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聚焦2023重庆两会 > 工作报告及解读

202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

发布时间:2023-01-20 06:56
发布时间:2023-01-20 06:56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13日在重庆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 胡衡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及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共重庆市委直接领导下,我们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重整行装再出发、团结一致向前行,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八项行动计划”,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顺利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这五年,我们坚定不移转变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7年的2.01万亿元增加到2.91万亿元、年均增长5.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64176元提高到90663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4.7%、7.3%。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2%,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19%、31.1%。六个支柱产业产值规模均迈上千亿级台阶,汽车、电子产业分别达到4500亿、7000亿级规模。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200亿元。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1.9倍,研发人员总量实现翻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2倍,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倍。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42989家、6348家、255家,上市公司增加31家、达到90家。实施重庆英才计划,举办重庆英才大会,累计引进各类优秀人才15.6万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600万人。重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

——这五年,我们坚定不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印发实施,配套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滚动实施三批次重大合作项目、完成投资3916亿元。合力打造全国交通4极之一,成渝中线、渝西、渝万、成达万高铁全线开工,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在建及建成省际高速公路通道20个。启动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获批共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川渝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态势良好。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推进长江、嘉陵江等生态廊道建设,深化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川渝跨界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加快建设,311项“川渝通办”事项落地见效。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整体成势,带动“一区两群”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96%,“一区”与“两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降至1.8∶1左右,区域协调发展的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

——这五年,我们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实现新突破。中央部署的重大改革试点任务扎实推进,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如期收官,投融资、民营经济、财税金融、能源价格、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成功探索企业司法重整、全渝通办、双总河长制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全市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五年净增市场主体107.2万户、总量突破340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5.9%。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运输网络覆盖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中欧班列(成渝)运营水平全国领先,国际航线增至109条,中新多式联运示范基地投入运营,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吞吐量均突破2亿吨,成功创建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新获批开放口岸2个,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累计签约政府和商业项目252.6亿美元、金融服务项目291.3亿美元,重庆自贸试验区151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落地,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等开放平台能级不断提升,智博会、西洽会、中新金融峰会等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外贸进出口增至8158.4亿元,服务贸易额累计达到3000亿元,新增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53个,新增驻渝总领馆3家,内陆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这五年,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41平方公里,实施地灾重大工程项目319个,完成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长江“十年禁渔”退捕任务和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清理整改任务,涉自然保护地问题整改完成率达到99%。成功创建6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5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获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广阳岛片区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巫山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三峡后续工作累计实施项目1746个,总投资289.9亿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2.5%,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为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覆盖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PM2.5平均浓度下降3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2.9%。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持续巩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魅力更加彰显。

——这五年,我们坚定不移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红岩精神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列入全国重点建设区域,红岩文化公园一期工程建成投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拓展,6个区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全覆盖。选树“时代楷模”毛相林等一批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闻发布实现制度化。120余件文艺作品、150余种出版物获国家级大奖,38项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创新推出“晒文化·晒风景”“晒旅游精品·晒文创产品”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持续加强7个示范基地建设,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3%。

——这五年,我们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高品质生活取得明显进展。坚持把民生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每年滚动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累计城镇新增就业362万人。城乡养老保险、基本医保参保率分别达到97%、99.7%,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保障标准稳步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全新构建。学前教育普惠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93.2%、95.7%,“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县实现全覆盖。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8.6%、58%,10所高职院校入选“双高计划”,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市高峰学科实现倍增。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实现突破,三甲医院增至44家,二甲医院实现区县全覆盖,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一大四小”运输机场格局全面形成,高铁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478公里,中心城区新增“7桥5隧”,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建成“四好农村路”7万公里,行政村客运通达率、邮政快递覆盖率和自然村宽带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大中小型水库77座,新增城乡供水能力8.3亿立方米。“三农”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粮食产量稳步提升,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190.6万农村贫困人口告别绝对贫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达到35666元。

