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智管”缓解城市拥堵 重庆深化公安交管改革
重庆中心城区山脉分割、江河纵横、桥隧众多,加上近年来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交通拥堵成为人民群众反映最广泛的问题之一。
在道路有限的情况下,拥堵该如何缓解?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多,车辆和驾驶员又该如何管理?多重矛盾下,重庆选择了“交通智管”之路。
今年来,重庆公安交管部门积极推动大数据智能化融入交通管理工作,打造“智慧交通”“智能交管”等城市精细化管理机制,缓解了交通拥堵,提升了公安交管服务水平,让群众办事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智慧交通”缓解交通拥堵
“以前早高峰从四公里立交桥上内环,没个半小时基本不可能,现在平均只要15分钟,节约了一半时间。”南岸区交巡警支队秩序大队大队长胡陶对四公里立交桥这个辖区堵点的改变深有感受。
南岸区四公里立交桥是渝中、南岸乃至九龙坡部分地区进出内环的最短路径节点,可由于早高峰时期车流量远超道路设计流量,因此每次早高峰都拥堵不堪。
这一情况从一个月前有所改变。10月22日,四公里立交桥的“潮汐车道”投入使用,过往群众和胡陶都惊喜地发现,四公里立交没那么堵了。
记者现场走访发现,公安交管部门根据内环往四公里立交桥方向早高峰平均车流量明显少于四公里立交桥往内环方向的特点,在早高峰时段增加1个智能“潮汐车道”,将以前的3车道临时调整为4车道,增加了道路通行能力。
类似的“智能交通”运用,在全市还有不少。
“我们今年3月实施的桥隧错峰通行政策,就通过大数据分析研判后最终决策。”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原来,针对主城桥隧车流量情况,公安交管部门通过“城市路面交通大脑”数据中心,综合分析车辆过桥过隧流量变化规律,最终制定推出现行的桥隧错峰通行政策,尽可能使错峰通行政策更人性化、便利化。
例如,该政策仅限于交通流量最大的15座过江桥梁和1座穿山隧道,时间上也仅限于工作日早、晚高峰时段,不影响组团内部通行和城市生产生活运输保障。
“这种智能交通调整,实现了范围最小、时段最短、影响最低的效果。”该负责人说。
据统计,桥隧错峰通行政策实施后,高峰时段车流量同比下降7%,平均车速达37.6公里/小时,较错峰前提升28.3%,连带着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车速达26.1公里/小时,较错峰前提升5.7%,缓堵成效明显。
“智能交管”服务方便群众办事
交通拥堵需要缓解,群众办事排队的“拥堵”也需要缓解。
“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我们建成了互联网交管服务中心,以大数据串联微信、支付宝、‘交管12123’等服务平台。”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车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车管所办业务,因为排队时间长、业务流程复杂,有时一办就是一天,甚至要跑几趟,群众多有抱怨。
为改变这种情况,我市公安交管部门加强了智能车管所建设,建成互联网交管服务中心,逐步将市民办理较多的审验驾驶证、申领临时号牌、交通违法处理等27类218项交管服务转移到了网上,实现了业务“一键办理”。
今年6月,我市试点推出了二手车异地交易登记。以前办理二手车转移登记,车主需要在转出地查验机动车,提取纸质档案后到转入地车辆管理所再次查验机动车,审核纸质档案后接收完成登记,车主不但得两地跑,还要携带、保管、转交车籍档案等,耗时又费力。
改革后,二手车过户时购车的群众,直接在当地车管所查验、登记即可完成上户,无需再跑回车辆的原登记地验车、办理转出。
据统计,截至11月23日,重庆车管部门已为群众办理了74785笔诸如转籍转入、转籍转出、转移转入、转移转出等以往非常复杂的交管业务。
目前,我市车驾管业务的线上办理量已占到全部业务量的65%,我市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广应用工作排名全国前列。
此外,针对交通事故等待交警处置和保险现场定责定损时间长、易引发堵车等问题,我市还推出“警保联动”工作机制。
该工作机制推出后,轻微的交通事故,不再需要由公安交管部门出具责任认定书和保险公司现场定损,当事人拍照取证上传后即可自行撤除现场,交管部门则根据照片线上定责,保险公司根据照片线上定损,相关数据经系统综合后,将自动进入理赔程序,保险人很快就能收到事故赔偿金,提高了交通事故处置速度。
据统计,去年以来,我市简易快处交通事故80余万件,节约了大量警力和保险公司人力,中心城区因事故造成的拥堵同比下降12.5%,事故处理时间也由原来的2-3天缩短到15分钟左右。
“智能APP”为民警高效公正执法提供帮助
享受到大数据、智能化便捷的还有全市一线执勤交巡警。今年7月5日,我市全面推行交巡“执法通”应用。
什么是交巡“执法通”?“说直白点,就是一个辅助民警执法的APP。”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虽说只是一个APP,但这背后展现的,是交通执法的规范。
作为路面执法者,交巡警们对传统执法方式的不方便不快捷感受很深。
“在路面上我们民警想核查一辆车或司机的信息,需要在多个系统中反复切换,交通处罚时也很复杂。”该负责人介绍说,以前民警在路面执勤时都随身携带着4本不同的纸质文书,有的文书仅一张就要填写23项信息等,民警每起执法通常需要耗时10分钟以上。
以往执法中,还出现了同样的违章不同的处罚结果等情况。
为此,今年4月,我市开始实施新修订的《重庆市公安机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将现行违法细化成746种违法情形,逐一固化处罚标准,统一全市执法尺度。
公安交管部门还首创编制了35万余字的《公安机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范执法指引》,全面规范民警路面执法言行举止等。
“以上两项规章制度,都被整合进了交巡“执法通”里面,涵盖规范执法、快速执法等六大功能。”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例如“执法通”可以做到通过人车关联信息,自动比对识别自动核查驾驶人及其车辆信息,民警在执法时遇到需要填写人车信息时,通过“执法通”一扫,就可以自动完成信息填写。
并且,“执法通”附带的监督功能会将民警执法过程全程记录下来,有效杜绝违规干预执法等问题。
据统计,自今年7月“执法通”全面推行以来,全市公安交管部门全部停用纸质文书,每起执法时间由10分钟下降至不到3分钟,每年将减少纸质档案750万卷,节约打印耗材支出1000万元以上,全市交通执法程序告知满意率达99.26%,交管工作综合满意率达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