幅缩短梁平至开江的车程,进一步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速路网布局。

梁开高速,起于梁平区云龙镇石莲枢纽,止于开江县新宁镇开江东枢纽,全长75.534千米,其中四川段30.367千米,重庆段45.167千米。特别是梁开高速重庆段共有6个互通,平均不到8公里就设有一座互通,把近10个乡镇连成一体,各种物流车辆不到10分钟就可以上高速下高速。

“大大节省了运输的时间。”一位运输饲料的货车司机告诉记者,梁平高新区拥有包括蜀达饲料、生搏饲料、大北农饲料、双胞胎饲料等众多饲料生产企业,生产的各类饲料主要销往川渝东北区域。他说,“过去到开江方向都是走省道,现在走高速又快又安全,还节约了成本。”

梁开高速建成通车,标志着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交通协同联动进入了新阶段。五年来,川渝七区县坚持补齐短板、提升功能,基础设施高效建设,明月山西麓旅游环线、两江新区至长寿快速通道等14个跨区域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0亿元。

共种一片田

2024年9月19日,从空中俯瞰梁平区云龙镇人民村蔬菜大棚。记者郑宇摄/视觉重庆

就在梁平与开江交界处的文化河流域,梁开合作示范园在这里开启了两地共种一片田的行动。

梁开合作示范园主要涉及开江县任市镇和梁平区新盛镇,总规划面积8.16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5.98万亩,拓展区面积2.18万亩。

“打破行政及行业壁垒,全面高效推动区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梁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地联合出台《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开江·梁平合作示范园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实施意见》,联合推出梁开合作示范园三年计划,构建一环(梁·开现代农业合作发展环线)、一廊(滨水田园景观走廊)、三圈层(“联盟桥”协同发展核、“稻田+”融合发展区、“稻田+”绿色主产区)合作发展新格局。他说,“围绕稻渔全产业链做文章,打造川渝乡村振兴样板区。”

2021年以来,梁开合作示范园先后实施117个建设项目,拓宽文化—新盛—龙门产业道路,贯通滨河产业道路,打通沿新盛河、文化河以及村与村之间的道路连接路网,在园区形成产业环线;累计建成千年良田1400亩、高标准农田2万亩、机耕道75公里、提灌站7座,铺设管网42公里,新修沟渠28.8公里。

随后,梁开合作示范园联合82家经营主体组建“稻田+”产业联合体,围绕基地共建、设备共用、技术共享、难关共度,汇聚资金、技术、人才,形成了以发展“稻渔共生”,稻菜、稻油轮作模式为重点, 水稻(含制种)、水产品、油料、蔬菜为主导的产业模式,构建起水稻、油菜、小龙虾、大闸蟹等多种农产品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

2023年,梁开合作示范园水稻产量达1.03万吨、水产产量达1170吨,建成水稻品种对比实验基地200亩、 稻油轮作基地1500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1.87万亩,总产值达3.55亿元。

“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产业升级协同创新。”梁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五年来,川渝七区县坚持6大支柱产业聚势共赢,规上工业产值由2019年的2166.7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2534.7亿元;2023年接待游客超574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400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21.5%、17%。

长寿:加快融入现代化渝东新城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4-09-27 13:37

2024年9月26日,“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长寿区专场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发布人:

长寿区委书记 刘小强

长寿区委副书记、区长 戴明

长寿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 胡红兵

长寿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 郑钦予

9月26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长寿区专场。长寿区相关负责人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渝东新城 全面开创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中国长寿城崭新局面”作主题介绍,并回答媒体记者和网友提问。

近年来,长寿区坚决扛起建设现代化渝东新城区域担当,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世界级运动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全面开创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中国长寿城崭新局面。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长寿毗邻重庆中心城区,历来就是我市的现代产业高地。其中,长寿经开区集聚世界500强企业29家、跨国公司64家,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生产基地、聚乙烯醇出口基地。

长寿区委书记刘小强表示,当前,长寿区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化工产业集聚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将围绕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新能源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招引一批龙头企业、链主型企业,带动入驻一批上下游关联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效应。力争到2027年,全区拥有国际有影响力的研发机构5家、“四上企业”营收突破4000亿元、新材料产值占重庆1/3以上。

在推动产业迭代升级中,长寿区牢牢抓住数字化这个“牛鼻子”,构建了“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重点打造天然气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双碳”行业3个产业大脑,驱动新旧动能转化。

