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北碚区缙云山(摄于2025年3月25日)。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垫江县牡丹湖湿地公园,蓝天白云倒映在湖面上美如画,清漂工人在清漂守护碧水。(摄于2024年5月21日)。通讯员 龚长浩 摄/视觉重庆
重庆高新区石板镇重庆明品福冻品市场屋顶,工作人员正在巡检光伏板(摄于2024年12月31日)。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有序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清明节前夕,30多名孩子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走进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加共青团北碚区委开展的“野里野气”缙云山生态环保公益研学活动。开展净水实验、拼贴树枝画、描绘生态北碚……孩子们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缙云山丰富的生态系统和动植物资源。
缙云山是重庆中心城区的生态“宝贝”:森林覆盖率达到98.6%,空气负氧离子平均浓度每立方厘米超过1200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肺叶”和“氧吧”;拥有2224种植物和1378种动物,保存着全球同纬度地区最为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植物基因库……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缙云山一度出现私搭乱建、农家乐无序发展“蚕食”林地等问题,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在对缙云山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后,北碚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以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统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生态立区、文化兴区、产业强区“三大战略”,完善缙云山片区规划体系,建设环缙云山生态开发EOD全国试点项目,强化文旅康体项目招商,壮大生态旅游、高端康养、特色研学等绿色产业,逐渐走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
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山城”变“绿城”。近年来,重庆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江河焕新惠民生
仲春时节,梁平区竹山镇安丰社区的“尾水湿地公园”草木繁茂、虫鸣鸟叫、曲径通幽,成了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去年7月26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小微湿地+”建设工作方案》,以梁平区为样板,全域推广小微湿地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助推美丽重庆及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市域范例。梁平“小微湿地+”同时入选重庆市林长制试点示范名单。
竹山场镇部分居民的生活污水一度无序排放,时间一长,就在场镇一侧形成了占地七八亩的臭水塘。
改变,源于梁平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出“全域治水·湿地润城”工作思路,重抓湿地保护修复,合理利用小微湿地资源,着力构建“小微湿地+”推广体系。
臭水塘变身为湿地公园,除了面貌焕然一新,内在也大有文章:竹山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之后的水,先排放至小微湿地,通过小微湿地进行深度净化后再流入龙溪河,充分发挥了湿地净化水质、优化人居环境的作用。
目前,龙溪河梁平段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河里小鱼小虾成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野趣。
在巴渝大地上,无数条像龙溪河这样的河流正日益水清岸绿,为人民群众带来河安湖晏、人水和谐的满满幸福感。
2023年5月,重庆发布第5号市级总河长令,在全市实施幸福河湖建设“百千行动”,并从“河湖安澜、生态健康、亲水宜居、智慧赋能、文韵深厚、绿色富民、群众满意”7个方面推动建设,计划到2027年建成100条、2035年建成1000条以上具有区域特点、流域特色、重庆辨识度的幸福河湖。
今年1月7日,重庆发布了首批通过验收的16条市级幸福河湖名单。依托幸福河湖建设,重庆正构建“一村一溪一风景、一镇一河一风情、一城一江一风光”的江河新画卷。
此外,自长江十年禁渔以来,重庆统筹推进禁捕退捕和水生生物保护工作,长江干流监测的鱼类较禁捕前增加47种,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鱼类出现频率增加。
2024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为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2年达到100%。
产业转向绿色低碳
生态经济双提升
去年年底,凭借动力领域智慧新蓝鲸3.0的极智进化、电池领域金钟罩向固态电池迈进、产业链领域电池回收布局等一系列在节能低碳与绿色转型方面的突出成绩,长安汽车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工业碳达峰论坛”上,荣获“2024年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荣誉称号,并被行业第三方机构“汽车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评定为“五星企业”。
