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建设(污染防治)

提升绿水青山颜值 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发布时间:2021-01-28 13:55
发布时间:2021-01-28 13:55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重庆林业一直聚力担当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最后一道关口的“守望人”和“建设者”,“十三五”期间,加速提升绿水青山“颜值”,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重庆林业通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储备林建设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及富民惠民工程项目,推进林长制改革试点,在保障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方面交出了可喜答卷。

“十三五”期间,重庆市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45.4%提高到2020年的52%以上,生态环境更加优化;林业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约4.4%,富民惠民效果更加显

3年国土绿化提升行动

绘就长江上游壮丽画卷

如何以强有力的措施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2018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全市国土绿化提升3年行动实施方案,决定用3年时间完成营造林1700万亩,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45.4%提高到55%左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重庆林业锁定森林数量、森林质量、综合效益“三提升”发展目标,在扩大增量上做“加法”,千方百计增加森林面积;在优化存量上做“减法”,将宜林荒山和无立木林地全部种上树; 在提高质量上做“乘法”,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特色产业,着力实现林业全产业链增值和市场化带动。顺利完成国土绿化三年提升行动任务1700万亩,全民义务植树达3866万人次、植树1.64亿株。

三年提升行动绘就了一幅绿色发展的壮丽画卷,渝北区“双十万工程”成为画卷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渝北区是重庆主城区之一,南部为重庆市核心城区,北部为广阔的农村和山区。昔日“馒头山、巴掌田”的西南丘陵,土地撂荒突出……

作为重庆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渝北区提出到2022年栽种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的“双十万工程”,探索丘陵山区乡村振兴路。

“得益于‘双十万工程’,我们村建起了近2000亩的高品质晚熟柑橘果园,”大盛镇青龙村黄志说,“2020年已试挂果,过两年将进入丰产期,预计每户村民增收上万元。我们还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发展民宿、采摘、垂钓等农旅融合产业,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双十万工程”让渝北荒山重现生机。重庆林业正向着绿、富、美进发。

保护修复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应绿尽绿,宜绿皆绿。

重庆林业聚焦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总目标,以推进系列重大生态工程为主动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各种举措加大保护修复力度,保障建设成果,不断扩增绿色发展本底。

——退耕还生态,还出绿水青山。自2000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截至2020年底,累计投入资金近336亿元,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279.1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较工程启动前增长了近29个百分点。据监测报告,重庆退耕还林实现年生态效益总价值高达1257亿元。

——天保“保”资源,保了绿色精华。重庆“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天然林保护修复资金38亿元,持续限制天然林和公益林商业性采伐;通过发展1.5万余名专兼职管护员,落实管护责任森林面积5071万亩;人工促进修复天然林11.3万亩、封山育林176.5万亩。据监测估算,整个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3762亿元。

……

工程纵深推进,各项举措和重点建设持续发力。

重庆市政府于2020年8月印发了《重庆市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公益林管护责任。强化湿地自然恢复,全市湿地保有量保持在310万亩以上。启动草原资源监测,摸清资源家底。开发“一图一表一库”森林草原防火监测信息系统,录入风险点9000余个,设置森林草原防火检查站(卡)3200余个,落实巡山守卡人员3.4万余人,建立国有林场森林消防专业队25支605人,靠前驻防,“十三五”期间实现了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和扑救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加强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林业有害生物新发生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保持高压态势,加大对非法侵占林地、猎杀贩卖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全市查破森林和野生动物等各类涉林案件15616起,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8539人,收缴木材8475立方米、野生动物3.8万只(头),罚款4.66亿元。

富民惠民

提升绿色产业价值

武隆区仙女山国有林场职工生活惬意,自豪感十足。“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影《变形金刚4》、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等,都曾在仙女山取景拍摄。”场长任秀容介绍,林场早期开发森林旅游,经多年打造,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世界自然遗产、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自然教育研学基地,高峰时游客和避暑住户达20多万人,拉动周边乡镇农业类消费超过5亿元,带动1万余人就业。

