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材料一
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情况
当前,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我们紧扣进一步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坚决落实“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的实践要求。我们聚力推进美丽重庆建设,奋力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聚焦一体推进“九治”攻坚落地见效。全面加强治水治气治土。全力守护一江碧水,推动“双总河长制”落地,有序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推进流域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整治,深入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1—8月,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6%、高于考核目标1.3个百分点。全力守护美丽蓝天,持续开展督导帮扶、驻点帮扶、执法检查,狠抓重点区域“治气”攻坚战。截至9月26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43天、同比增加2天,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4%。全力建设净土家园,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1—8月,修复污染土壤58.7万立方米,提供修复后的净地面积1198亩。协同推进治废治塑。制定“无废指数”指标体系,建成“无废城市”细胞2500余个。今年以来,新增危险废物利用能力29.5万吨/年、填埋设施6万吨/年,医疗废物处置能力累计达7.77万吨/年。开展行业塑料污染治理。今年上半年,全市寄递企业一次性塑料制品回收量23.3吨,使用循环包装箱数量300万个。回收废弃农膜、肥料包装物分别超过9000吨和2000吨。系统实施治山治岸。1—8月,新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27.38万亩,年度目标完成率78.2%。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整体进度达84%。推进“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嘉陵江北岸18公里岸线全线贯通,沙滨路滴水岩至磁器口段一、二期建成开放。完成尾矿库整治26座。统筹推进治城治乡。开展油烟异味综合整治。截至9月26日,抽查餐饮企业3819家、抽测餐饮企业293家、抽测加油站和油库油气回收装置487座。实施农村黑臭水体两年清零行动,截至9月15日,完成治理农村黑臭水体929个,消除黑臭面积约220万平方米,超进度完成2024年重点民生实事任务。
聚焦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在全国率先发布动态更新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分类划定818个环境管控单元。实施环评服务“惠企便民”行动,上线“建设项目选线选址环境准入自助查询系统”APP3.0版本,推动实现环评手续掌上办、环评报件一键导、项目园区自匹配,提升公众参与“随时随地”监督便利化。截至9月25日,全市碳排放权交易累计成交5130万吨、交易额达12.1亿元。“碳惠通”累计上线低碳场景20个,用户注册量达250万人。绿色贷款余额超7600亿元,气候投融资平台入驻企业14947家,项目542个、累计意向融资3983亿元,推动促成融资项目51个、177亿元。同步推动万州、黔江、涪陵等11个区县开展市级气候投融资试点。
聚焦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落地见效。如何将“投诉清单”变“幸福账单”,通过督察问题整改切实提升老百姓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截至目前,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的3421件群众举报投诉办结或阶段性办结2764件,其余举报投诉办理取得阶段成效。其中,责令整改868家、立案处罚618家、立案侦查1件、刑事拘留3人、约谈39人、问责27人。
聚焦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落地见效。9月1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与生态环境部签署共同推进重庆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建设生态环保重大项目、科技赋能生态环境治理、构建“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等方面形成部市工作合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不断强化,已累计签订落实合作协议130项。“数字生态环保”体系加快建设,“巴渝治水”应用实战化运行,“巴渝治气”应用基本实现实战运行,“巴渝治废”应用具备上线运行条件,10个涉水涉气涉废多跨事件已在全市贯通运行。环境执法效能持续提升,提质实施“利剑执法”七大专项行动,接续开展两轮次有奖举报活动,全市共作出环境行政处罚855件,其中查处重大案件49件,办理有奖举报案件603起、发放奖金约15万元,龙坡区入选全国智慧执法试点、西部唯一。深化“一河一策一图”实战应用,在全国环境应急大比武中荣获集体第四名、“讲方案”第二名,并在全国试点示范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
