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最高奖补3000万元!重庆拿出15条“真金白银”政策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5-01-20 16:51

1月16日,数字重庆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若干政策》(下称《政策》),拿出15条“真金白银”政策,对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给予20万元-3000万元不等的奖补资金。

上述《政策》中的15条惠企帮扶举措,面向智能工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数字化应用平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多个行业领域,由市经济信息委、市大数据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委等多个市级部门及各区县政府作为责任单位予以实施。

“《政策》对制造业企业的扶持倾斜力度很大。”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政策》提出,对智能工厂建设项目择优给予最高300万元奖补,对未来工厂建设项目择优给予最高500万元奖补;对获得“灯塔工厂”称号的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项目择优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补;对完成揭榜的工业领域细分行业产业大脑项目给予每个200万元建设补助等。

对于近年我市持续推动的“满天星”行动计划,《政策》亦提出多项帮扶举措。比如,聚焦楼宇收储的使用面积、新增企业数、新增从业人员等指标,出台中心城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评价奖励办法,并根据排名给予最高3000万元资金奖励;鼓励中心城区组织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揭榜”应用场景项目并进行年度考评,根据排名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首次进入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清单的,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支持建设重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根据服务绩效给予单个平台最高200万元奖励,等等。

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他发展诉求的帮扶,《政策》中亦有体现,包括开展优秀企业参观、企业家交流等活动,启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论坛,引导有条件企业参与可信数据空间项目储备、开展“数据要素×”典型案例培育等。

另外,《政策》还对第一、第三产业企业予以相应扶持,包括在全市实施农业企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4类智慧农业行动,并予以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大脑”建设、生产智能化试验示范等项目建设;对符合条件的电商企业给予最高20万元专项资金补助,对完成揭榜的商务领域“产业大脑”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等。

“洋年货”来了!重庆中欧班列年货专列顺利抵渝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5-01-20 16:49

1月17日上午,一列满载着欧洲的糖果、华夫饼、马卡龙、葡萄酒、啤酒等商品的重庆中欧班列年货专列顺利抵达重庆团结村车站,为重庆本地的广大消费者送来了丰富多彩的“洋年货”。这趟专列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购物选择和更便捷的购物体验,更不断助力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再提速,让市民朋友们在“家门口”就能“买全球”。

重庆中欧班列年货专列顺利抵渝。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随着重庆中欧班列运输线路不断丰富、集散分拨网络持续完善,越来越多的外国商品选择搭乘重庆中欧班列来到国内,成为广大群众购物新选择。特别是在春节前夕,重庆中欧班列更是成为一趟趟“年货班列”,将来自欧洲、中亚等多个国家的粮油产品、酒类、食品、日用品、肉类等进口商品快速运抵重庆,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节日餐桌,这些商品不仅品质上乘,而且价格相对合理,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为了确保年货专列的顺利运行,渝新欧(重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积极对接企业客户,了解年货备货需求、发货安排和投放市场时间,提前制定年货专列的开行计划,并灵活安排班列运输方案,确保年货等重点物资能够快速、安全地送达目的地。

“每年春节前夕,欧洲的糖果、巧克力、饼干、红酒等商品都深受消费者喜爱,渝新欧近期已实现年货等相关商品进口超200标箱。”渝新欧公司市场营销中心经理徐润秋表示,“我们采取了24小时线上线下同步值守、强化应急处置等有效措施,以确保年货专列能稳定畅通、如期抵达。接下来,我们还将积极组织货源,加快构建中欧班列多元通道体系,切实提升中欧班列发展质效,持续为重庆本地进出口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稳定的国际物流服务。”

车轮滚滚,机械隆隆,蛇年春节,重庆与世界的连接依旧繁忙。据了解,今年春节期间,渝新欧仍将保持中欧、中亚等国际班列的常态化密集开行,预计将发运中欧、中亚等去回程国际班列近50列,不仅为国人带来了琳琅满目的“洋年货”,在家门口就能体验不同国家的特色美食和文化的同时,也为世界送去源源不断的“重庆造”,带动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

