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
规划建设慧谷湖科创小镇
华晨鑫源数字化车间
华峰建成全球最大己二酸、氨纶基地,攻克工业尼龙66关键技术
涪陵区茶叶技术人才导师工作室导师张龙云(左一)在方坪茶基地讲授茶树修剪技术
涪陵区加快宜业宜居宜乐宜游高品质现代城市建设步伐
涪陵地处重庆中部、三峡库区腹心,长江和乌江交汇于此。作为我市的工业强区和农业大区,涪陵产业基础雄厚、营商环境优良。今年前三季度,涪陵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5.3亿元、增长10.8%,二产增加值553.4亿元、全市区县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3亿元、全市区县第三,税收增速22.9%、位列主城都市区第一。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系列成绩取得的背后,是大量优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支撑。”这是涪陵对人才工作的共识。面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重大机遇,涪陵坚持人才先行,大力实施三年引育百名博士、百个创新团队、千名硕士、千名创新人才、万名产业技能人才、万名乡村振兴骨干人才的“百千万”人才计划,为涪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人才支撑。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 人才招引培育实现新突破
近日,在中国石化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田,随着焦页20号、焦页106号、焦页11号东等平台的8口新井接连投产,涪陵页岩气田日增气量达48万立方米。目前,该气田日供天然气增至近2000万立方米,可满足约4000万户家庭的用气需求。气田累计生产页岩气400亿立方米,创国内页岩气累计产气新纪录。
“从0到100亿立方米我们走了4年,从100亿立方米到400亿立方米,我们也走了4年,这些年走得并不容易。”作为江汉油田首席专家,刘尧文感慨万分。
这位随着页岩气产业发展来到涪陵的行业专家,在涪陵这片热土上耕耘,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新集成长水平井分段压裂试气、绿色开发等五大页岩气开发技术体系,为我国页岩气大规模勘探开发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首创中国页岩气立体开发调整技术体系,达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关键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等等,为涪陵页岩气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1月17日,重庆华峰传来喜讯,在2021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拟授奖项目公示中,华峰集团副总裁兼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陈恩之团队牵头,联合重庆华峰聚酰胺有限公司、重庆华峰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峰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己二腈及尼龙66全产业链制备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项目,斩获中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领域的最高水平荣誉——2021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项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毅说起自己企业的产品,话语中满是自豪。依托全球最大己二酸生产工厂优势,重庆华峰攻克了己二腈关键技术,成功建成首套5万吨苯法工艺生产己二腈装置。2020年,重庆华峰产值达到153.34亿元,同比增长11%,出口创汇9.6亿元,利税总额21.74亿元。
而类似刘尧文、陈恩之这样的人才,在涪陵各个行业、领域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涪陵以“百千万”人才计划为牵引,坚持内育和外引并重,积极整合高校资源、职教资源、拔尖人才资源,推动校地协同、产教协同、师徒协同,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厚植人才沃土。
大顺乡建立重庆开放大学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定向为乡村振兴输出人才资源。全区组建的100个人才导师工作室,以集中授课、合作攻关等多方式开展人才培养帮带活动,年均培育行业骨干300余人、创新创业后备人才2500余人,形成“以师带徒”人才梯级培育示范效应,成果经验获评2021年(第五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优秀奖。
据统计,自“百千万”人才计划实施以来,涪陵已新引进硕士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技师以上职业技能等级等紧缺优秀人才277人。服务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新引育产业技能人才3631名、乡村振兴骨干人才1234名。
在人才的助力下,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领军和链主企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量等均位列全市区县首位。榨菜产业逐渐形成“大生产+精加工+高科技+深融合+强服务”全产业链,成功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建设名单。重庆长江上游榨菜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1年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人才发展有机会干事有舞台
2021年6月18日,是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日子。这一天,涪陵区促成涪陵中心医院划转为重庆大学直属附属医院终于落定,签约仪式在重庆大学顺利举行。