——这五年,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氛围更加浓厚。全面彻底干净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坚决肃清邓恢林流毒影响。出台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4个区、3个项目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示范项目。五年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52部,制定政府规章39部,5930件人大代表建议、4977件政协提案全部办结。“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渝快办”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覆盖,行政许可实现全面清单化管理、99%的事项“最多跑一次”,企业开办时间由34天缩短至1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严格控制和压减政府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实现只减不增。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落实纠治“四风”和为基层松绑减负措施,政府系统办事效率、服务效果、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五年砥砺奋进,五年不懈奋斗,重庆发生了令人鼓舞的深刻变化,发展质量提高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城乡面貌变美了,群众获得感增强了,重庆站上了新的发展起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本届政府履职的收官之年。这一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我市遭遇了抗疫三年来最严峻的疫情、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极端的高温干旱天气、近年来最严重的电力资源紧张,困难和压力超出预期。一年来,全市上下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动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有力应对各种超预期因素冲击,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6%,城镇新增就业70.7万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经济发展保持了多重压力下的恢复态势,实现了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总体平衡。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稳投资、促消费、保市场主体,推动经济稳定恢复。组建稳住经济大盘工作专班,对接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动态梳理发布稳经济政策包。开展抓项目稳投资专项行动,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资金支持,加强高铁、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电力、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调度,滚动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在建、前期“三张清单”,全年基础设施、工业投资分别增长9%、10.4%。出台促进消费持续恢复30条等专项政策,开展发放消费券、举办消费节等促消费活动,限上单位网络零售额增长31.1%。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出台工业经济稳增长39条、服务业恢复发展56条、财政金融联动服务实体经济27条,推动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1500亿元,为实体企业节省融资成本83亿元。

(二)全力抓科技创新、促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更加强劲。提速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等科创载体,投用中科院重庆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金凤实验室、卓越工程师学院等科教平台,启动实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行动,实施汽车软件、生物医药等12个重大专项,一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开展制造业“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新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407个,新认定智能工厂22个、数字化车间160个,推动企业“上云”1.3万余家。专班推进汽车、电子等重点产业保链稳链和集群发展,制定实施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加快布局卫星互联网、硅基光电子等产业新赛道,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6.2%,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4倍,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0.5%。

(三)全力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更多可视化成果。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实施,双核联动联建工作机制实质运行,双城“1+5”合作协议加快落地,成渝21个对口单位、27个市区开展结对合作,获批共建全国首个跨省域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开展外债便利化、数字人民币等试点,成渝金融法院揭牌,双城种业投资基金建立。川渝第二批便捷生活行动事项全面落地,跨省公交线路增至20条,两地参保证明实现互认,养老服务、公共文化等资源实现共享。滚动实施167个“一区两群”区县协同项目,主城都市区产业能级持续提升,“两群”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生态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四)全力稳外贸、稳外资、优环境,内陆开放能级加速提升。制定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外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方案。入选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智慧长江物流工程一期建成投用,万州机场航空口岸正式开放,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国家级服务出口基地实现“零”的突破。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货值增长36%,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超过5000列,外贸进出口增长2%,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7.9%,预计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8亿美元。100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事项取得阶段性成效。改革政府股权投资基金,新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西部首只基础设施REITs成功上市,新增上市(过会)企业18家。

(五)全力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完成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评试点,两江新区入选国家气候投融资首批试点城市。制定实施川渝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协同行动方案,全市天然气产量达到145亿立方米,清洁能源电量消纳占比超过47%。全面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建设改造城镇排水管网1900公里。锰行业落后产能全部淘汰退出。实施营造林500万亩,新增城市绿地1500公顷,广阳岛生态修复主体完工。制定实施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行动计划,获批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创建绿色工厂78家、绿色园区5个。

(六)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精准落实“五个振兴”要求,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建高标准农田255万亩,整治农村危房4147户,新改建农村厕所5万户,完成30个小城镇环境提升示范项目,“三变”改革试点扩大到3797个村。实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动,完成“三区三线”划定,郑渝高铁全线开通,枢纽东环线正线建成通车,江跳线等61公里城市轨道投入运营,红岩村大桥等桥隧项目建成投用,城开高速城口段等16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垫丰武高速公路等开工建设,寸滩国际新城邮轮母港港口工程全面开工,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船闸工程建成投用,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疆电入渝配套煤电项目启动建设,藻渡、向阳水库开工,新(扩)建城市水厂5座。“两江四岸”十大公共空间基本建成,9个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投用,市规划展览馆迁建完成,龙兴专业足球场建成。完成450个老城区环境“小而美”惠民项目,新建25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73个口袋公园。启动33个片区路网更新,打通“断头路”50条,完善提升人行道1900公里,建成1.2万个小微停车场泊位。完成全国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试点,中心城区数字化管理盲区全面消除。