接下来,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锚定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总体目标,紧盯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10周年关键节点,紧紧围绕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管理体制、打造全市域整体大美支撑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凝心静气思改革、谋改革、抓改革,迭代升级工作体系,为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闻发布材料二
江北区:打好碧水保卫战 建设大美江北岸、最美迎宾湾
江北是重庆的“两江交汇地、都市核心区”,也是重庆的“经济发动机、产业主阵地”,还是重庆的“活力时尚之都、幸福宜居之城”。江北位于嘉陵江、长江交汇处北岸,自西向东三面环江,江岸线长达104公里,布局有梁沱、鱼嘴两大自来水厂,负责保障200万人的饮用水,保护好两江水环境是我区最重大的生态环保任务。为此,我区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美丽重庆建设,立足区位优势、发挥比较优势,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治水为切入口,谋划实施治岸、治城“大文章”,努力建设“大美江北岸、最美迎宾湾”,加快打造美丽重庆建设样板区。
一、聚焦水污染防治攻坚,筑牢优良水环境的底子
我区坚持以入河排污口整治为抓手,水里、岸上同治,坚决守护好一江碧水。
一是治好水里。累计拆除餐饮船舶98艘、渔船210艘,关停取缔码头10座,清理废弃渡口11个,腾退回收优质岸线7.5公里,在全市率先完成餐饮船取缔清零,率先实现主城区嘉陵江货运码头全面关停,率先关停沿江货运码头砂石业务功能,率先实现港口码头船舶污染物固定接收设施全覆盖,率先完成渔民退捕转产工作。
二是建好地下。累计新建雨污排水管网147.43公里,完成200余处雨污错接点整治,更新改造排水管网约50公里,整治管网病害约4000处,彻底消除了郭家沱区域、杨家河沟流域管网空白。全面实施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整治工作,已整改销号150个排口,销号率达到97.4%,溉澜溪、盘溪河入河排污口整治经验做法获全市推广。
三是管好设施。实施梁沱、鱼嘴水厂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唐家沱污水处理厂四期扩建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全区8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剿灭14处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
二、聚焦城市整体大美建设,扮靓美丽都市的面子
用好两江交汇区位优势,深挖潜力,打造美丽幸福之城。
一是以两江四岸起笔。在全市实现嘉陵江高家花园大桥至长江塔子山段18公里江岸线全线贯通,“三园两湾”建成开放,江北城段消落区综合治理项目被水利部评为三峡后续工程示范点,江滩公园已成为市民及游客打卡的网红景点。目前,北滨路东延伸段消落带综合治理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嘉陵江顺水寺岸线治理提升工程前期工作也在全力推动,“大美江北岸、最美迎宾湾”的“实景图”正在徐徐展开。
二是以城市更新细雕。按照治脏、治乱、治违和功能提升、品质提升及产业导入的“三治两升一导入”工作思路,聚焦城市存量空间提质增效,大力实施“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行动,努力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安全舒适、管理有序、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空间,累计改造老旧小区86个、292万㎡,完成棚户区改造55万㎡,高质量完成鲤鱼池42号等3个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
三、聚焦高质量发展,走实绿色低碳的路子
江北坚持把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锚定“22411”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持续推进“工业倍增”计划,全市每生产三台新能源汽车就有一台是“江北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累计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1家、市级科创平台108家、孵化载体22家,建成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个、市级创新示范工厂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3.8%。绿色建筑竣工面积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0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超过60%,数量居全市前列。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65%,清洁能源巡游出租车占比达100%。加快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核心区,全区绿色贷款余额达1700亿元,同比增长11%。
下一步,江北将锚定美丽重庆建设样板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到江北大地,进一步坚持高水平保护、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以治水治气为重点,打好“九治”攻坚战,实现“一江碧水向东流”。
新闻发布材料三
北碚区:践行“两山论” 走好“绿色路” 奋力打造山水田园无废之城
