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城北碚园区全景
静观镇美丽湖风光秀丽
北碚区缙云山缙闲居民宿 摄/龙帆 视觉重庆
四世同堂纪念馆 摄/李雨恒 视觉重庆
《卢作孚》纪录片海报
重庆剑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流水线
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拉丝模具
缙云山
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在巴渝大地上造就了一座“背斜”的山岭。山间白云缭绕,磅礴浩渺,气象万千。早晚霞云,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光阴荏苒,五彩霞云掩映中的缙云山,而今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昨日召开的北碚区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迭代升级“12345”体系构架,积极主动思改革、谋改革、抓改革、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破题,形成更多具有北碚辨识度、全市影响力的标志性改革成果。
迭代升级的“12345”体系构架,搭建起新时代北碚发展的“四梁八柱”。聚焦拼经济、强产业、兴城市、惠民生、提信心、展形象,是北碚将愿景图转化为实景图的落笔点。北碚,正吹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勇当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排头兵,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力量。
“1” 一个总抓手:以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统揽北碚绿色高质量发展
“2” 两大目标:生态田园都市区、人文科教创新城
“3” 三项战略:生态立区、文化兴区、产业强区
“4” 四篇文章:生态人文、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城乡融合
“5” 五个“新”:园区转型产业升级新引擎、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新样板、文旅融合康养休闲新高地、宜居宜业品质提升新典范、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
做好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
统揽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对于北碚来说,最大的资源禀赋,无疑是缙云山。它既是重庆中心城区的城市肺叶,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这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宜人,植被丰富,堪称重庆主城观日、览云、避暑、赏雪的绝佳去处。在北碚迭代升级的“12345”体系构架中,牢牢占据着“1”的核心位置——构建以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统揽全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北碚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巩固拓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成果,深入挖掘缙云山整治提升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以缙云山生态之变的最佳实践,带动生成北碚全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全新格局,把缙云山生态之变的丰硕成果,拓展到产业转型、城市提升、乡村振兴、民生改善、基层治理等各领域,将北碚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典范。
提质构建缙云山“一心四片”发展格局。培育红色研学、绿色科普、高端康养等产业,打造文旅康养产业集群,让游人尽享四季美景,使企业“点绿成金”。
近3年,32个温泉度假、精品民宿、生态农业等文旅康养和田园综合产业项目落地北碚,激活了1400亩缙云山甜茶园、缙云青梅、缙云糖梨等产业。
同时,北碚立足好山好水、名城名人资源禀赋做好“生态人文”文章,依托科教资源富集、人才智力密集独特优势做好“科技创新”文章,用活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试点金字招牌做好“民营经济”文章,放大“半城半乡、伴山伴水”区位优势做好“城乡融合”文章。探索拓展缙云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深化环缙云山生态建设及生态产业化EOD全国试点项目建设,擦亮“巴山夜雨、温泉故里”靓丽名片,积极创建缙云山——北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建设“世界缙云山·国际温泉谷”。
在12月18日举行的“中国改革(2024)年会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地方实践高层研讨会”上,北碚《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缙云山样板》跻身“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成为全市7个入选案例之一。而今,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已成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代表。
生态立区——厚植生态底蕴 激发绿色动能
山水相拥的北碚,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生态是最亮眼的底色。
北碚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天然氧吧”等。近年来,北碚持续擦亮金字招牌,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标志性成果层出不穷。
例如,实施环缙云山生态建设及生态产业化EOD试点项目,以生态环境为导向,推动环缙云山周边产业发展;建设北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生态文明分中心、美丽乡村生态展示馆、打造全市首支生态环境义务监督志愿服务队;北碚具有山区丘陵特色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模式,得到生态环境部主要负责同志的肯定批示。
