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 > 优化营商环境 > 优化营商环境 > 最新动态 > 内容详情

优化营商环境 区县在行动|开州篇
 发布时间:2022-09-19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开州区

“五聚焦” “五优化”

跑出营商环境“加速度”

灵动水城——开州。刘康/摄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近年来,开州区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持续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稳经济大盘、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聚焦“市场主体、协同集成、柔性执法、下沉服务、助企纾困”,优化“政务环境、开放环境、法治环境、政商环境、市场环境”,下苦功、出实招、见实效,营商环境持续向好。2021年,开州区获评“营商环境质量综合竞争力十佳区”。今年上半年,全区新设立市场主体6984户、增长8.24%;市场主体总量达9.7万户,居渝东北片区第3位、全市第13位。

01 聚焦市场主体 优化政务环境

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感受最直观。“以前是政府出台什么政策企业就只能享受什么政策,现在是企业需要什么政策,政府就充分吸纳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政务服务平台有了助企纾困板块后,企业不用再担心错过政策利好。”重庆市华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矩海讲到,政务服务平台“开心办”让他切身感受到营商环境的改善。

开州区政务服务大厅。

开州区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以“减时间、减成本、减环节、提效率”为目标,在依法确定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还充分征求市场主体的意见,将企业合理化的意见建议直接转化为具体的行政事项。在此基础上,开州区进一步采取“四个一”措施,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一单”管入口。梳理发布全区行政权力事项清单1139项、公共服务事项清单258项,动态调整区级部门、乡镇(街道)行政权力事项。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明确我区不予准入类项目46项和限制准入类项目52项,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一网”管流程。实行并联审批、“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无纸全程电子化”“住所申报承诺”“一套电子证照全应用”等改革举措,依托“开心办”平台,拓展智能导办、云机器人、VR政务等智慧政务应用,有效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体验。开通助企纾困专区并接入国务院电子政务平台,对全区9万多家市场主体及近300条政策分类画像,实现政策智能匹配、项目智能申报、意见实时反馈,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窗式闭环服务,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同时,推出产业园区、“四上”企业两个特色栏目,为园区和“四上”企业提供专属资讯查看、专属政策配套、专属招商咨询的全方位服务。全区94%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95 %以上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全程网办”。

“一窗”优服务。加快推进全区政务服务“三集中、三到位”(即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承担审批职能的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事项进驻大厅到位、审批授权窗口到位、电子监察到位),实现“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完成行政服务中心整体搬迁升级,全面建成“1 +7+40 +535”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强化综合窗口建设,实现“一站服务、一窗受理、一次办结”,企业和群众不再“多头跑”,真正实现只进“一家门”、办理“多家事”;将民政、教育等17个部门单位事项纳入“一窗综办”无差别综合窗口,累计办件7000余件,将企业开办原6个环节整合为3个,企业设立登记实现2小时内完成。设立“跨省通办”“川渝通办”专窗,累计办理 “川渝通办”事项3万余件,养老保险无障碍转移接续等911个利企便民事项实现“异地办、网上办”。

“一图”提时效。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市场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分别制作全流程示意图,锁定每个部门、每个审批环节的最长时限要求,落实人员负责全流程跟踪指导项目业主,让项目业主“少跑路,少耗时”。

02 聚焦协同集成 优化开放环境

着力围绕创新创业、人才流动、市场开放、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交通出行等领域,着力围绕推动通道、平台、环境等开放要素协同发展领域,实打实提高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

开州区依托万达开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积极发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效应,加快构建全域开放新格局。

客流、物流更加畅通。成达万高铁初步设计全段获批,渝西高铁初步设计批复前置要件已基本与重铁集团达成一致意见,开州进入“两高”时代。开城高速12月底前通至城口县城;巫云开高速、万开达高速、开万梁高速加速建设;达(开)万铁路扩能开展预可研,长垫梁开货运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小江航道整治按下“快进键”,启动临港水陆联运物流园、竹溪现代生活物流园、长沙综合物流园等项目前期工作,三品冷链物流市场即将投用,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紫建电子上市。

信息流、资金流更加充沛。智慧园区5G融合创新运用项目进入全国18个重点专项之一,智慧园区建设受到市发展改革委专项督导组高度评价。累计建成4G基站5460个、5G基站1930个,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初具雏形。紫建电子在深交所创业板IPO首发上市,实现开州和渝东北本土企业上市“零”的突破。2020年以来,全区发行一般债14.4亿元、专项债39.3亿元,金融机构达到45家。政银企合作更加深入,今年上半年,全区存贷款余额1346.3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实施延期还本付息10.59亿元,发放涉农、小微主体贷款9.3亿元,首笔碳减排支持工具1.56亿元成功落地,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74.05亿元。

浦里新区厂房。

不断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的政策。放宽市场投资准入门槛,丰富市场投资项目库,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市政、交通、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领域建设。跳蹬水库PPP项目、开万梁高速PPP项目、水环境治理PPP项目、浦里新区绿色转型发展及新型城镇化PPP项目加速推进。