北碚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耕绿色发展道路,缙云山综合整治工作获得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和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委的高度肯定、获得第一届重庆市改革创新奖,北碚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是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2023年5月获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督察激励。
一、以“整治缙云山”固本,厚植美丽北碚生态底蕴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批示精神,实施缙云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稳固缙云山作为中心城区重要生态屏障的作用。山上做减法。保护区内269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部清零,如今的缙云山黛湖旧貌换新颜。山下做加法。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价值做乘法。统筹缙云山东南西北四个片区,培育红色研学、绿色科普、高端康养等产业,让美景留住游人,让企业“点绿成金”。
二、以“消除黑臭水”提质,唤醒美丽北碚田园乡愁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系统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全域排查,摸清底数。对全区15个涉农镇街、1716处河塘沟渠开展全面排查,梳理六大类共性污染源77 处,14.6万平米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治理,动态清零。北碚区是重庆市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区,我们重点围绕解决老百姓房前屋后的“小环境”问题,实现了200户500人居民聚居点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实现了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全市率先,直接受益群众6万余人。其中,静观镇油坊河已由臭水塘变成美丽湖,成为老百姓亲水休闲、遛娃散步的小公园。智测智管,长制久清。建立三方运维、镇街巡查、部门监督的长效机制,依托“智慧河流”系统,融入190个村(社区)192名志愿者信息,联动参与河流巡查巡护,将预警预报、量化评估、考核问效延伸至村社“最后一公里”,防范返黑返臭、实现长制久清。
三、以“打造无废城”增色,绘就美丽北碚无废蓝图
统筹区、镇(街)、村(社区)三级资源,构建“无废城市”全域共建、全民共享体系。突出政府主导。整合24个单位的工作职能,形成54个指标的工作总方案,建成78个垃圾分类示范村,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均为100%。培育标杆细胞。深化全域“无废细胞”建设,创建无废细胞217个,培育绿色工厂12家,北碚区全民共建体系获评 2023年度重庆市“无废城市”建设典型案例。重庆长江造型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专利技术实现铸造废砂变新砂,获评 2023 年度市级“无废工厂”,是全国唯一铸造废弃物资源化试点基地。引领全民参与。依托重庆自然博物馆、缙云山生态文明分中心、美丽乡村生态展示馆等阵地,设置“无废城市”、“无废乡村”宣传主题厅。通过驻村定点与“赶集日”流动宣传,开展绿色低碳主题宣传200余场次,乡村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
接下来,北碚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美丽中国建设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决策部署,聚焦“生态田园都市区”定位,做好“生态人文”文章,厚植生态底蕴,深耕绿色发展,奋力打造美丽重庆先行区建设北碚样板。
新闻发布材料四
两江新区:以持续深化改革为动力 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高品质生活示范区
两江新区作为国家级开发新区和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平台。两江新区以争取和推进落实7项生态环境领域国家级改革试点为契机,着力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GDP全市占比超过16%,大气和水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仅占全市的1.13%,碳排放强度低于全市平均值30%,环境质量也持续改善,努力为建设美丽重庆作出两江贡献。
一、深化改革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构建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努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把环境准入关,积极引导项目优化布局至产业园区,累计推动20余个存量增能项目优化选址。以清洁生产审核和企业环保绩效分级为重要抓手,助力两江新区“33511”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高质量发展,在提高产业、产品含金量同时增加“含绿量”。累计创建绿色园区2家、绿色工厂7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家、环保绩效A、B级企业10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一。新区高技术制造业、战新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分别达37%、58.4%。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努力实现源头减量。