(七)全力惠民生、兜底线、防风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妥善处置多轮疫情,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感染”向“保健康、防重症”平稳转段。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全部完成。最低工资、城乡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孤困儿童保障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稳步调增。完成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任务,中小学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占比超过80%。跨省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实现全覆盖,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扩大到所有区县,2所中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川剧《江姐》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图书《下庄村的道路》、电视剧《绝密使命》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奉节县白帝城·瞿塘峡景区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武隆区荆竹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有序推进保交楼工作,交付房屋3.8万套。科学应对极端高温干旱天气,为74.8万群众应急送水,成功扑灭15起较大森林火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开展燃气、危化品、自建房、高层建筑消防等专项整治,全市未发生生产安全重特大事故。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可控。推进信访“治重化积”专项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实施全民反诈、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等专项行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迈出新步伐,民族宗教、国家安全、外事、侨务、港澳台、审计、统计、档案、保密、参事、史志、人防、气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妇女、儿童、青年、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我们遇到的挑战前所未有,付出的努力尤为艰辛,成绩来之不易,最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渝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向关心支持重庆发展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对照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年度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部分指标未达到预期。这其中,有疫情等超预期因素的影响,也暴露出我市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居民消费、文旅消费尚未完全恢复,民间投资预期不稳,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仍然比较困难,营商环境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较重,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效支撑;科技创新能力偏弱;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超大城市治理面临不少挑战;文化软实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依然存在不少短板,社会治理有待加强;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经济金融领域存在风险隐患;政府系统少数工作人员能力作风与现代化建设要求还不够适应。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全市工作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细化量化未来五年“六个显著提升”的目标任务,作出了“十九个着力”的重要部署,描绘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美好蓝图。我们要按照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决定,围绕“六个显著提升”,抓纲带目、综合集成,系统迭代、整体提升,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使命感,拥抱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建设新重庆。

(一)推动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4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传统支柱产业提升行动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提升培育行动,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绿色低碳等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培育更多具有竞争力的“重庆智造”“重庆创造”品牌,力争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8%,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超过5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会展、商贸、文旅等产业,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内陆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和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科技和产业投资,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系统布局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新一代超算、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经济增速,产业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深入实施“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全面增强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推动双城合作、双核联建走深走实,辐射带动川渝全域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实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双倍增”,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62%。培育壮大开放型经济,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促进各类开放平台提档升级、协同发力,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力争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量、货运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1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保持在西部前列,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迈上更高台阶。

(二)推动科教实力显著提升。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加速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总量分别超过1万家和8万家,部署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双一流”建设带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构建覆盖全市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打造国家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主力军壮大、产才融合发展、人才引进攻坚、人才培养强基、人才改革赋能、人才生态创优六大工程,整合推出重庆英才集聚专项,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承载区。

(三)推动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国际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对外交流合作体系,加快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提升城市绿色化水平,做靓“两江四岸”主轴,丰富拓展城市功能名片,支持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支持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打造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建设数字政府,培育数字社会,健全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创建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以全域数字化推动治理模式变革、方式重塑、能力提升。提升城市人文化水平,实施红岩精神传承弘扬工程、文明创建工程、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增强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文化强市。以城带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千万农民城乡融合共富促进、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四千行动”,全市耕地保有量稳定在2665万亩以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经营性收入高于10万元的占比达到80%。

(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优化调整,强化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管控,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区域大气污染协同防治,统筹推进“五水共治”,深化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分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38天左右,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全国领先。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面深化河长制、林长制,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国家储备林,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加强消落区保护修复、水域岸线管控、自然保护地管理和江心绿岛保护利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度融入全国碳市场,优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碳达峰碳中和实现阶段性目标。

(五)推动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优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法治重庆。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科技、网络、数据、生物、粮食、食品药品、能源资源、战略物资等重点领域安全,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完善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行政管理、组织指挥、应急救援、制度保障“四大体系”,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简政放权,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进市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上走在中西部前列。

(六)推动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就在山城·渝创渝新”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完善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每年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机制和动态监测救助帮扶机制,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提质增效。加强普惠性民生建设,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扩容和均衡布局,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市,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0岁;健全普惠性养老、育儿服务和政策体系,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2万套(间),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600万平方米、棚户区10万户。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优化扶贫项目资产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通过土地、资本等使用权、收益权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确保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同期经济增速,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2.3∶1,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各位代表!实现“六个显著提升”,是未来五年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主要目标任务,承载着重庆人民的美好期盼。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新”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上取得的新成效,“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作出的新贡献,“新”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版图中争创的新地位,“新”在人民群众对更加幸福美好生活有实实在在的新感受,“新”在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展现的新气象。我们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让蓝图兑现,让愿景成真!

