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长江中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324.3万亩,是“中国黄连之乡”,种植规模和产量约占全国的60%、全球的50%。
近年来,石柱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以规范黄连种植为契机,探索建立“林连互利共生”新模式,统筹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森林生态资源高水平保护,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图源:石柱县生态环境局
如何做?有哪些措施?
摸清绿色资源本底。确定种植空间区域。联合市林业规划设计院,以“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为基础,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划出适宜种植黄连的林地9.94万公顷,切实摸清“哪里适宜种”底数;绘制黄连可种区域矢量化地图,解决在林地上“哪里可以种”问题。确定分类利用方式。明确现有林林下栽培和人造林林下栽培两种林下种植栽培方式,并针对“禁止、限制、可利用”三类林地空间逐一细化林地利用方式,解决“林地怎么用”问题。确定适度种植规模。统筹市场行情、连农需求和区域生态承载能力,打通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将在地黄连规模确定在10万亩左右,确保种连区域生态功能不退化、林地资源不超载,解决“可以种多少”的问题。目前,石柱县黄连种植主要集中在18个乡镇,在地黄连面积5.8万亩。
重塑监管流程。建立“一申报”机制。即“选址申报审核”机制:基层干部指导连农或帮助连农通过“石柱智慧林长”APP或微信小程序,现场采集拟种连地块坐标、植被现状、四至界限等信息进行申报,杜绝无序、随意使用林地现象。建立“两审批”机制。即“林地利用审批+林木采伐审批”机制:选址审核通过后,连农提出林地利用和林木采伐申请,由乡镇林业部门现场确定森林经营措施,明确采伐、整地、种植、复绿的标准和方式,并为连农办理林木采伐手续。建立“两监管”机制。即“林地利用全程监管+后期植被恢复监管”机制:充分运用卫星遥感影像监测、无人机巡护等方法,搭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通过“乡镇属地监管+连农自我监管”“线上监管+线下巡查”等方式,对采伐、整地、种植、复绿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管,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
图源:马培钧 摄
创新经营方式。建立“黄连种植+森林经营”整体设计、统筹实施机制,根据林地利用类型、森林起源、植被现状等,通过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复、人工造林等措施经营森林,利用森林经营管理形成的林下空间种植黄连,助推森林质量和种连空间“双提升”,实现“既种好了连、又管好了林”双赢局面。联合市中药研究院、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编制全国首个《石柱县黄连规范化生产技术手册》《有机石柱黄连生产技术规程》,推广应用“4个10”标准化生产技术,明确绿色生产措施14项,生产技术规程获得国家首批GAP认证。针对黄连3~5年生特性,进行“长、中、短”期配置,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种植养殖等复合经营模式。
重构管理体系。坚持党建引领,建立规范黄连种植“3+3+2”网格化责任体系(县、乡、村三级林长+执法人员、技术服务人员、网格护林员“三员”+山林警长、检察长“两长”)、“1+18”工作制度(1个县级专班+18个乡镇级专班)、“3+5+3”督导机制(交办单、提醒单、督办单“三张工作单”+提醒、通报、约谈、督办、移送“五项工作举措”+蹲点督导、赛马比拼、年终考核“三项考评机制”),抽调80余名党员干部组建20余支突击队,深入一线蹲点指导。同时,迭代升级“石柱智慧林长”系统,设立派驻检察联络室与生态检察官办公室,优化完善部门协同、“两法”“两诉”“行刑”衔接等机制20余项,联合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巡查和违法行为执法打击行动,实现责任区划一张图、资源管护一张网、智慧管理一平台。
图源:石柱县林业局
具体取得了哪些成效?
森林生态资源得到高水平保护。石柱县每年吸引社会资本240余万元参与森林质量提升行动,每年新增营造林400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3.5%。森林生态资源进一步提升,林下经济发展生产空间进一步拓展。
林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构建以森林经营为导向的“林连互利共生”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石柱县新种黄连4000余亩实现“林连互利共生”新模式全覆盖,种植黄连农户用林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粗放式经营和粗放式管理发展模式得到彻底扭转,黄连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该模式被应用于天麻、黄精等林下种植业,推动以黄连为主的林下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2024年,石柱县林下经济实现产值超40亿元。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