深入实施汽车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无废城市等创新试点,建设清洁生产线上审核平台,推出大数据自动审核新模式,极大的增加横向比较数据、降低时间和经济成本,不断提升规范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赛力斯、五菱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项目提升水性漆替代比例至60%。助力京东方完成中水循环改造和废剥离液等危险废物园区内再生循环利用,日均节水约1万方,年均减少危废处置8000吨,节省费用约7500万元,无废生产模式入选全国19个“无废企业”典型案例。赛力斯超级工厂采用低碳能源应用方案和高效污染治理工艺,实现涂装环节有机废气去除效率100%、前处理薄膜工艺实现磷镍0排放、全球领先工艺减少VOC排放约20%、纯电无人驾驶重卡实现园区运输排放0碳化,2024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倍,成为同行绿色制造标杆。
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努力探索市场支撑新模式。依托气候投融资和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国家“双试点”,推动资金向绿色、低碳、环保产业汇聚,达成绿色贷款2371.56亿元,占全市31.2%,居全市首位;创建全市气候投融资对接平台,成功对接51个气候友好型项目,达成融资177.42亿元。
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努力推动新能源替代。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燃油车辆纯电动化替代,加快完善充换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新能源重卡、纯电动公交车600余辆,建成46座超充站。果园港作为国家物流枢纽,实行绿色升级,强化绿色岸电、生活污水“零排放”等低碳改造,引入8辆换电式纯电动集卡车,长江干线首艘130米标准型LNG双燃料集装箱船投入使用,获批长江上游首个“四星级绿色港口”。推动长安、韩泰轮胎、八菱汽车等企业场内机械新能源替代200余台,龙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实现零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试验区建设,场内集装箱实行无人驾驶纯电动卡车转运。
深化环保助力产业发展举措,努力提升绿色发展服务效能。推出13条服务企业工作举措,深化环评制度改革,推行“不见面”、“零跑腿”线上审批,全面实现“一日办结”;持续深化落实服务企业“双专员”制度,以“双专员”服务模式服务重点企业、上市及拟上市企业超250家次,协调解决100余项企业实际困难。系统开展工业企业环保技术需求调查和环保企业优势技术调查,推动资源整合、集聚发展,87家环保产业从业单位实现营业收入238.50亿元,占全市19.32%。
二、深化改革构建城乡大美高品质生活保障体系
聚焦环境质量改善:实施“河湖厂网一体化”等改革,以“底数底图一体化、管理一体化、运维一体化、监管执法一体化”,两个国控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系统施治大气污染,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8天,PM2.5浓度为27.2μg/m3,同比下降14.7%。高标准推进宁静小区建设,入选生态环境部《宁静小区创建和实践》典型案例和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4)。
聚焦城市生态建设:推进公园市场化改革,引入社会资金、导入服务型产业,提升公园的品质、增加公园的设施,把城市公园的绿色变成彩色、绿化变成文化,坚持因地制宜、问计于民的原则,建成公园132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1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50.47%,绿地率34.32%,串联起城市公园、生态绿地、商业聚居区和人群居住区,以高品质生活“推窗可见”,努力让广大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聚焦治理效能提升:按照“数字重庆”建设“1361”总体部署,采用自建、支持、交换和手工监测等方式入库监测数据7200万组,建成覆盖水、气、声、固危废、环境安全等环境要素的“空天地”一体化智能感知网络,推动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与三级城运中心深度融合,创新整合“生态环境治理一件事”应用推广。与绿色低碳数字能源企业相辅相成、相互成就、共同发展,2024年“数据要素X”大赛重庆分赛决赛中,两江新区知行数联智能科技、广睿达、碳瑞科技等企业分别获绿色低碳赛道一、二、三等奖。
新闻发布材料五
渝中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打造“逐绿向新”美丽品质半岛
渝中是重庆母城、都市极核、品质半岛、首善之区,两江环抱、山水叠翠,承载着乡愁记忆,展现着城市品质,凸显着生态文明,区委、区政府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深入打好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打造“逐绿向新”美丽品质半岛,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渝中精彩一页。
一是绿色空间重塑。落实分区规划要求,构建“一廊(枇杷山-鹅岭-红岩村生态廊道)、两江(长江、嘉陵江)、多公园节点、N绿道脉络”的全域生态空间格局,持续扮靓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深入开展19.1公里水岸线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修复消落带74万平方米,打造宜乐宜游的珊瑚坝生态湿地、黄沙溪滨江休闲带。用山水资源赋能都市极核,营造了一批观赏风景的“城市阳台”、抬头可见的“空中花园”、便民惠民的“口袋公园”、温馨醉人的“花漾街区”,绘就都市中心区“风景画”。