此外,春节期间,为了确保物资及时送达,兴隆场车站、团结村中心站充分发挥“畅通中欧”先锋运输组织作用,坚持做到班列空车选配、技术作业、机车动力的“三个优先”,以及开行计划、作业时间、运行线条、装卸地点的“四个精确”。实现班列快装、快卸、快解、快编、快发,保证班列运输畅通高效。

渝州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春节期间重庆中欧班列不间断运行特点和通关需求,渝州海关与铁路部门、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经营企业及货代报关企业保持密切联系,落实“7×24小时”预约通关机制,鼓励进出口企业应用提前申报、铁路快通等便利措施,确保了重庆中欧班列进出口货物“随到随放”。

重庆智慧医疗装备产业力争今年产值超百亿元 重庆发布相关行动计划,其中不少政策属国内首创
来源: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5-01-15 07:52

1月14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日前发布的《重庆市智慧医疗装备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记者从会上获悉,重庆智慧医疗装备产业将迎来单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产品检测时间缩短、两亿元种子基金等一系列重磅政策扶持,其中不少政策属于国内首创。

目标:

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拳头产品

发布会上,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陶晓锋介绍,《行动计划》将聚焦高端医疗设备、高值医用耗材、高效体外诊断和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和拳头产品,实现智慧医疗装备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60%以上,到2025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到2027年产值超过300亿元。

《行动计划》确立了三大目标。一是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的领军企业达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5家,专精特新企业达100家,10亿元级“大品种”达10个,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二是建成智慧医疗装备产业创新综合体5个、创新研发平台100个、临床试验机构50个、中试验证平台5个,产业技术基础体系基本完备;

三是推动实施600个创新医疗器械应用示范项目,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力度持续增强。

举措:

聚焦堵点卡点难点 实施5大工程

如何确保实现上述目标?陶晓锋介绍,《行动计划》提出了实施“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创新产品倍增上量、开放合作扬帆出海、优质企业培育、产业生态创优”5大工程,共17条举措。

“这些政策聚焦当前产业存在的堵点、卡点、难点,以创新主体和产业生态培育为目标,涵盖研发创新、审评审批、医工融合、人才引育、海外合作、市场拓展、企业培育、平台培育等内容。”陶晓锋说。

例如,《行动计划》第7条和第8条提出,将建立优先审评审批机制,实施重点项目前置服务,提前介入、专班指导,推进产品加快上市。

第9条提出,将鼓励创新产品入院配备使用,研究制定并动态调整《重庆市智慧医疗装备创新产品目录》,在市药交所建立挂网采购专区,医疗机构按照“应配尽配”原则研究入院配备使用事宜,帮助产品拓展市场。

第16条提出,将常态化开展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审核,建立智慧医疗装备创新产品快速纳入医保新机制,支持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备案应用,帮助产品加快临床应用。

第17条提出,将组织实施创新产品集中招标采购,对智慧医疗装备创新产品的采购使用,参照集采中选药品实行医保预付,提前支付给医疗机构,帮助企业产品做大规模。

一些政策属于国内首创。如第4条提出,鼓励“企业出资出题,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解题”的横向合作模式,应用示范产品可按规定直接进入参与项目的医疗机构使用,应用示范项目视同省部级纵向课题,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的贡献可作为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绩效考核等重要依据。这一举措有利于提升企业、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合作发展动力,也有利于提升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等各方面力量的协同创新积极性。

政策:

聚焦加速上市等 给予“真金白银”支持

《行动计划》聚焦支持创新产品加速上市、落地生产和市场拓展,支持企业和平台提升质量、做大规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3个方面,提出了11条政策。

研发方面,市科技局单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市卫生健康委科卫联合医学科研项目最高支持800万元。

审评审批方面,市药监局加快工作速度,产品检测时间比现在平均缩短15—30天,第二类医疗器械审评时间平均缩短20天。

品种支持方面,市经济信息委对新产品按照创新程度给予20万元—300万元不等的奖励。对通过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EMA(欧洲药品管理局)、PMDA(日本药品医疗器械局)或WHO(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合规性检查并实现海外销售的,每个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企业投资及并购支持方面,市经济信息委对将市外并购项目转移到重庆的,择优按并购金额的5%予以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奖励;企业生产线新建或技术改造的,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0%,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