在缙云山脚的人民村,被列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试点村,重点围绕解决群众房前屋后的“小环境”,通过采取“点上治理”+“面上防治”的方式,在清理黑臭沟渠的基础上,新建化粪池及配套污水管网,实现污水应收尽收,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
北碚“生态立区”的步伐,从缙云山延伸到了城乡的每一处角落。
作为全市首批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城市之一,北碚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坚持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原则,强化危险废物综合治理,创新行业精细化发展模式,推动“无废城市”和减污降碳工作有机结合,促进企业绿色无废高质量发展。截至 12月25日,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1天,PM2.5浓度32.4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8.2%。全域功能水体水质达标率100%。
在广袤的北碚乡村,生态也成为了最为亮眼的名片。柳荫镇结合生态种植与观光旅游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村民们采用生态循环的方式,用稻田养鱼养鸭,鱼鸭粪便肥田,产出的稻谷颗粒饱满、绿色健康,品质和价格远高于普通稻谷。“农业+”让群众鼓了腰包,让乡村焕发出活力。默默无闻的北碚乡村,变成如今城里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生态环境的长治久安,在“治”也在“管”。如何保障治理成果的长效性?北碚给出的答案,是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该体系充分运用5G、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科学布设、动态优化监测监控点位,以“技防+人防”的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全区的环境问题。
作为全区环境监管的“智慧大脑”,全新打造的北碚区智慧环保监管平台正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完善,基本形成了“监测感知更高效、生态环境质量更稳定”的精细化闭环体系。以监测感知支撑远程调度,污染源有效处置率高达97.05%,人工巡查频次同比减少68%,系统发现和处置污染问题同比增加32.33%,处置时间同比缩短了30.97%,非现场式执法监管效能显著提升。
凭借“生态立区”,北碚的产业转型也取得显著成效。2023—2024年连续两年完成生态环保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超1亿元,2024年新入库项目总投资2.6亿元。成功引入环境监测、环保咨询等环境领域企业5家,辖区环境监测机构2023年营收2.52亿元、占全市26.58%。一批环保型、科技型企业扎根于此,看中的正是这里优良的生态环境与政策支持。生态与产业相互赋能,推动北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北碚将深入实施“生态立区”战略,用生态画笔勾勒更加绚丽多彩的明天,让“生态北碚”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让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永恒底色。
文化兴区——赓续历史文脉 锻造文化品牌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在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北碚以历史渊源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著称。在重庆建设文化强市的时代大潮中,北碚人用满满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北碚,以文化的视野鸟瞰北碚,以艺术的手法表达北碚,不断发出“文化兴区”的时代强音。
12月初,北碚四世同堂纪念馆完成新一轮的提档升级。
四世同堂纪念馆,是依托北碚老舍旧居(文物名:重庆老舍旧居)建立的国内首批以文学著作命名的文学纪念馆。在这里,老舍先生创作了他的代表巨著《四世同堂》一、二部及大量小说、戏剧、诗歌和杂文。
全新升级后的四世同堂纪念馆,弥漫着阵阵茶香。全新打造的配套区域,巧妙利用了配套用房的屋顶落差,营造出“上房揭瓦围炉煮茶”的特色场景。游人在参观完纪念馆后,走上房顶围炉而坐,或看书品茶,或谈古论今,沉浸在老舍笔下的历史光影中。
抗战时期,北碚是中国的文化和教育重镇,当时各界学者、作家、科学家等“三千名流”汇聚于此,形成了一个凝聚力强、学术氛围浓厚的文化堡垒。
众多名流中,卢作孚是不得不提的人物。这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毕生致力于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尤其对北碚,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创办教育、兴办实业、开展乡村建设,为北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今年,北碚作为出品方之一的纪录片《卢作孚》先后在央视、重庆卫视及爱奇艺等平台热播,还原了这位“北碚开拓者”鲜活的历史形象。纪录片播出后,迅速登上纪录片热度飙升榜第一位,位列蓝鹰平台热播电视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榜第一。
依托优势资源,北碚规划了“百馆之城”的宏伟蓝图,深挖在地资源,打造红色、抗战、乡建、非遗、艺术、科普等主题场馆,积极融合红色文化、抗战文化、乡建文化、生态文化等多元文化,串联形成文物主题游径,全力将“百馆之城”打造为具有全市乃至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和文化IP,推动北碚成为文化特色鲜明、旅游魅力独具的区域典范。
北碚区博物馆依托缙云山和百馆资源,开发出“探寻红色记忆 守护缙云青绿”等研学产品,吸引党团建实地悟学、中小学校外游学、社会团体主题探学1500余场次10万余人次,并与西南大学、朝阳小学等10所学校建立起合作机制。
在描绘“百馆之城”宏伟蓝图的同时,北碚着力打造另一地标性文化IP“缙云诗会”。
北碚联合中国作协《诗刊》社、市作协、西南大学,连续六年举办缙云诗会。目前,六届诗会直接参与人数已超过100万人次,网络点击和参与人数超过5000万人次。