二是绿色产业升级。完善“4311”现代化产业体系绿色发展政策,实施楼宇经济“标杆引领”、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等,推动产业结构焕“新”提“质”。全区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约七成,全区单位GDP碳排放量保持全国“最优”序列,万元GDP能耗、水耗绩效全市前茅。环保产业收入连续两年突破300亿元并实现正增长,保持全市第一。聚力打造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核心区建设,围绕1.7公里解放碑-朝天门绿色金融大道,“引金聚点”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等新业态,推进首批市级气候投融资试点,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余额名列全市前茅。
三是绿色交通转型。打造“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出行体系,轨道运营线网密度高居全市第一,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全市前茅。建设114.5公里“一带六横十六纵”特色慢行系统,持续扮靓“开往春天的列车”“戴家巷崖壁步道”等生态名片。投运7条线路绿色“小巷公交”,有效解决次支道路市民“最后300米”出行难题。大力推进绿色低碳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全市唯一,试点示范甲醇“双燃料”、LNG、光伏—柴电等新能源船舶,率先建设长江上游“绿色航运走廊”。
四是绿色建筑更新。以绿色低碳理念推动城市有机更新,采用轻介入、微更新、装配式策略等,推动山城巷、贰厂文创街区、鲁祖庙等风貌街区次第焕新,打造城市“新IP”。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既有商务商业楼宇绿色化改造导则,推进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实现老旧建筑“逆生长”。全力提升区域建筑、交通、照明、暖通等基础设施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在全国率先制定医院绿色低碳建设与运营技术指南,新建建筑绿色化率100%。在全市率先开展现代社区试点建设,打造“渝中样板”,推动居住社区更绿色、更宜居、更智慧。
五是绿色治理迭代。完善污染防治攻坚机制,以治气治水为重点一体推进“九治”,筑牢生态环境“压舱石”。在全国创新完成4艘“两江游”船舶尾气深度治理试点,打造“治气”标志性成果。大力推进雨污管网更新改造,持续抓好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分类整治,两江渝中段水质连续多年保持地表水II类水质;首次获批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140万美元,试点医疗机构“无汞替代”,实现中西部地区唯一入选试点地区、全国唯一政府部门承担试点地区“两个唯一”。今年以来,上清寺国控站点优良天数同比增加49天,改善率居全市第一;二季度生态报表实现A档第1;环境信访投诉同比下降46.5%。
下一步,渝中区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锚定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重要节点,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动力,持续打好“九治”攻坚战打造高标准生态环境,持续促进减污降碳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保护修复创建高颜值生态,持续强化数字赋能实现高效能治理,聚力打造具有渝中辨识度的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标志性成果,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新闻发布材料六
九龙坡区:打好四场硬仗 百年“老工业区”蝶变“生态之城”
九龙坡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的“深入推进美丽重庆建设、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要求。九龙坡区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提出全区上下要在深化美丽重庆建设中高标奋进,坚定不移打好“四场硬仗”,实现“五个显著提升”,聚力推动“九治一体,九龙九美”,在全市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中勇挑重担、走在前列。
一、打好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总体战”
深入打好“九治”攻坚战,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保持全市前列,长江和尚山国考断面连续7年保持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地划定13年以来,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在全市率先完成16条农村黑臭水体清零整治,全市率先完成入江入河排口整治。秋冬季“治气”攻坚逆势突围,在“保优良”的前提下,全力“降浓度”,截至9月25日,九龙坡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4天,同比增加5天;其中歇台子国控站优良天数241天,同比增加10天,优良天数排名中心城区第一。PM2.5浓度为29.9微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比下降10.5%。
二、打好数智生态治理“主动战”