金融支持方面,市科技局设立2亿元种子基金,推动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重庆渝富控股集团设立市级智慧医疗装备专项投资母基金,与集聚区、企业和社会资本合作,根据项目情况参与子基金投资,打造100亿元智慧医疗装备产业基金群。市经济信息委对企业融资、贷款和融资租赁等给予最高500万元到1000万元支持。

此外,在组织保障方面,重庆将组建市智慧医疗装备产业创新发展工作专班,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召集人,分管工业和信息化、卫生健康工作的副市长以及重庆大学校领导担任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12个市级单位、4个集聚区、2所高校,围绕产业链建设与招商、科技创新、改革创新审评审批、医工融合、临床应用、金融服务等6项重点工作,分层分线推进各项工作。

声音>>>

高质量发展智慧医疗装备产业 重庆打算这样干

市经济信息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罗莉:

将对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如,对获批注册证的企业给予奖补,其中三类医疗器械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二类医疗器械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对智慧医疗装备专业服务机构,如CRO、CDMO、CMO等平台,按照合同额的5%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市科技局副局长田盈:

在生物医药重大专项中,重点支持AI+诊疗、重大创新医疗装备等方向,单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经费资助,探索组织实施智慧医疗装备创新产品“揭榜挂帅”项目;加快构建医教研产全链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聚焦运动医学、体外诊断、高端医学影像等重点领域,系统布局一批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建设重庆智慧医疗装备研究院、西部数字医疗研究院等研发转化平台。

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潘建波:

优化科研医务人员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对参与产业创新的医务人员进行倾斜;推动医疗机构与企业协同,开展国家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项目、全市创新医疗器械示范应用项目,做好临床应用评价,推动产品迭代升级;鼓励创新产品临床配备使用,公立医疗机构将根据《智慧医疗装备创新产品目录》,主动研究产品功用与性能,结合临床需要,按照有关规定采购使用。

市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良和:

将探索通过集中带量采购支持创新产品销售,在目前执行集采中选结果药品756种、耗材27类基础上,推进集采扩面提质,将符合条件的本地企业产品纳入联盟集采范围,以中选产品完成任务量作为医疗机构考核指标。同时,组织医疗机构探索开展联合议价采购,发挥医疗机构采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元化、多渠道促进本地企业产品进入临床使用。

市药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世斌:

加大对医疗器械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比如,推进检验审评扩能提速,重庆医疗器械质量检验中心检验资质参数今年内将达到1万项,2027年达到1.2万项。将审评审批资源向创新产品倾斜,对创新性强、具有显著临床价值的重点产品实行提前介入、全程指导、研审联动,对符合条件的产品开展并联审批,加快产品注册上市。

重庆渝富控股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紫璇:

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将联合4个重点区县(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大渡口区和沙坪坝区),同步引入社会资本,分别组建4支目标规模25亿元的子基金,形成百亿规模的智慧医疗装备基金集群,引导各基金投向高端医疗设备、高值医用耗材、高效体外诊断和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领域。

2024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为Ⅱ类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5-01-14 15:45

1月13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举行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重庆日报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为Ⅱ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稳定在325天以上。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介绍,2024年,我市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2年达到100%、高于国家考核目标2.7个百分点;铜钵河入选新一批全国美丽河湖,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使78万村民群众受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稳定在325天以上,评价空气质量六项指标均达标,连续7年无重污染;修复污染地块19块,提供净地1568亩,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3年保持100%。

2024年,重庆还协同实施“治废治塑”,深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垃圾分类治理、开展“白色污染”减量行动。全面建立“无废指数”评价体系,建成“无废工厂”“无废学校”“无废医院”等“无废城市细胞”3500余个;深入实施“治山治岸”,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度95%,新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35万亩,修复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662公顷,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联合国“生态恢复十年”优秀案例,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完成“两江四岸”61公里滨江岸线治理提升。

此外,重庆还建立运行国内首个区域性崖柏资源数据库,在全国第二个公开出版外来入侵物种图集,初步编制全市陆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图谱。目前,长江干流重庆段监测的鱼类较禁捕以前增加一倍以上,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这些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水生生物资源量明显上升。“重庆市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获评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优秀实践成果,梁平区入选全球最大的城市和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与案例分享“自然城市”平台。