三、对2023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新一届市政府依法履职的起步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提振信心,持续扩大内需,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确保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争取实现更好的结果,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10%、6%、3%,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高质量发展态势加快恢复呈现,经济活力创造力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粮食生产、节能减排降碳等指标完成国家任务。

上述预期目标,考虑了去年经济的低基数,兼顾了完成“十四五”发展目标的需要,与我市增长潜力相适应,体现了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要求,有利于释放积极信号、提振市场信心,有利于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重、挑战多、要求高,必须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的使命任务,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按照中央“六个统筹”要求,把握国家“五大政策取向”,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奋力抓好十一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奋力抓好扩内需稳增长,推动经济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带动全社会投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促进投资放量。深入开展抓项目促投资专项行动,编制实施市级政府投资项目三年滚动计划,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优化审批服务和要素保障,推动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完成交通投资1100亿元,加快交通强市建设,力争启动建设渝宜高铁、黔江至吉首高铁等项目,开工建设重庆站改造、重庆新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洛碛港一期、乌江白马至彭水航道整治等工程,投用巫溪至镇坪等169公里高速公路,基本建成江北国际机场第四跑道主体工程、万州机场航站楼扩建等项目;完成城建投资1350亿元,开工中心城区至永川、南川、大足、綦江(万盛)等4条市域铁路和7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等2条城市轨道,建成18号线等59公里城市轨道;完成水利投资390亿元,重点推进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藻渡水库、向阳水库、跳蹬水库等项目建设;完成能源投资400亿元,重点推进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重庆电厂环保搬迁、两江燃机二期、永川燃机热电联产、合川双槐电厂三期及万州、涪陵、江津天然气发电等项目,加快重点区块页岩气开发,实施一批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加大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争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以上。加大产业投资,推进化合物半导体等项目签约落地,推动奥松半导体传感器芯片等项目开工,加快长安汽车渝北新工厂等项目建设,促进万凯聚酯材料扩建等项目投产、京东方柔性面板等项目产能提升,接续实施各区县工业项目,力争制造业投资增长12%以上,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到36%以上。稳定房地产投资,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用好信贷、债券、股权等支持政策,完善财税、金融、产业等配套措施,合理安排供地规模、结构和时序,加快“久供未建”项目处置和新拿地项目开工,推动房地产投资逐步回稳。激活民间投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民间投资支持政策,发挥产业引导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撬动作用,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社会民生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建设。

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消费恢复回暖。改善消费环境,保持商贸流通渠道畅通,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统筹推进中央商务区、寸滩国际新城建设,提档升级解放碑—朝天门、观音桥等知名商圈,加快打造陆海国际中心、中環万象城等消费新地标,培育创建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区域消费中心、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城市、夜间经济示范区。增加消费供给,推动健康、文体、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消费扩容提质,培育避暑、冰雪、近郊游等文旅消费热点,繁荣发展“四首”经济、共享经济、新个体经济等新业态。稳住大众消费,适时推出消费促进政策,合理增加消费信贷,稳定吃穿住行等基本消费,鼓励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消费,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扩大县乡、线上、外来消费,进一步聚集商气人气。

强化招商引资。秉承精准、舍得、执着的招商理念,瞄准跨国公司、头部企业、产业链关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大力“走出去”“请进来”,开展以商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办好双城经济圈全球投资推介会等重大活动,提升“投资重庆”招商品牌显示度、影响力。坚持“亩均论英雄”,完善规划、能耗、环境、投资强度、亩产税收等标准,优化提升园区服务功能和管理效能,增强园区综合效益。推进产科金服务平台建设,强化项目服务,加快招商项目落地。