开展在外人才回引工程。开展兴开献智、帅乡归雁行动,通过网络媒体、集中流动招聘等方式,建立校企合作招工机制,为新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今年春季到新区意向就业2300余人,完成入职1800余人。

03 聚焦柔性执法 优化法治环境

开州区着力将优化营商环境举措体现到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力保全区营商环境在严格、公正、透明的法治轨道上运行。

完善机制。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健全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推行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智慧监管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企业宁静日制度,让企业专注于生产经营,加强包容普惠创新指导。

规范执法。深入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提高合同执行效率,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干预。完善对新业态、新模式包容审慎监管,全面推行柔性执法行为,逐步扩大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罚清单范围,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加大司法建议工作力度,将司法建议关注的问题从审判业务延伸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中来,指导民事主体更好地开展经营活动。

维护权益。建立非公有制企业法律投诉平台,依法保障企业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推动20名法官对接园区,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开展“公共法律服务园区行”,组建6个律师团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优化公证服务,2022年以来共办理涉企公证22件,以民营企业集中的工业园区为立足点建立“法润园区”工作站。充分发挥“律师调解”的作用,在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律师调解工作室,由值班律师调解员提供公益性调解服务,2020年以来参与290余件涉企矛盾纠纷化解。

04 聚焦下沉服务 优化政商环境

划定政商交往“红线”和“绿线”,各级干部坦荡真诚同企业交往,市场主体遵纪守法,打造风清气正的政商环境。

主动上门服务。巩固区领导联系走访企业制度,践行首席代表制、企业服务专员制,常态开展“区级领导+行业部门+镇乡街道”三级走访服务民营企业活动,累计走访企业3000余次,协调解决具体问题1000余件。

提升服务质量。开展“我为企业办实事”——百名干部脱产蹲点一周“三帮一体验”行动(帮助企业理清思路、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帮助企业加快发展,体验企业发展的难、苦、累),完成“五个一”任务(帮助企业至少解决1个问题、宣传对接1条优惠政策、提出1条企业发展合理化建议、参加1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撰写1篇蹲点报告),分6批次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到124家企业脱产蹲点一周。活动坚持需求导向,事先收集企业意愿,实行企业“点菜”,由企业提出所需蹲点的部门单位、具体干部。各蹲点干部入驻企业发现“急难愁盼”问题,形成“问题单”。对蹲点干部能够现场协调解决的,立即协调解决;对现场不能解决的,提出建议意见,每周汇总通报,形成“派工单”,将任务派到牵头部门、责任单位,明确办理时限。对已解决问题形成“销号单”,未解决问题扭住不放,动态跟踪监督直至办结,真正对企业做到“件件回音”“有需必应”,真正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问题解决对路、政策落实对口。解决企业用电、用工、融资、用料、物流、市场营销等各种困难问题300余个。秉承“店小二”服务理念,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优质服务。

提高服务效率。探索建立招商引资项目一站式服务办法,建立引进项目库,实行专人全程跟踪协调,组建外商服务投资管家团队,累计发布投资指南238条。开展“民企集中评价部门服务”“百名科长服务对象评”等,倒逼服务质效提升。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13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7家,获评国家重点“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企业3家。今年上半年,对入园企业新增贷款3.44亿元(总额21.68亿元),精准辅导企业享受“应急转贷”“助工贷”政策共计3435万元。

05 聚焦助企纾困 优化市场环境

企业兴则产业旺,产业旺则区域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州区狠抓政策落实,全面兑现政府承诺,大力降低生产要素成本,打造优质有序的市场环境。

降要素成本。用电上,落实电力直接交易、“双百企业”“三增企业”降电价、三峡电入渝、获得电力“三零三省” 环节改革等政策,今年累计投入配套资金和改造资金近1亿元。用钱上,深入开展政银企对接,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26.47亿元;强化数字化综合金融服务,综合运用线上“长江渝融通”和线下金融服务港湾融资服务平台,发放贷款14.59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395户,通过“渝企金服”“信易贷”发放贷款近3000万元。用地上,积极推行产业用地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多种方式供地,探索工业用地“带方案出让”,积极向市局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做到应保尽保,新获批工业用地2118亩。

抓政策落地。抓实抓好国务院稳经济大盘政策33条和19条接续政策措施、市政府90条和128条政策包、全区细化分解的100条以及接续政策措施,收集重点行业具体问题81个并妥善解决,做好助企纾困政策“加法”、生产经营问题“减法”、优化营商环境“乘法”。

全面兑现承诺。全面清理涉政府机构拖欠市场主体账款、不兑现政策、未履行承诺等情况,增强企业发展信心。近两年兑现优惠政策资金超4亿元。推进减税降费,累计减税2.68亿元,为困难企业社保降费5.16亿元,为50户中小企业发放稳岗补贴1248万元。

净化招投标市场。构建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内控标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促进招标投标市场规范有序发展。2020年以来,查处投标单位28家,累计罚款59.97万元,不予退还投标保证金1016万元,查处评标专家52人次,对19家投标单位进行了记分处理并在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网上予以公告。

下一步,开州区将以“优化五个环境”为目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在提升思想认识上做“加法”、在行政审批上做“减法”、在政务服务上做“乘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