我市在全国率先发布并动态更新的“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差异化精准管控818个环境单元,相关做法经验在全国推广。

重庆碳市场碳价升幅排全国8个试点碳市场第1、累计交易5299万吨;发布“碳惠通”平台3.0版,注册量超300万人。我市还首次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介绍重庆绿色低碳转型实践路径。

我市持续加力实施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打表推进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3421件群众举报投诉已办结2348件、阶段性办结713件,努力把群众“问题清单”变民生“幸福账单”。

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周年观察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5-01-09 07:35

地处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表示,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5年来,四川、重庆携手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由6.3万亿元增长至约8.6万亿元,有效助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在突破体制障碍中推动一体化发展

连片的现代化厂房,平整宽敞的道路,繁忙有序的建设工地……四川广安与重庆渝北交界处的川渝高竹新区正加速崛起。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实体化运行的省级新区,川渝高竹新区肩负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使命。如今,川渝高竹新区已建立首个跨省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开具的首张税票存根还入选党的二十大主题成就展。

5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着眼打破行政壁垒,强化区域协同,以一体化思维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

相向而行,川渝两地建立多层次、常态化合作机制,联合印发100余个政策文件,注重政策共用、事项通办,扎实开展经营主体跨区域“云迁移”登记试点,实现跨区域诉讼服务一体通办。

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协同的先行官。成渝高铁客运专线改造完成后,重庆和成都实现1小时通达,大幅缩短双城时空距离;川渝间全线建成通车高速公路达16条,高速公路网络加密织就,货运物流更为畅通,企业供应链成本有效降低。

在要素流动方面,两省市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登记赋码发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超7.5万个。协同推进川渝政务服务一体化,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联合发布“免证办”“一件事一次办”等4个清单,推出4批次355项“川渝通办”事项。

如今,成渝地区紧密串联,区域一体化进程显著提速,勾勒出一幅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壮丽画卷。

在协作创新中培育新质生产力

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实验室与四川省人民医院共同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正在紧张攻关。

“我们主要研究肺癌抑制性和微环境形成机制及临床诊疗策略,以支持和开发新靶向药物或新抗体。”过去一年多来,金凤实验室兼职课题负责人、四川省人民医院肿瘤研究所所长许川频繁往返于成渝两地,既在实验室带团队科研,也回成都医院开展临床诊疗。

5年来,两地紧密协作,共同搭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创新载体,两地落地建设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分别达到11个、30个。

更广泛的创新协作正在启动。在川渝,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正呈现深度融合态势。2024年前11个月,川渝两省市共建科技创新联盟50余个,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增长26%。

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川渝两地注重优势互补,产业合作不断深化,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共同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每天,数百辆氢燃料电池车辆穿梭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各城市间——这是“成渝氢走廊”启动建设3年多以来,氢能产业在两地蓬勃发展的缩影。目前,两地已聚集了氢气制储运加用上下游200多户企业及科研院所。

数据显示,当前,川渝两地已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拥有45家整车企业和1600多家配套商;两地2024年前三季度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约2万亿元,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三成;重庆、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加快成势,两省市数字经济企业达1.85万家。

在高质量发展中塑造新优势

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运营调度中心,班列订单、订舱、开行量等各项数据,24小时不断更新在大屏幕上;港口上,运载集装箱的卡车不断进出闸口,一派繁忙景象。

这样热火朝天的景象,每天都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沿线城市上演。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太平介绍,西部陆海新通道目前辐射国内18个省区市73个城市的156个站点,通达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的548个港口。

5年来,两地对外开放通道持续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开通中泰、中越、中缅班列,共同做强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实现运营标识、基础运价、车辆调拨“三统一”,运营质效持续提升。

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畅通发展,也让两地经济、民生交往更加紧密,为两地百姓高品质生活奠定了基础。

在重庆解放碑商圈的陆海新通道国际消费中心,来自日本、泰国、俄罗斯、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个进口商品,整齐摆放在货架上。在这里,市民可实现一站式“买全球”。

商圈里全球商品供给,满足着人民群众的多元化消费需求,成为双城经济圈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一个缩影。

