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联袂打造的西南五省区市“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正式上线,标志着西南五省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这为农民工跨省就业创业、异地办事等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渠道。
近年来,西南地区人社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不断加大力度,狠抓工作落实,农民工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权益保障、公共服务和社会融合等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牢了基础,也为西南五省“跨省通办”服务上线贡献了力量。
四川——用“心”为农民工搭建服务平台
“各位宝宝们晚上好,欢迎来到天虎直播间……”
近日,在成都地铁春熙路站内,一场专门为农民工开展的直播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场直播活动由四川省农民工服务中心、中国电信天虎云商共同主办,也首次通过直播的方式推出了农民工服务平台。
记者从四川省人社厅了解到,农民工服务平台具备信息服务、在线办事、互动交流三大功能,开发了网站、APP和微信小程序三种服务形式。
提供信息服务、特别是工作岗位信息服务,是四川农民工服务平台的重要功能之一。此前,四川省人社厅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农民工工地进行实地调研、开展网络调查,为农民工量身定制了最为关心的就业招聘、返乡创业、权益维护、家乡发展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内容。
“一方面,我们精准推送农民工所在地和关注地的务工信息,让他们尽快找到工作,尽快融入当地,安定生活;另一方面,精准推送市县乡村4个层级的家乡信息,让农民工及时了解家乡发展情况、最新政策和招商信息,引导其关注家乡、回乡创业。”四川省农民工服务中心信息化部部长郭鹏介绍说,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定点定人,实现农民工走到哪里就推送哪里的信息,是哪里人就推送哪里的信息,想找什么工作就推荐什么岗位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农民工服务平台横向整合了省级部门的16个相关业务系统,纵向连通省市县乡村五级线上服务,开通了查询、指引、办事、交流4大类40多项服务。根据农民工的迫切需要,优化整合打造了居住证办理、欠薪追讨、就业创业申请等重点应用。
据统计,自四川农民工服务平台上线以来,平台使用量达455万人次,发布各类政策、动态等信息71万条。
“建设农民工服务平台是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打造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在线办事、互动交流平台,为农民工提供专业化、精准化、人性化的服务,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四川省人社厅厅长胡斌说。
贵州——用“情”为农民工打造服务品牌
今年6月初,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农民工夏云反映某公司拖欠他和工友工资142.62万元。毕节市人社局接到反馈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实地核查督办,公司于6月17日支付了夏云等人的工资。
6月21日,毕节市劳动保障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收到了夏云等35名农民工送来的锦旗。
“真的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了工资,非常感谢人社部门对我们农民工的关心。”夏云道出了很多农民工的心声。
2021年,毕节市按照“减存量、遏增量”的总要求,认真贯彻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创新欠薪源头治理机制,深入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农民工的满意度、获得感不断增强。
毕节市的探索在贵州省很有典型性。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贵州紧紧围绕劳务输入输出地、毗邻地区、经济帮扶协作地三个重点,因地制宜探索出符合实践需要的毗邻省市协作通办,劳务输出输入省市点对点通办、在线通办等多种跨省通办协作模式。截至目前,贵州实现点对点合作地区649个,覆盖全国20个省(区、市)、80余个地级市。
2021年,贵州省人社部门积极开展关爱服务农民工活动、推进粤黔协作、实施“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工作,着力打造农民工服务品牌,全力保障农民工权益。
“我省会同广东省共同实施技工院校合作项目等六大项目,助推劳务对接,已取得初步成效。”贵州省人社厅负责人说。
截至2020年底,贵州省与广东省技工院校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办班8个、培养349人,合作开展师资培训班3个、培训180人,合作开展家政就业培训49期、培训2229人,共建“南粤家政”培训基地5个,引入深圳娘子军家政公司等全国知名企业,在贵州联合创办家政公司12家。
西藏——用“光”为农民工照亮前行的路
西藏拉孜县依托劳务公司与阿里地区完成岗位对接,41名农牧民工点对点赴阿里地区务工,月工资达7500元;日喀则市萨迦县24名农牧民乘坐“爱心专车”到新疆叶城实现就业,人均年增收4.55万元;那曲市组织10名农牧民“组团式”赴陕西省某文化传媒公司就业……
如今,这样的暖心事在西藏自治区经常发生。
“今年以来,我区坚持把农牧民转移就业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把脱贫群众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持续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劳务收入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西藏自治区人社厅负责人说。
组织化转移成为常态。2021年,西藏各地市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发展劳务市场主体、开通“务工直通车”进行组织化跨区域输出、设立跨区域转移就业服务站点、打造劳务品牌等方式,实现常态化有组织转移,全区各类劳务输出组织达7900个,有组织劳务输出36.9万人,占比达60.3%;区外转移就业达到5440人,约为去年同期的1.2倍。
点对点服务温暖人心。2021年,西藏各级人社部门将促进农牧民工返岗复工作为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强点对点服务,高标准推动,高质量落实,共组织各类专车专列专机111次,输送农牧民工1.01万人。
同时,西藏自治区坚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培育原则,打造了墨脱采茶人、尼木藏香制作人等20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精品劳务品牌,全区劳务输出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截至8月底,西藏全区农牧民转移就业61.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9.7亿元。(王宝杰 黄明建 罗玲 潘宇)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