除了缙云诗会,北碚还首开重庆区县级编纂文化丛书之先河,出版了《北碚文化丛书》。该丛书被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列为全市社会科学规划特别委托重大项目。
巴山夜雨亦诗亦画,悠悠文脉历久弥新。北碚“文化兴区”的发展画卷,正徐徐而展。北碚将继续做靓“百馆之城”品牌,擦亮“巴山夜雨·温泉故里”名片,不断培育壮大文旅消费新业态。
产业强区——拼经济强产业 抓招商促发展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绿色生产力,就是要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以发展实体经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以数字信息推动生产生活的根本转变。
今年以来,北碚牢牢把握绿色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对标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结合自身发展特色优势,加速构建“1+2+4+X”现代产业体系,包含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通用机械、高端摩托车、生物制造、新型显示、生物医药,不断聚集新质生产力。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今年,北碚共完成正式合同额460亿元,半年招商引资“赛马榜”居全市前十。全区在谈重点项目还有80余个、意向性投资资金700余亿元,项目储备愈加丰厚,形成了“争取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发展一个、辐射一片”的良好态势。明年,北碚还将深入开展招商突破年行动。牢固树立抓招商就是抓就业、抓经济、抓发展的意识,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区“头等大事”抓好抓实。
在招商引资的强势带动下,蓄势腾飞的北碚,处处展现着生机与活力。11月18日,川仪精密智能仪表研发生产基地在北碚经开区科学城片区开工投产。4月26日签约入驻园区,7月施工队伍进场,100天内完成装修投产。
川仪精密的“北碚速度”,是以优质的营商环境为背景。在北碚经开区,每周的企业家接待日已成常态。同时,按照“大企业专班化、小企业网格化”工作思路,创新推出企业服务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将园区划分成十个网格,落实专人联系服务,两月内完成约700家企业走访全覆盖,实现二十家企业升规入统。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北碚将大力传承弘扬卢作孚爱国企业家精神,营造尊商重商的浓厚氛围,“亲”而有度、“清”而有为,让北碚成为企业家的向往之地。
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仪器仪表及传感器产业链的上端材料研制企业,深耕北碚近60年,是北碚先进制造业“蹄疾步稳”快速发展的代表。该公司产品应用今年相继斩获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近年来,北碚区发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自贸试验区“三区叠加”的得天独厚优势,加强产业园区跨区域协作发展,实现“1+1>2”的效果。
作为新型显示行业龙头的京东方落户北碚后,在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建设了第8.5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及系统项目,形成集制造与研发于一体、面板与整机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为北碚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带动了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也成为北碚与两江新区产业“互动”的“佳话”。
传感器及仪器仪表产业、新型显示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北碚科技引领“产业强区”,制造业蓬勃发展的生动范例。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北碚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聚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北碚的产业发展,始终以科创为引领。12月26日,《重庆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24》发布,北碚综合科技创新指数位居全市第一,实现“四连冠”。优质中小企业数量和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始终居全市前列。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构建“1+N”校地合作发展格局,深化同西南大学等市内外高校合作、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北碚已聚集市级以上科创平台295个。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瞪羚企业11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9家。在北碚,每一粒科创的种子,都能找到最适合的土壤,茁壮成长。
在以科创引领,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聚集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北碚亦将消费作为未来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打造。
北碚将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承载能力,推动商圈提质扩容。从市场端、消费端双向发力,谋划打造更多有重庆味道、北碚特色的消费场景和商业活动。创新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夜间经济、研学经济等新业态,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消费环境。开展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大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消费,壮大文旅康养、假日休闲等生活消费。