5年来,川渝两地教育医疗养老合作更加密切,实施教育协同发展行动,结对共建“双一流”学科65个,2300多家医疗机构实现电子健康卡互认,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61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联合打造川渝“银发经济”产业园。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实现全程网办,在全国率先实现川渝全域全类别户口迁移“一站式”跨省通办。

绿色发展蹄疾步稳。川渝携手共同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超1000万亩,建立长江流域川渝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稳定达到II类,建成4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省市碳市场累计成交近9000万吨。

通过不懈努力,一幅生态优美、生活便利、文化繁荣、人民幸福的美好画卷正在成渝地区展开。

川渝联合发布2024年双城经济圈“成绩单” 300个川渝共建项目年度投资超5000亿元
来源: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31 07:34

12月30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十次会议成果发布会在渝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川渝紧密合作、相互赋能,共同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积厚成势,呈现出“突出双核引领、能级提升,突出平台共享、融合发展,突出协同共建、开放合作,突出市场互通、便民利民”四大亮点。

1

突出双核引领、能级提升

■提升双核发展能级

◎双核联动联建第二批合作事项完成40个

◎300个川渝共建项目年度投资超过5000亿元

◎渝昆高铁渝宜段、江北国际机场第四跑道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

◎成渝中线高铁、疆电入渝等标志性工程全面提速

◎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投运,两省市跨省输电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提升400万千瓦

■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成渝“氢走廊”提质扩容

◎1-11月重庆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倍、达到81万辆

◎笔电产量稳居全球第一

■提升对外开放能级

◎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126个国家和地区的548个港口

◎1-11月中欧班列(成渝)开行5576列、增长11.3%

◎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过3.6万列

◎重庆枢纽产业园签约项目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

2

突出平台共享、融合发展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金凤实验室加快建设

◎国家车联网先导区、成渝智行走廊等应用场景基本成形

◎共建科技创新联盟50余个

◎1-11月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增长26%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建成全国首个市域一体、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

◎累计建成1096个数字化车间和183个智能工厂

◎软件信息产业从业人员超过43万人、主营业务收入近4000亿元

■促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度融合

◎新增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4个

◎全市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增至6.8万家、8837家、310家

◎推动两地科技券共用

◎“天府英才卡”与“新重庆人才卡”联手实现近万名高层次人才互认

3

突出协同共建、开放合作

■推进金融服务同城化

◎创新技改专项贷、知识价值信用贷等金融产品

◎推广保险通赔通付、融资抵押品异地互认等金融服务

◎两地法人银行首次合作开展承销业务

◎在渝银行业为川渝共建项目投信超过8700亿元

■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

◎获批开展全国首批养老理财试点

◎成立全国首支100亿元规模的银发产业保险投资基金

◎绿色金融改革成为全国典型范例

◎全市绿色贷款余额突破8000亿元

■推进金融开放国际化

◎深入实施成渝外债便利化试点,两地企业登记金额超过244亿美元

◎获批开展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

◎中新金融合作带动西部省区赴新加坡融资近70亿美元

4

突出市场互通、便民利民

■合力建设文旅统一大市场

◎推出世界遗产、成渝古道、长江黄金水道等主题线路

◎联合举办“景区惠民游”“百万职工游巴蜀”等文旅活动

◎大力推进“渝进蓉出”“蓉进渝出”

◎川渝两地游客年互访超过1亿人次

◎1-11月重庆接待国内游客增长11.3% 入境游客增长2倍多

■合力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

◎协同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惠民促销政策

◎推出“渝味360碗”美食特色品牌

◎累计有2000余个国内外知名消费品牌在渝落户

◎1-11月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8% 网络零售额增长13.8%

■合力推动公共服务扩面提质

◎累计发布4批次355项“川渝通办”事项,日均办理和查询量超过2万件次

◎超2300家医疗机构实现电子健康卡互认

◎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61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两省市高校65个学科结对共建“双一流”学科

◎华西口腔医院国家口腔医学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宜宾医院等9个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

渝中区发布2024年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机会清单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23 11:03