壮大市场主体。优化企业服务,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新的减负清单,建好用好“渝快融”“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一库四联盟”等助企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市场开拓、项目融资、物流运输、稳岗拓岗等方面实际困难。加强企业培育,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企业上市“育苗”行动和科技企业成长工程,健全大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和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培育政策体系。支持企业融通发展,发挥“链主”企业、领军企业作用,完善大中小企业供需对接平台,健全公益化、市场化、数字化融通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引导大中小、上下游、产供销企业有效衔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能力高效协同。

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健全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快高风险企业资产处置、债务重组和司法重整,防范化解债券违约、单体企业信用风险和社会领域金融风险,保持打击非法集资高压态势,防范产业、金融、财政风险交叉感染。统筹盘活资金资产资源,优化政府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积极化解存量;禁止变相违规举债,防范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坚决遏制增量;推动财政平稳运行,增强收入预期,着力挖潜增收,优化预算安排,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二)奋力抓好以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谋划实施制造业提质增效行动,深化制造强市、质量强市、网络强市、数字重庆建设,推进产业体系全面升级发展。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地位,“链群并重”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向上下游延伸,“整零协同”推动燃油汽车向高端化、智能化、新能源化转型,持续推动摩托车产业转型发展,提高传统机械装备成套化、精密化、智能化水平,加大冶金建材化工行业低碳化、清洁化、循环化改造力度,推动轻纺食品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煤电油气、原材料等资源保障能力,打造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链。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速建设长安、赛力斯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配套项目,一体规划建设运营“充储泊”设施,构建完整产业生态链;提速特色工艺集成电路项目建设,提升数模转换、汽车电子、传感器等领域产业竞争优势;做大做强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风电机组等高端装备;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轻合金、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合成材料产业基地;丰富体外诊断产品,推动疫苗、抗体药物等商业化,建设全国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加快海辰储能西南智能制造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新能源与新型储能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积极参与国家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加快人工智能、硅基光电子等前沿技术产业化,提速建设重庆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共建成渝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统筹抓好场所、场景、企业、人才、生态等关键环节,打造工业软件、汽车软件、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领域“名企名品名园名会”,创建中国软件名园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深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私募基金跨境投融资、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数字人民币等试点,推进特色金融机构落地,开展金融服务体系数字化提升工程,畅通融资渠道,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创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推进智慧长江等物流工程,健全枢纽集疏运体系,提高干线运输规模化水平和支线运输网络化覆盖面,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供应链物流、专业化物流,着力补齐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等短板。加快建设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统筹推进设计主体、人才、活动、载体和生态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打造优秀工业设计师“千人库”,办好工业设计大赛。加快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制定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做大做强国家质检基地、食品药品检测基地,引进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产业技术服务机构,培育千亿级检验检测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实施智能制造诊断评估“回头看”专项行动,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数字化水平。壮大数字产业规模,构建“五十百千万”数字产业发展体系,协同发展大数据、先进计算、数字内容、区块链等数字产业,建设数字软件产业园,优化升级礼嘉智慧园,提升“芯屏端核网”全产业链竞争力,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夯实数字底座,推动5G和千兆网协同发展,扩容提质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域名F根镜像节点、国家“星火·链网”区块链超级节点,深化拓展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应用,积极参与“东数西算”工程,提升中科曙光、华为等计算中心支撑能力,高标准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三)奋力抓好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起来,以数字化变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数字化变革。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构建多跨协同工作机制,完善高速泛在网络和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数字重庆云算力平台、数字重庆算法平台,迭代升级“城市大脑”,构建协同高效的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坚持行业部门线条主抓和重大场景块状突破相结合,打造一批精品应用场景,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新图景。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促进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和商业数据开发利用,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推动数字化改革向财税金融等领域延伸,加快形成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成果。

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开展民营企业“龙头引领”行动,大力培育创新型民营企业。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与企业性质挂钩的规定和做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加快数字化发展、绿色化转型。打造渝商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民营企业全周期全方位赋能机制,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民营企业问题交办等工作机制,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弘扬企业家精神,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60%。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企改革提效增能行动,推动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开展整合国资基金助推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新培育一批国有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制造业国企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企上市步伐,推动上市国企发展质量提升。加快存量资产盘活利用,深化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开展国企“合规体系建设强化年”专项工作。加强央地国企合作。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扎实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抓好世界银行新一轮营商环境评估和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推出更多利企便民改革举措。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建设水电气讯等“一站式”服务平台。恪守契约精神,带头守信践诺,建设“山城有信”平台。加快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建设,完善国际化购物、休闲、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持续提升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创新环境和要素保障环境。

