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优化营商环境>招商·会展活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金融峰会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10年合作硕果累累

发布时间:2025-11-10 16:50
发布时间:2025-11-10 16:50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11月10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下称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实施十周年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十年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累计签约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347个、金额260亿美元,累计跨境融资金额217亿美元,双方探索形成了33项具有首创性、高辨识度的制度型开放成果。

2025年11月10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十周年成效新闻发布会现场。 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项目成功构建起中国(重庆)与新加坡‘点对点’对接,带动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国家‘面对面’合作的全新格局。”市商务委主任、市中新项目管理局局长章勇武表示,借助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越来越多的重庆企业通过新加坡走向全球市场,而来自新加坡的国际化医疗、教育、文旅资源也走进山城百姓的日常生活。

互联互通 带动西部 制度创新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呈现三大特点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是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商务部亚洲司副司长李岸介绍,中新政府间合作项目,从苏州的一座“工业园”,到天津的一座“生态城”,再到重庆的“互联互通”,体现了中新政府间合作,不断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

他谈到,自2015年11月启动以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在制度创新、跨区域协同和国际合作平台构建等多个方面持续探索,成为中新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名片。

李岸介绍,项目突破传统“园区载体”模式,以重庆、新加坡“双枢纽”为核心,以金融、航空、物流、信息四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合作为重点,构建起了跨区域、跨国界的要素流动通道。

“比如陆海新通道开通后,重庆到新加坡的铁海联运时长从 10 天压缩到7天,单箱成本降低25%,重庆的汽车零部件、农产品通过通道出口,企业物流成本降了、订单多了,这是传统园区模式难以实现的。”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定位“服务西部”,十年来,成效也非常明显。比如中新跨境融资通道,已辐射西部10个省区;陆海新通道带动西部地区对东盟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元,真正实现“重庆带动、西部受益”。

此外,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也非常注重创新,十年间探索了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等开放政策。在海关监管领域首创“一单两报”“保税航材分拨”等模式并全国推广,这些制度创新为西部内陆地区开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具有互联互通、带动西部、制度创新的三大突出特点。”李岸说,项目不仅是中新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更成为西部内陆地区“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他表示,商务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相关省(区、市),与新方一道,合力推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在更高起点上,向着更高水平、更高标准发展。

帮助企业跨境融资239.9亿美元

渝新往来人次十年增长5倍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聚焦“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主题,在金融、航空、物流、信息四大重点领域取得累累硕果。

物流领域孕育的陆海新通道,已辐射国内18个省份75个城市163个铁路站点,对外通达127个国家和地区581个港口,让中新交往与产业合作的“广度”与“密度”不断增强。

信息领域投用了中新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将跨境数据传输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已赋能我市制造、物流、教育、医疗、文娱等10余个重点行业开展国际合作。

航空领域建成了渝新空中走廊,航线从最初每周5班加密至每周24班。2025年1—10月,渝新航班起降架次超1900架次、旅客吞吐量超2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1400吨,分别同比增长20.2%、13.6%和2.5%。

金融领域搭建了跨境投融资通道,累计帮助企业跨境融资239.9亿美元、跨境投资超200亿美元。

市中新项目管理局副局长孙熙勇表示,除了四大重点领域外,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还把合作拓展到多个领域。

在科技教育合作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两江新区设立重庆研究院,通过引入新加坡科研资源及体系,孵化科创企业45家、培养博士103人。同时,重庆与新方高等院校共同搭建人才培养通道,渝新两地师生每年交流规模500人次以上。

医疗健康合作方面,重庆首家外商独资综合性国际医院莱佛士医院、中新美陆眼科医院等一批医疗机构相继开业,利用国际化诊疗技术服务成渝地区市民超过20万人次。

文化旅游合作方面,重庆与新加坡彼此成为重要的游客来源地和出游目的地。10年来,渝新往来人次较2015年增长5倍、新加坡来渝入境过夜游客增长7倍。2024年渝新航线客运量达25.24万人次、同比增长237.3%,渝新航线出入境人数占重庆出入境人数的20%,成为渝新深化文旅合作的生动例证。

未来聚焦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

打造国际合作新示范

第一个十年已过,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将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对此,章勇武介绍,在“十五五”开局与中新关系升级的背景下,结合项目实际,下一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将重点围绕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两大领域挖掘新增长点,充分发挥重庆应用场景丰富和新加坡科技创新能力较强优势,通过协同创新,推动合作从“通道共建”向“产业共兴”“民生共享”深化,助力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发展,让红利更多惠及企业与市民。

数字经济方面,重点解决企业“跨境数据流通难”、市民“数字化服务体验升级”的需求。比如,在数字陆海新通道建设上,将推动重庆口岸与新加坡港集装箱数据的共享范围,拓展至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及国际中转段,实现“一单到底”,进一步助力企业简化报关流程,提升报关效率;开展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在跨境贸易等场景扩大应用。

章勇武透露,此前中新双方还共同出资组建4000万元规模的中新信息通信媒体创新发展资金(JIDF),已支持中新两国企业合作的26个数字化项目;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也已服务赛力斯等48家企业开展国际合作,这些成果为下一阶段数字经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发展方面,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将围绕探索推进陆海新通道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服务、航空领域绿色可持续发展、物流枢纽低碳化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

比如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合作方面,重庆将引入新加坡“虚拟电厂+微电网”技术,探索与新加坡企业共建绿色低碳产业园,让重庆的园区能进一步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与碳排放精准管控,让重庆的产业“含绿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助力重庆制造业企业更顺畅对接国际客户绿色采购标准。

“我们力争到2030年,将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打造成国际数字规则开放合作和绿色发展国际合作新示范。”章勇武说,后续,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努力在数字贸易、跨境算力、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领域形成双向赋能、辨识度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互联互通项目,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多边合作提供新支撑。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