长寿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胡红兵表示,围绕建设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长寿打造了重庆产业数字化能力中心,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数据交易中心和区城运中心“三中心合一”,已聚焦阿里云、钉钉等100余家优质数商,探索科技、金融、数据三个核心生产要素的高效融合。

接下来,该区还将围绕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深入挖掘、打造和复用一批典型应用场景,探索一条生产要素高效协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增长路径,助力全市数据要素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人文农旅城全域融合

9月初,长寿桃花溪通过了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复核评估,成为长寿区生态保护的又一生动实践。

近年来,长寿区以“九治”为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对长寿“母亲河”桃花溪开展了专项整治,高标准建设长寿水文化客厅、滨河公园、“慢行+”健身步道,携手共建绿色宜居家园。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长寿深度参与全市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布局,打造湖泊度假、温泉康养、乡村漫游等农文旅IP,实现全域人文农旅城融合。

“其中,围绕乡村振兴,我们加快推进了龙溪河流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巴渝和美乡村新范例。”长寿区区长戴明说。

以建设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为契机,长寿区率先在龙溪河流域开展系统化、集成化数字农业技术应用推广,目前已与西南大学、中科院等多所科研院所合作,建成水产智慧养殖示范基地、伏羲农场等智慧农业载体;聚焦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强村富民”综合改革,累计创建镇级强村公司4家、村级强村公司158家,带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23.5%。

长寿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郑钦予表示,接下来,长寿区还将围绕柚、橘、鱼、蛋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培塑“自然长寿”品牌,加快完善农产品电商基地、冷链物流等配送网络,助力本地农产品“走出去”,惠及更多农业经营主体。

创建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长寿区正发力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多式联运示范基地,不断打通实体经济的物流“筋络”。

刘小强表示,“当前,我们正以建设川渝地区首个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牵引,强化‘通道+经贸+产业’联动效应,全力创建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

具体而言,一是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多式联运示范基地,依托重庆8大港口之一的长寿港,加快构建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发展“铁公水管廊”多式联运,启动建设了长寿港国际物流仓储基地、创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上半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223万吨,居全市前列。

二是着力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重要枢纽节点。自2020年3月以来,长寿区常态开行了西部陆海新通道长寿班列,化工产品、医药中间体、装备制造等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去年经通道与东盟国家进出口额占比达58.7%。接下来,该区还将拓展面向东盟国家通道新线路,加密开行广西至长寿的“海铁联运”、老挝经中老铁路至长寿的“铁铁联运”专列,推动货运量、货运值“双倍增”。

此外,长寿区还将打造内外联动的产业链供应链枢纽,构建以钢材、矿石为主的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和产品集散中心,形成千亿级临港经济产业带;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共建重庆义乌数智产业园,大力发展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

铜梁着力打造成渝中部产业新高地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4-09-14 15:22

2024年9月13日,市新闻发布大厅,“扛起新使命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铜梁区)现场。 记者尹诗语摄/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发布人:

铜梁区委书记 谭庆

铜梁区委副书记、区长 万隆

铜梁区委副书记 周永刚

铜梁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廖强

9月13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第22场新闻发布会,铜梁区相关负责人围绕“改革突破 创新赋能 打造成渝中部产业新高地”作主题介绍,并回答媒体记者和网友提问。

改革突破 创新赋能

铜梁着力打造成渝中部产业新高地

铜梁区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轴线上的关键节点,面积1340平方公里,人口85万。自初唐建县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我们依托良好的发展条件和产业发展空间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全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铜梁区委书记谭庆介绍,近年来,铜梁坚持首抓工业、重抓制造业,确立“2+4”产业发展方向,重点打造新型储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摩托车2大主导产业,升级打造机电设备、智能家居、合成材料、冷链食品等4大特色产业。

其中,新型储能是铜梁区最具特色的现代产业,总投资130亿元的海辰储能重庆基地是全市首个新型储能整装项目,其拳头产品是新一代储能锂电池和储能模组,目前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一批上下游企业成功落户,10平方公里新型储能产业园初具规模,正努力打造西部新型储能产业新高地。同时,铜梁区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庆兰实业成为西部地区最大轿车制动盘和前轮毂制造商,鹿享家跻身全国智能门锁行业头部企业,爱玛电动摩托车年产能达300万辆,南雁实业新能源高精度减速器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全球第三。在产业发展中,铜梁区强化科技创新赋能,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每年投入不少于2亿元推动科技创新,科技竞争力指数排全市第12位。