在长安汽车数智工厂,5G、AI、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应用广泛,实现制造效率提升20%,成本降低20%,能耗降低19%,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截至目前,长安汽车已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个,省级绿色工厂3个。
去年,位于两江新区水土新城的重庆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被市生态环境局认定为重点行业企业大气污染防治绩效A级企业。
重庆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对有组织排放的废气、温室气体治理设施进行了技术改造、优化升级,“改造完成后,全厂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浓度由40毫克每立方米降至10毫克每立方米,治理效率可提升至96%,挥发性有机物年排放量可降低约30吨。”
今天的重庆,正加快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巫山山高坡陡,全县岩溶地貌面积409.82万亩。岩溶山区土层薄,暴雨冲刷破坏力强,成为库区生态的脆弱区。巫山充分利用脆李根系庞大,土壤抓力强,能够绿化山体、锁住水土、平衡生态的特点,通过创新“石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实施三峡后续(绿化长江)、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工程,科学规划发展脆李30万亩,年产值超过18亿元,带动村集体经济160余个,实现“生态为产业增值,产业为生态添绿”的有机结合共赢。
坐拥“中国榨菜之乡”“国际榨菜美食之乡”等美称的涪陵,从“一粒种子”到“一碟小菜”再到“一个产业”,不断做强做大榨菜产业,带动了16余万青菜头种植户、1700余个原料加工户、60万农民增收致富。
在南川,位于世界遗产地、5A级景区金佛山东麓的山王坪片区,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和区位条件建成的国家喀斯特生态公园,被评为“中国首批森林氧吧”。目前,山王坪片区正在建设距离重庆中心城区最近、规模最大、潜力最佳的高山康养度假产业带,未来将构建文旅、社区、运动、森林、医疗、美食、亲子、智慧等康养业态空间,打造康复疗养、森林康养、户外运动“三大基地”。
……
这些实践,不仅探索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生的新路径,更为重庆构建起了全领域、多层次的绿色发展体系。
制度创新增添动能
生态保护长效化
3月26日,重庆茶山竹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依托人工栽植的楠木资源,获得农发行永川支行楠木“树票”质押贷款1500万元。这是全国首笔楠木资产票据质押贷款。
所谓楠木“树票”,是指各类森林经营主体将其拥有的楠木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及相关生态、经济价值进行折资量化创设生成的电子化资产凭证。“树票”可以在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流转、交易、质押,其持有人还可向金融机构申请质押贷款,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中登记。
由此,不仅大量“沉睡”资源被盘活,大幅提高了资产利用效率,还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林业生态建设,实现森林资源的良性增长和可持续利用。
重庆还纵深推进跨省市、跨区县、跨乡镇“三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
去年,在川渝首轮补偿顺利完成、合作共赢的基础上,重庆市积极开展机制拓面增效,与湖北省、贵州省签订《长江流域渝鄂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乌江流域渝黔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将总磷作为核心指标实施乌江双向补偿,有力推动乌江流域高水平保护与贵州磷化工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会同四川省将嘉陵江及其重要支流前河扩容至第二轮川渝补偿协议,紧密衔接“十五五”国家水生态考核,在全国范围内开拓性地将生态流量、自然岸线率、鱼类多样性等“水生态”指标纳入补偿机制,实现补偿从看水质“单科成绩”向看水生态“综合得分”转变。
“生态补偿机制激发治水内生动力,带动保护治理资金多方投入。”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机制强化了“谁保护谁受益、谁破坏谁补偿”的责任意识,激发各地政府“赛马比拼、齐抓共管”的内生动力,相关方累计拨付补偿资金逾7亿元,有效拓展了流域保护治理资金的来源渠道,用财政“小资金”撬动了长江保护“大作为”。
不仅如此,我市还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持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
环评审批是企业项目落地建设的重要要件之一。
不久前,重庆入选全国首批产业园区优化环评分类管理改革试点省市。
此举意味着什么?据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处负责人郑强介绍,今后,在试点园区内,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5大行业、10类关键领域的建设项目将取消环评审批,实现环评“零耗时”,释放产业活力。试点推行后,单个项目落地周期将节省至少3个月时间,企业资金成本等综合支出将至少减少20万元。
此外,经生态环境部批准,重庆两江新区龙盛新城产业园、水土新城大地生物医药园、重庆国际生物城三大制造业代表性核心园区将开展优化产业园区环评分类管理试点工作,进一步促进建设项目环评工作提速增效。
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绿色发展举措在重庆扎实推进,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保驾护航。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