巴渝大地上,这种山川披上“绿被子”、产业建成“钱罐子”、群众口袋装进“红票子”的故事四处上演。

各区县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开发各具特色的森林旅游康养产品。武隆区依托仙女山、天生三桥、芙蓉洞等世界级森林旅游景观,开发出以森林观光体验为主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石柱县依托大风堡、千野草场、莼菜公园等特色资源,打造出与养生、休闲、养老、医疗、运动等有关的系列特色康养产品;城口大巴山森林人家成为高山避暑休闲养生的特色森林康养品牌。

如今,林特产业发展也十分火热,形成了一张张新名片,面向市场、走向全国。江津和酉阳的花椒、荣昌和梁平的笋竹、黔江的蚕桑、城口的核桃、忠县的柑橘、奉节的脐橙、巫山的脆李、潼南的柠檬、酉阳和秀山的油茶、中国西部(重庆)木材贸易港和国家储备林等都成为区域响当当的品牌。

“十三五”期间,重庆林业在做好“生态篇”的同时,也在围绕富民惠民全力做好“产业篇”。着力推进木本油料、笋竹、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产品深加工与贸易等林业主导产业。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扶贫紧密结合,积极发挥林业在脱贫攻坚中的生力军作用。

近年来,市级以上财政林业专项资金支持有扶贫任务区县的资金总额约190亿元,出台并实施了8个方面共23项林业扶贫政策措施,激活了青山绿水的富民效应。创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6个,建成森林康养基地31处、绿色示范村1449个、森林人家3750多家、特色经济林1706万亩、笋竹林459万亩、林业产业基地6924个(其中带动10户贫困户以上的林业产业基地2947个);吸纳了超过120万贫困人员参与林业生态建设,超额完成市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有效助推了脱贫攻坚。

聚焦难点

深化改革焕发活力

重庆林业以改革创新化解难题,助推绿色发展焕发崭新活力。

针对全市森林质量总体不够高、富民惠民贡献不突出、统筹保护生态和保障民生矛盾较多等问题,以及资金、项目、管理等短板压力,持续围绕激活“人”“地”“钱”等资源要素,挖掘改革动能和创新红利,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林业改革发展增添新动能。

高位推进林长制改革试点,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市长唐良智担任全市“总林长”并带头巡林,先后有7位市领导20多次深入一线巡林调度。全市15个试点区县建立落实林长制责任体系、生态建设发展机制、生态破坏问题发现机制、突出问题整治机制、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和发展规划引领的“5+1”治理机制,落实各级林长4885人,设立林长公示牌2349块,落实网格护林员8246人,试点推广“智慧林长”APP,各级林长巡林8.55万人次。

探索推进以森林覆盖率为指标的横向生态补偿改革,累计成交森林面积指标19.2万亩,向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贫困区县“输血”4.8亿元。持续推进林业“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目前,全市新型经营主体达1.2万余家,林地流转面积累计达821万亩,流转金额累计达38.1亿元,林地入股面积达32万多亩,入股户数2.71万户。探索非国有林生态赎买改革试点,已在8个区县的重点生态区位实施非国有林生态赎买3.3万亩,使生态得保护、权益人利益得保障。

调整优化全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贯彻落实重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科学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由重庆林业部门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组成的自然保护地进行科学整合优化,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试点。

探索央地合作发展模式。市政府引进中林集团重组重庆林投公司,探索央地合作共建500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一期330万亩建设任务获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100亿元,目前已签约落地项目任务210万亩。

协同发展

共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

重庆林业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战略,与四川省林草局签订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共同构建以长江、嘉陵江等江河为主体,其他支流、湖泊、水库、渠系为支撑的绿色生态廊道,以大巴山、华蓥山等山系为依托共筑绿色生态屏障。与此同时,重庆林业主动衔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积极谋划长江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认真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全市生态保护修复各项工作。

展望未来,重庆市委市政府下大手笔,加大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在“十四五”期间,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重点以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为重点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持续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科学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系统性保护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变青山为金山,变绿水为富水,变林地为宝地,走出整体保护与局部开发平衡互促新路径。

为进一步推动大山大川、大江大河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着力提升重要河流两岸及其流域森林数量、质量和效益,重庆市政府印发了《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2020-2030年)》,全面增强生态屏障综合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届时,“一江碧水、层林叠翠、四季花漾、瓜果飘香”的自然美景与独具魅力的江城江村、山镇山居共同构成的千里江山巴渝画廊新画卷将呈现在巴渝大地上。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