“我们全力建设巴渝和美乡村。”谭庆表示,铜梁区是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区,也是重庆主城蔬菜四大保供基地之一,每年向中心城区供应蔬菜84万吨,平均每天超过2000吨。该区引进了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西南研发中心,加快打造“北寿光、南铜梁”优质蔬菜种质资源基地;大力实施品牌强农工程,打造“龙乡水土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铜梁黑鸡、铜梁莲藕、白羊咸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全域推进“巴岳农庄”强村富民综合改革,试点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老百姓的腰包一年比一年鼓起来;坚持产业发展和环境提升“两手抓”打造巴渝和美乡村,30个示范点、6大核心片、3条示范环线建设加快推进,形成以点带面、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局面,乡村日益成为群众向往的美丽家园。

当前,铜梁区正全力发展活力经济,全面唱响“周末到铜梁”,持续繁荣龙城天街商圈业态,打造淮远河岸夜间经济集聚区,推进农文体商旅融合发展。今年上半年,铜梁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6亿元、同比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铜梁全域都是景、四季皆可游。”谭庆欢迎广大市民和游客朋友走进千年古城安居,重拾久违的乡愁,体验水云龙的酣畅淋漓;漫步玄天湖畔,揽湖光山色、看山水非遗实景剧《追梦·铜梁龙》,感受火龙1600度铁水飞溅的火热激情;到铜梁龙体育场,观看铜梁龙足球队征战中甲联赛,摇旗呐喊“为重庆而战”!在铜梁区游玩之余,人们还可以品尝龙乡名吃,三活兔、泡凤爪、荷花宴……各种舌尖上的美味让人回味无穷。

在全力抓好党建统领基层治理方面,铜梁区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建设,开发城乡接合部、老旧城区停车等智慧管理系统,推出“家医有约”APP方便居民就医,“农村道路摩托车交通安全管理”试点建设让摩托车守法率提升30%以上;持续深化“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在城市推广“巴川共坊”社区治理模式,在农村推广“铜心小院”院落微治理,试点区域矛盾纠纷化解率达100%,成功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区。

坚持把文旅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持续擦亮“活力龙乡·美好铜梁”城市名片

近年来,龙舞表演吸引了不少游客专程到铜梁区观看。铜梁区在立足自身特色发展文旅、吸引游客方面有哪些举措?

“铜梁区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突破口,以打造文旅胜地为目标,坚持把文旅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全面唱响‘周末到铜梁’,持续擦亮‘活力龙乡·美好铜梁’城市名片。”铜梁区委副书记、区长万隆表示,很多人到铜梁,就是奔着铜梁龙来的,为此他们着力打造龙舞之乡。铜梁龙舞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被誉为“中华第一龙”。铜梁区升级打造《追梦·铜梁龙》山水非遗实景剧2.0版本,常态化举办中华龙狮大赛、龙灯艺术节等活动,建设龙文化主题街区、龙灯彩扎基地等,从不同角度传承千年文脉。

在此基础上,铜梁区打造千年古城。1500年的安居古城依山为城、傍水而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非遗旅游景区。安居古城里“九宫十八庙”璀璨夺目,明清建筑鳞次栉比,琼江、崇德等书院文脉悠长,湖广、福建等会馆闻名遐迩,县令出巡、川剧坐唱、水云龙舞等民俗活动轮番上演,休闲垂钓、烧烤露营、湿地越野、龙舟竞渡,让人们流连忘返。

万隆介绍,铜梁区人杰地灵、才俊辈出。七十多年前,邱少云从这里走出去,走进了共和国的英雄谱;九十多年前,刘雪庵在民族危亡之际,用一曲《长城谣》挺起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脊梁。为此,铜梁区着力打造英雄故里。游客来铜梁,可以到邱少云烈士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到少云故居追寻英雄足迹,到刘雪庵音乐馆感悟抗战精神,学习先辈的优秀品格。

万隆欢迎市民和游客朋友随时到铜梁,在巴岳山巅观松品茗,在玄天湖畔尽情奔跑,在荷和原乡悠闲漫步,在奇彩梦园徜徉花海,在老虎口听涛观瀑,精品民宿、休闲露营、亲子采摘、户外运动,尽享心灵的假期。下一步,铜梁区将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打造成渝地区“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龙文化旅游名城,进一步扩大世界级IP影响力,“欢迎各位朋友‘周末到铜梁’,用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探秘古韵龙乡、感受非遗魅力、畅享田园风光。”

铜梁区建成“铜心小院”325个

试点院落矛盾纠纷化解率达100%

铜梁区是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区和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区。在基层治理方面,铜梁区有哪些经验总结值得分享借鉴呢?