12月20日,渝中区文旅委发布2024年渝中区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机会清单,利用方式包括经营服务、文创市集、展览展陈等。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12处文物建筑包括中英联络处旧址、法国领事馆旧址、唐式遵公馆旧址、抗建堂、中苏文化协会旧址、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旧址、刘湘公馆旧址、交通银行学校1号楼、法国仁爱堂旧址、国际村102号建筑、白鹤嘴石碉堡、胜利路178号民居,包含了国家级、市级、区级和未定级文物。

其中,国家级文物中英联络处旧址,为一幢二楼一底的西式砖木结构建筑,见证了重庆开埠以后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变化,是解放碑CBD的网红打卡地;市级文物抗建堂,位于渝中区观音岩,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建筑面积超800平,为抗战时期重庆演出话剧的主要剧场之一;市级文物中苏文化协会旧址,位于渝中区中山一路,建于20世纪30年代,建筑面积近900平,为抗战时期中苏文化协会会址。

近年来,渝中高度重视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工作,不断从文物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文物开放利用评估机制探索、博物馆“三权分置”试点改革等方面探索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新机制。“本次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机会清单发布会也是渝中探索文物活化利用之路的又一创新尝试,旨在拓展文物开放利用新路径,搭建沟通交流平台,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的保护利用。”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说。

会上,8家文物建筑责任单位轮流上台宣传推荐文物项目,中英联络处旧址、法国领事馆旧址、法国仁爱堂旧址、唐式遵公馆旧址等4家文物管理使用单位与开放利用运营单位进行了现场签约,达成合作。同时,区文物局与重庆银行文旅支行在发布会现场签订了文物保护开放利用金融赋能战略合作协议。

接下来,渝中区将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优化相关流程,提高服务水平,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近200家医疗卫生机构来渝揽才 提供1.4万余个岗位 全国医药卫生人才交流会在渝举办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2024-11-24 09:16

11月23日,第27届全国医药卫生行业人才招聘会(西部)暨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全国医药卫生人才交流会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重庆、四川、湖南、广西、陕西、北京、上海等21个省市近200家医疗卫生机构参会,提供1.4万余个岗位。

11月23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全国医药卫生人才交流会会场外,应聘者在查看医疗机构展位信息。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据了解,本次交流会以“智汇山城,共创‘卫’来”为主题,联合四川、湖南、陕西、广西四省相关卫生健康单位共同举办,旨在为全国范围内的医药卫生人才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集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合作洽谈、促进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交流平台。

在现场,记者看到,前来招聘的医疗卫生机构来自国内多个省市,其中,重医附一院、重大附属肿瘤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多家重庆三甲医院也来到现场招揽人才,招聘岗位涵盖临床、医技、护理、科研、教学等。

11月23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应聘者在全国医药卫生人才交流会医疗机构展位前咨询。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以重医附一院为例,该院拟招聘116人,招聘对象均要求博士或高级职称人才。“我们将从博士后激励措施、人才补贴、科研经费、场地设备等多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支持保障。”重医附一院人事处副处长代海韵介绍说。

“我们带来了14个岗位,希望引进52名高层次人才。”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人力资源部主任徐灵莉说,对符合引进条件的优秀人才还将给予科研启动基金等。

为提升岗位吸引力,此次交流会首次将考核招聘、现场面试入编纳入活动范畴,20余家重庆医疗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求职者进行现场考核,通过后可直接录用并获得事业编制。

“我觉得重庆是一座很包容的城市,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提供的平台,对我今后的成长将很有帮助。”参加考核招聘的中国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李天告诉记者,她是河南人,但重庆一直是她心仪的就业目的地,希望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在重庆找到合适的工作,成为“新重庆人”。

据统计,此次大会共吸引卫生人才5402人,各用人单位收取简历5051份,现场达成初步引进意向人员319人。

11月23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全国医药卫生人才交流会吸引众多应聘者。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市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畔表示,近年来,市卫生健康委大力实施人才培优计划、科技跃升计划,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引领作为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全市现有医学领域院士5名,卫生技术人员27.2万人,建成三级医院11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我们正在以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发展机遇,全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引育高水平人才、集聚高价值健康产业,推进医研产学融合发展。”李畔说,通过此次活动,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才能走近重庆、了解重庆、爱上重庆,共同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据悉,此次交流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指导,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重庆市卫生人才交流中心承办,四川、陕西、湖南、广西四省相关单位协办。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