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精密的“尺子”测得有多准?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刘小康带领的科研团队给出的答案是:0.06 角秒(即360 度圆周内任意 1 度的 6 万分之一)!
▲刘小康(左三)带着学生做科研。
“科学界常讲,只有测量出来,才能制造出来。”刘小康解释道,高端装备制造,有赖于高水平的精密测量技术和测量工具。 上文中那把“尺子”被称作纳米时栅,是目前全球最精密的测量工具。
十年磨一剑。为了“磨”出这把“尺子”,刘小康付出了约二十年。而在此之前,精密测量技术及器件一直被少数国家垄断。
2002年,因为导师的一句“国家需要这个技术”,刘小康在硕士毕业之际放弃了高薪工作,一头扎进纳米时栅技术的研究。“人才,首先是国家的人才,要响应国家的需要。”他说到,所以,他不能仅仅追求自己的“小康”。
二十年如一日地钻研,刘小康带领团队终于掌握了精密位移测量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解决了高端制造装备的高精度位置检测难题,实现了我国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自主可控,该技术成果入选了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和“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他也因此成为2021年重庆市属高校唯一一位自主培养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目前,其参与主导的相关项目也正式列入 2023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项目清单,以加快投入产业化。
▲刘小康(右)带着学生做科研。
今年初,刘小康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这个新的身份,对他来说既光荣、又陌生。最近,他下了不少功夫提升自己作为政协委员履职的本领。“不管是做科研,还是参政议政,都是为国家做贡献,很有意义!”刘小康说,他希望借助委员身份,在教育、科研、人才等方面,把自己认为对国家有价值的声音传带到全国两会。
为了即将到来的全国两会,刘小康正在认真准备一份关于推动科研资源配置更均衡的提案。他认为,当前西部地区拥有不少优秀的青年人才,但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机构,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申报中往往不占优势,导致青年人才难以获得科研资源支持,失去进一步锻炼成长的机会。
“没有人才,就没有大的项目,就难以进入国家级平台,因此也就没有大的成果。这几乎是一个封闭式的内循环。”刘小康说,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树立“国家级人才首先是国家的人才” 这一理念,东西南北中,都应当有国家级人才。
“这应当从顶层制度设计着手。”刘小康为此提出两点建议:一是针对面向青年人才和西部的国家级科研项目,要继续加大科研资源的支持力度;二是在顶层制度层面,探索激励东西部高校、科研单位联合申报高层次人才项目,并通过结对申报项目、实施项目,促进人才深度交流,从而进一步均衡人才资源,并培养带出更多优秀人才。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