“在超大城市治理的探索中,我们针对城乡基层治理中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网格力量薄弱、阵地建设滞后等问题,深入推进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改革,打造了具有铜梁辨识度的基层治理工作品牌。”铜梁区委副书记周永刚介绍,在农村以院落为单元,创新开展“铜心小院”院落微治理,按照地缘、亲缘、业缘相近原则,以10至30户为单位划分院落,由院内群众公开推选有威望、有能力的党员担任院落召集人,引领院落环境治理、矛盾调解、民意收集等工作。

目前,铜梁全区已建成“铜心小院”325个,试点院落矛盾纠纷化解率达100%。

“我们以‘五进五心’为载体,积极推进党的理论政策、工作力量、公益服务、文体活动、自我管理进院落,将各类资源在院落内聚合,实现思想同心、队伍齐心、服务贴心、活动凝心、发展连心。”周永刚介绍,铜梁区通过开设小院课堂、小院议事会等教育引导、团结凝聚群众,实现院落事院落议、院落定、院落管。

在此基础上,铜梁区还引入积分制,从人居环境、乡风文明、乡村事务、示范带动等多维度设置积分项,每月开展星级小院评比和积分兑换,对获评的星级小院给予5千到1万元的工作经费补贴,充分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

“从‘地域相连’到‘心心相印’,从邻里不亲到大家开心,这样的乡村,就是大家向往的和美乡村。”周永刚表示。

在城市,铜梁区则围绕“巴川河”地域标志,创新推出“巴川共坊”社区治理新模式,让基层治理“有人、有钱、有阵地”。

“我们按照400户左右的标准精细划定650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5—8名专兼职工作力量,建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高效响应机制。”周永刚介绍,铜梁区还强化经费保障,为每个网格党支部提供启动及运行经费,并创新设立600万元社区治理基金,专项用于老旧小区改造、物业服务提升及困难群众帮扶等。同时,铜梁区积极盘活闲置资源,为社区提供468处7.3万余平方米的用房,建立网格党支部服务站,方便群众就近办事。

自2023年“巴川共坊”实施以来,社区网格员及时发现、有效解决问题3106件,邻里之间更加和谐,群众生活更加美满。

今年以来铜梁城镇新增就业9102人

前不久,铜梁通过“人才夜市”促进就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铜梁区在解决就业方面,都有哪些具体举措?

“我们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各类群体实现充分就业,2024年以来城镇新增就业9102人,其中重点群体帮扶就业率达100%。”铜梁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廖强介绍,首先保障“能就业”,构建以区智慧人力资源市场、区零工市场为中心,15个零工驿站为骨架,346个零工驿站服务点为触角的综合立体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免费为求职者提供就业招聘、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服务,累计提供就业信息2.2万余条;定期提供菜单式技能培训服务,今年以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123人次,新型学徒制培训615人,培训后就业率达80%以上。

铜梁区还创新开展“人才夜市”招聘活动,以夜市“烟火气”为就业聚人气,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夜生活场景与人才交流场景相结合,搭建起更“接地气”的岗位供需对接平台,各职能部门现场一对一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劳动者权益保障等服务,达成就业意向880人次。2024年以来,铜梁区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累计76场,提供就业岗位23744个,达成意向协议5699人次。

“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区79%的制造业企业完成迭代升级实现转型发展,提供大量高技能岗位。”廖强介绍,铜梁区着力培育壮大新型储能产业链,可增加5000余个就业岗位,吸引1000余名高技术人才到铜梁区工作,形成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铜梁区将不断丰富招聘形式、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产业发展,通过“线上+线下”“白天+夜间+定期”等形式,助力各类人才与用人单位实现双向奔赴,开创铜梁区高质量充分就业新局面。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 放 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