通过校地院合作,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有了更加优厚的资源,新的平台也吸引了更多优秀医疗人才来涪干事创业。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杨在亮,作为人才引进到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后,他积极发挥所学所长,助力医院成功建成重庆市血液内科医疗质控中心渝东分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周音频,曾担任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主治医师,到涪陵工作后,助力医院心内科建成了重庆市医疗特色专科和国家胸痛中心、中国高血压达标中心、国家心衰中心。
像这样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吸引各方人才、团队为我所用,正是涪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秘诀之一。
在“百千万”人才计划推进中,涪陵区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一区一城一镇八基地N个新型研发机构”的“1+2+8+N”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努力推动实现科创投入、科创产业、科创平台、科创企业、创新人才、创新生态“六个突破”,工业增加值、领军企业、上市企业、智造企业、研发创新“五项倍增”,让各类人才在涪陵创新有平台、创业有氛围、创造有空间、发展有机会、干事有舞台、成长有保障。
今年,涪陵高新区被列入年度高新区以升促建调研名单,是新一轮调研重庆唯一的一家高新区。高新区紧扣“生命健康产业高地、绿色智慧科创新区”的发展定位,突出“高”和“新”、“智”和“绿”、“特”和“优”,启动慧谷湖科创小镇、生命科技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构建,加强环长江师范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建成各类创新基地(平台)16个、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10个,入驻科技服务机构18个、企业177家、团队20个。
同时,涪陵聚焦材料、清洁能源、消费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六大主导产业,发挥领军人才支撑引领作用,攻克技术难关。除了己二腈外,川渝共建中国酱腌菜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研发的茎瘤芥等新品种和机械移栽等新技术,在川渝两地20个区县广泛推广应用,推动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建设迈出更坚实步伐。
涪陵还充分发挥技术技能型人才特点和优势,推动技术技能人才下乡,让人才在基层历练成长、做出奉献。64名国家级、市级科技特派员直接服务农户519户、辐射带动农户1267户,培训基层技术骨干165人,解决技术难题76项。全区二级以上医院派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115人,培训医务人员2000余人次。送培农村小学全科教师30名,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3名,以蓬勃人才力量赓续乡村振兴动能。
“服(涪)到位、零(陵)距离” 让人才“近者悦、远者来”
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做好配套服务,是留住人才的重要举措。涪陵区依托实施“百千万”人才计划,努力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当好爱才的“店小二”,做响“服(涪)到位、零(陵)距离”营商环境品牌,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让人才“近者悦、远者来”。
“首先从大的方面来讲,我们不断提高城市品质,努力让人才安居。”涪陵区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围绕“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高品质现代城市”目标,涪陵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化购物、出行、娱乐等城市商务配套。依托“两江四岸”自然山水禀赋,打造“长涪汇”城市会客厅、北山城市山地公园、五桂堂、爻里小镇等特色场景;深度挖掘“千年白鹤梁、长江标准眼”、国之重器创新利器“816工程”、理学圣境“点易洞”等文化价值,让人才“来到涪陵、幸福来临,常来涪陵、幸福常伴”。
同时,涪陵加大资金政策扶持,累计兑付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平台等奖补激励资金2207万元。新投放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4578万元,引导商业贷款3179万元,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总额达到2.03亿元。高水平举办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涪陵分赛区创新创业大赛,组织指导33家企业与团队项目参加路演,评选出获奖项目20项,挖掘人才创新创业策源力。
为了让人才生活更舒心,涪陵还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服务管理制度,制定出台《重庆市涪陵区人才安居实施办法》,推进人才安居保障工程。探索制定《涪陵英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健全“业务管理员+服务部门联络员+单位联络员”服务队伍体系,为专家人才在子女入学、职称评审、项目申报、景点旅游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动态评选区级拔尖人才,落实1000元/月/人才岗位津贴,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接下来,涪陵区将认真落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要求,坚持走“科创+”“绿色+”发展路子,高效率实施好“百千万”人才计划,以更高层次的平台聚才,以更灵活的体制机制用才,以更优质的服务环境留才,激励广大人才昂扬对标干、务实干、加油干、创新干、有效干、共同干的“六个干”精气神,善于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创新的精神、改革的办法、法治的思维、专业的素养谋事干事成事,以人才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