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落实“非禁即入”要求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支持重庆破产法庭、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建设,加快建设重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先行先试,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壮大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深化电力、城镇供水等能源资源价格改革。

(四)奋力抓好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产业、金融、人才良性循环。实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行动,全面提升体系化创新力和整体效能。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打造未来产业科创园,推动校区、园区、厂区联通联动,支持高校师生和社会力量创新创业,支持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示范建设,创建国家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0家、科技型企业突破4.8万家。优化创新组织体系,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电子芯片、绿色低碳、先进制造等科技专项,集中优质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构建综合性、专业化、全链条、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创建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建设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打造高效能科创体系。建设科创核心承载区,提质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等创新高地,推进重庆国际生物城、荣昌畜牧科技城、潼南农科城等科创园区建设。培育核心科技力量,争取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落地,加快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金凤实验室二期、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等科创平台,组建明月湖实验室,支持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产教融合发展,打造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示范区。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一批战略性、引领性、交叉性学科,瞄准应用数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优势领域开展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市属科研院所改革,深化科技评价、科技激励、青年科研人员减负等改革。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推广知识价值、商业价值信用贷款,促进专精特新、科创培育等基金市场化运作,健全科技企业上市服务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施高水平人才集聚计划,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靶向引进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和海外优秀人才。厚植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大科普力度,以市场化社会化手段营造全民创新创业创造的浓厚氛围。

(五)奋力抓好双核引领、区域联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聚焦重点、聚焦共性、聚焦共赢,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带动作用,引领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推进重庆都市圈建设。增强中心城区极核功能,加快重点功能片区开发,谋划建设现代都市功能新场景,强化产业引领、科技创新、门户枢纽、综合服务等核心功能,打造城市高端功能集中承载地、展示地。提升主城新区综合承载能力,提速建设两江新区至长寿等快速通道,完善同城化体制机制,梯次推动主城新区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同城化发展。深化都市圈各地区合作,支持广安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加快川渝高竹新区、合广长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构建主城都市区带动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格局。

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制定实施新一轮各片区建设政策举措,提高全市发展的协同性整体性。突出特色发展,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支持渝东北承接沿江优势产业转移,深化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工作,加快万开云同城化进程,高水平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提升三峡制造、三峡农家、三峡文旅影响力;支持渝东南立足生态资源、民族特色,发展康养产业,打造大武陵、乌江画廊、武陵加工等品牌,建设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补齐短板,推动区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增强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

推进川渝全域联动发展。加强双城合作、双核联建,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成渝高速公路扩容等标志性工程,共建成渝跨境公路运输联盟、内陆无水港、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共同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软件信息、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争取中欧班列(成渝)、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等支持政策落地,完善政策协同和利益共享机制,提升双核发展能级。加强双圈互动、两翼协同,依托成渝高铁、渝遂铁路等交通廊道,联动内江、资阳等地一体化发展,促进重庆都市圈与成都都市圈高效衔接;推进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支持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等建设,提升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川南渝西融合发展水平,打造便捷生活行动升级版。

(六)奋力抓好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和制度型开放,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

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发挥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启动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密铁海联运班列,拓展国际联运班列覆盖范围,提升跨境公路班车运输效率。增强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国际航空网络接驳联系,加快龙头港进港铁路等项目建设,新增并加密国际航线,推进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中欧班列(成渝)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提升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功能,在通道沿线布局国际经贸合作示范区、国际商品交易展示中心、分拨中心和海外仓,深化铁路运单金融服务试点,放大“通道+经贸+产业”联动效应。

完善开放平台功能。深化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合作,推动重庆自贸试验区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加快建设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示范区。增强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及各类园区国际贸易功能,引育一批高质量开放市场主体,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加快两路果园港综保区及大件码头建设,推动永川综保区、涪陵综保区二期封关运行,加快申报铁路口岸综保区。推进重庆港水运口岸扩大开放,促进一批口岸指定监管场地运营。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建设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巩固计算机、手机等产品出口优势,扩大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智慧医疗等产品出口,提升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进口规模,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深入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培育壮大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专业服务、保税维修等新兴服务贸易。发展数字贸易,依托中国(重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办好2023年中国(重庆)跨境电商交易会,持续扩大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数字贸易规模。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为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士来渝提供便利,推动经贸人员常态化走出去招商引资,加快引进一批补链强链重大外资项目和技术含量高的中小外资项目。高标准办好智博会、西洽会、中新金融峰会、川渝地区—湄公河国家地方合作论坛、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务实开展国际友城合作,发展民间外交,推动实际使用外资量质齐升。