一座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正在重庆之北加速崛起。
打造五个“新”
细描发展新蓝图
新时代新征程,北碚努力打造园区转型产业升级新引擎、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新样板、文旅融合康养休闲新高地、宜居宜业品质提升新典范、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细描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
深改革促开放 打造园区转型产业升级新引擎
今年3月1日成立的北碚经开区,是全市唯一具备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自贸试验区“三区叠加”独特优势的开发区,也是北碚打造园区转型产业升级新引擎的主阵地。1—11月,北碚经开区规上工业产值累计完成3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9亿元,工业投资累计完成26.99亿元,对全区经济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成果,北碚将高标准建设北碚经开区,建立“管委会+园城公司”协调联动机制,理顺双方职责边界,编制园区总体规划,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构建权责清晰、产业聚焦和布局合理的发展格局,打造园区转型产业升级新引擎。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完善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利用政策措施,提高园区集约化发展水平。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增强为企服务质效,推进“一区多园”有机整合提升,探索“智慧园区”“绿色园区”“无废园区”等新模式。
深耕绿色发展 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新样板
北碚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3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全市唯一),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新样板基础扎实。
北碚将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探索生态综合补偿机制,建设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生态文明示范区。
具体来说,北碚将完善生态文明管理体制,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建立完善中央和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长效机制;健全绿色宜居大美北碚支撑体系,优化生态田园都市风貌、完善以治水治气为牵引的“九治”生态治理体系、健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制度;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培育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健全节能降碳增效体系、探索生态综合补偿机制等,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新样板。
激发文化活力 打造文旅融合康养休闲新高地
冬日暖阳下,蜡梅花开、暗香浮动。拥有中国花木之乡头衔的北碚区静观镇种植蜡梅已经有五百多年历史,目前拥有各类蜡梅品种50余个,蜡梅种植面积近万亩,尤以素心蜡梅闻名。
12月28日,静观蜡梅园将正式对外开放。川渝花木盆景艺术交流会暨北碚第二十二届蜡梅文化艺术活动也将于明年1月10日至2月4日在静观举行。
每年“香约”静观已成为市民游客的冬游必选项,也是北碚推动“全域旅游”、“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景象。接下来,北碚将纵深推进“文旅+百业”,探索引客入碚市场机制,重点推出城区精品远足路线、江东1314游线、缙云山温泉康养游线等3条精品线路,提档建设静观花木生态旅游区等一批景区景点和沿公路文旅产业带,打造文旅融合康养休闲新高地。同时,将推动文旅资源跨区域配置,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创国家级巴蜀文化生态保护区。
创新社会治理 打造宜居宜业品质提升新典范
走进北碚,绿树成荫的街道、遍布街头的公园、格外清新的空气让人沉醉。“两江四岸”山水相依、风光旖旎,江水悠悠流淌,沿岸植被繁茂。在这里,不仅能享受惬意的居住生活,蓬勃的产业资源、良好的营商环境也为就业创业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打造宜居宜业品质提升新典范,北碚将以现代社区建设为牵引,推进城市更新,打造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示范;巩固拓展文明城区创建成果,着力推动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维护、公共秩序管理、公共服务保障等提质提效,坚持共建共享,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配合上线高质量充分就业场景,有序推动新就业群体友好镇街建设。
聚焦数字赋能 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
今年,北碚高规格组建区城市治理委员会,依托“数字重庆”建设,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破题之道。
在北碚步行街,一个外形酷似“大白”的AI机器人警惕地“注视”着地面,通过连接化粪池上的传感器,它能实时监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及时报警。在朝阳街道,依托数字化的“基层共治”综合服务平台,辖区居民从基层治理“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人人都是网格员,人人都是志愿者……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北碚实践”,已涌现在大街小巷。下一步,北碚将积极融入全市“9+2”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大局,以数字赋能和“大综合一体化”为突破口,依托区级治理中心和镇街基层智治中心,提速城市治理指挥调度体系集成,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