(七)奋力抓好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把更多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转到乡村振兴上来,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严守“三条底线”。完善防止返贫精准监测帮扶机制,推进脱贫村产业提质增效和脱贫群众稳岗就业,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市级重点帮扶乡镇发展,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稳粮扩油”工程,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统筹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00万亩,守牢耕地保护红线。

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做强特色产业,推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技术推广,重点打造火锅食材、重庆小面、柑橘、榨菜、荣昌猪、丰都肉牛、预制菜等产业集群,构建重点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打造一批数字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工厂,新建20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强化品牌建设,深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工程,推广“巴味渝珍”“三峡柑橘”等区域公用品牌,办好首届全国乡村振兴国际博览会。促进“接二连三”,壮大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完善“基地+电商+农民”等农产品产销新机制。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农房质量安全、数字乡村等工程,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启动农村水网建设试点,健全抗旱水源工程体系,加快补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短板。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便利度,加快建设乡镇为农服务区域中心,开展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示范。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舒适度,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改厕、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推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融合发展。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引育一批示范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化“三变”改革、“三社”融合发展,搭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平台,多渠道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经营性收入低于5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占比下降10个百分点。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建立健全以农村信用、政策性农业保险、政府性融资担保为重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八)奋力抓好城市更新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深化城市规划设计。出台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成区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善中心城区重点功能片区专项规划,提升长嘉汇片区城市设计和整体规划。加强城市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规划控制,优化提升城市色彩、建筑形态、立面风貌,做好街头小景和小尺度空间设计。强化存量更新盘活,优化完善详细规划,分类有序提升实用性镇级规划和村庄规划。健全规划实施传导机制,确保规划刚性执行。

优化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城市经济品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全球资本等高端要素和金融、商贸、软件信息等高端服务资源聚集,协同推进产业园区、生活社区、商贸街区、人文景区建设,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深化“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和中心城区“四山”保护提升,增加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做靓山城步道、山城公园品牌,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实施112个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推进中心城区交通缓堵促畅三年行动,分片区实施路网更新改造,打通一批“断头路”,加密接驳公交、小巷公交,增设停车场、充电桩、公厕等配套设施,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提升城市人文品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保护,推进鲁祖庙等传统风貌区保护修缮工程,让城市更具历史底蕴、独特风貌、烟火气息。

推动城市治理改革创新。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开展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推进市容市貌常态化管理,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社区治理能力,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目录,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持续开展城市体检,加快城市燃气管网更新改造,强化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和供水质量管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启动城市路桥隧安全整治三年行动,建设城市人口疏散和应急避难场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促进城市智慧运行,建设市和区县一体化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新增数字化城管覆盖面积60平方公里,推进智慧社区和数字家庭建设,丰富交通出行、设施管养、安全监测、社区服务等智慧应用场景。

(九)奋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重庆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50万亩、国家储备林100万亩,治理坡坎崖100万平方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稳步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深化拓展地票功能内涵,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实施交通、扬尘、工业、生活污染控制行动,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三峡库区清漂保洁,深化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新污染物治理。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基本完成秀山锰渣场整治,守住环境安全底线。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建立健全能源和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体系,促进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优化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机制。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鼓励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土石方分类资源化利用,开展再生水利用试点,倡导绿色消费,强化绿色创建,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十)奋力抓好文化强市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编制实施文化强市规划,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市民精神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程。加强意识形态基础工程建设,创建重庆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启动红岩文化公园二期工程,加快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审查。健全高校、国企等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一批全民国防教育基地。

开展文明新风满巴渝行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规范化、制度化。评选“富民兴渝贡献奖”,表彰“感动重庆”“重庆好人”,建设“时代新人库”“时代新人馆”。实施村(社区)书架工程,构建“书香重庆”全民阅读服务体系。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提升重庆文化软实力。加大文艺出版精品创作力度,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重庆中心,发展新型媒体、智慧广电、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等新业态,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0%。实施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支持武隆旅游国际化试点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全面启动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打造国际传播创新基地、对外话语创新基地、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和高水平外宣智库,办好“感知重庆”“重庆文化周”“陆海之约”等文化交流平台,强化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和国际传播,讲好重庆故事、传播重庆声音。

(十一)奋力抓好社会民生事业,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实施惠民暖心优服行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让健康服务更加公平可及。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支持“两群”地区创建三级医院。深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扩大药品、耗材集采范围。开展健康县区建设,深化医务人员“县聘乡用”改革。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创建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市级重大疾病防治中心,推进等级疾控中心和等级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稳妥有序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加强医疗救治资源准备,完善分级诊疗方案,加快老年人疫苗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抓好重点人群和农村地区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加快建设市奥体中心综合馆、武隆仙女山国家体育综合基地,办好中俄青少年运动会和全国田径大奖赛,升级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让就业社保更加健全有力。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持续做好援企稳岗扩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拓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支持创业和灵活就业。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提质扩面,调增社会救助标准,强化急难临时救助。推动普惠养老服务城企联动,制定基本养老服务目录清单,提升农村薄弱养老机构能力,深化家庭养老床位试点。深入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精细化法治化。强化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保障。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1万套(间),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困难。

让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民办幼儿园普惠优质发展。积极拓展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创建。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逐步消除大班额。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加快西部职教基地建设,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双万计划”落地增效,完成重庆中医药学院设置。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

让社会更加安定有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实施防灾减灾基础工程,加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深化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打涉枪涉爆、电信网络诈骗、诈骗老年人等违法犯罪,加强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监管,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滚动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包括: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069个;新增婴幼儿托位1.6万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在53%以上;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创建100家“渝馨家园(残疾人之家)”,实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万户;对15个轨道站点进行步行便捷性提升改造;建成“劳动者港湾”示范点150个;实施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工程4000公里;新增小微停车场泊位2万个;实施100个街头绿地提质项目,建设100公里山城绿道;建设10个城市体育公园、100个口袋公园;为18万名适龄在校女学生免费接种HPV疫苗;推进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安装873台化粪池安全监测系统,完成2万个窨井盖专项整治。我们将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人民政府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重于泰山。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守好百姓之心,加快建设为民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数字政府、廉洁政府,以赶考的清醒当好“三个务必”的答卷人。

(一)突出政治建设,切实把“两个确立”的政治成果转化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市委工作要求。持续深入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全面彻底肃清邓恢林流毒影响,不断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

(二)深化法治建设,让科学决策、依法行政成为鲜明标识。深入贯彻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及我市实施方案,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务公开,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认真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民意调查和决策后评估。加快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创制性立法。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监督,主动接受监察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统计监督,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群众谋福祉。

(三)狠抓效能建设,让革新立新、担当实干蔚然成风。保持奋进者姿态、创造性张力,高质高效抓工作、促落实。注重解放思想、打开思路,冲破因循守旧的条条、破除惯性思维的框框、摆脱墨守成规的束缚,对理念、方法、机制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注重学习提能、实践赋能,加强思想淬炼、理论训练、政治历练、实践锻炼,提高面向现代化、适应现代化、引领现代化的能力,培养在复杂环境、多重约束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整体智治、高效协同,优化完善“渝快办”“渝快政”,推进跨部门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业务协同,打造政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监督一屏掌控等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注重实干争先、闭环落实,坚持问题导向、清单管理,建立争先创优赛马比拼机制、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机制、班子运行评估和群众口碑评价机制、最佳实践分析和典型问题案例复盘机制,健全“谋划—决策—执行—反馈”的工作闭环,完善“项目化实施+专班化推进”运作方式,以钉钉子精神干出一批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四)强化廉政建设,让清廉文化、新风正气持续充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红岩精神,永葆自我革命精神,筑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堤坝,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对“四风”问题露头就打,对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精打细算过紧日子,持续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非急需支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大力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推动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市域新实践。

(五)矢志团结奋斗,让凝心聚力、同心筑梦成为时代强音。以民主集中凝聚智慧,以政府协商增进共识,珍视科学家、专家、企业家资源,激发全社会团结奋斗的精气神,让干部敢为、区县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人民群众是团结奋斗的力量源泉。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始终同人民群众一道拼、一块干、一起奋斗,共同创造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更加美好的明天。

各位代表!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重庆市委领导下,踔厉奋发、接续奋斗,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确保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

让我们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目标,出发!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