数字赋能生态治理效能加速释放,在全市率先构建“数字生态大脑”,深入实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智慧执法全国争先,入选“生态环境智慧执法”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双试点,全国唯一。深化完善数字生态环保工作体系,紧盯堵点难点,拓展执法取证、案审、处罚、稽查等应用场景,健全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拓展“环境质量在线”“生态慢直播”功能,1-8月,“数字生态大脑”共生成预警信息6264条,累计访问量达8.9万余次,极大提升公众生态环境知晓权、参与权、监督权。数字生态全市领先,构建完备的多跨协同、实战实效数字化工作体系,感知设备接入率、数据在线率和事件处置率均超95%。九龙坡区已纳入“巴渝治水”“巴渝治气”“巴渝治废”3个市级应用区县试点。智慧监测全市样板,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整合各类生态环境数据,已归集数据超9500万条,推动违规线索互联、问题交办互通、处理结果互认。
三、打好绿色低碳转型“持久战”
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创新引领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跑出加速度、积累新速度。创新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机制,探索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助力重庆动物园中梁山大熊猫繁育基地项目建设,创新探索中梁山、九龙半岛等区域生态产品转换机制,实现隽美生态、富美生活。打造和美乡村品牌,全力推动“城郊野”“山水田”“农文旅”融合发展,英雄湾村、真武宫村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梯次推出、串联成线,和美乡村建设示范效应持续彰显。打造减污降碳典型,主动服务平台战略,推动园区规划环评更新调整。今年以来服务西南铝20万吨循环经济项目等10个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九龙新城园区西区入选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园区,建成市级以上绿色工厂13家、数字化车间38个,鼓励、帮助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推动锅炉、电机等高耗能设备提效升级,绿色化、智能化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四、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攻坚战”
九龙坡区在本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实现督察反馈问题“零点名”,督察交办问题“零追责”,重大问题、敏感问题“零发生”。加压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共性问题、信访问题及现场指出问题的整改,截至目前,督察组共交办我区信访投诉163件,已办结和阶段性办结162件,办理中1件,办结率99.4%,下沉督察指出21个问题全面完成整改。生态清单连续6个季度保持A档。生态报表累计获评5个A档,走在全市前列。
下一步,九龙坡将锚定“九治一体,九龙九美”发展定位,坚持系统化思维、整体性观念,奋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水平、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城乡整体面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生态治理现代化等五个方面的显著提升,切实守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九龙坡关口,努力用实干实绩实效为高水平建设美丽重庆贡献九龙坡力量。
谢谢大家!
新闻发布材料七
答问参考
问题一:刚才江北区通报碧水保卫战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请问在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方面,可否给我们再详细介绍下?
答:美不美,家乡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老百姓对农村水环境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把一个个“臭水沟”变成老百姓身边的“清水绿岸”,是我们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正努力打造坑塘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范本。
一是全面清零,“一水一策”精准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小而散,多为村民房前屋后的小坑塘,水体污染成因相对简单,江北针对这一特征,坚持因水施策,分类推进,以“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统筹管控”3条路径,综合治理14条黑臭水体,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村民满意度100%。
二是注重实用,融合农村多元发展。我们充分结合农村产业类型、自然环境等因素,系统考虑当地实际,合理拓展治理后水体用途,深挖水塘农业灌溉、生态景观、产业结合等多种价值。比如,江北区铁山坪街道堰水坝高速路南侧水塘通过清淤清漂、管网修缮、生态修复、长效监管四部曲完成整治,实现了水绿岸青、鱼翔浅底,后期堰水坝合作社经集体讨论,决定将水塘对外承包,曾经的臭水塘变身为创收利民的生态鱼塘,明确了管护主体,增加了集体收入。
三是巩固成效,长效监管久久为功。全面落实重庆市总河长令(第六号),建立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监管机制,落实污染源巡查、水体清洁管护、监测评估、督察考核、群众监督等长效管护制度,持续跟踪问效,严防返黑返臭。
问题二:缙云山是重庆中心城区的生态屏障和城市“肺叶”,近几年北碚区是如何平衡缙云山保护和发展关系的,对做好缙云山综合整治“后半篇”文章有什么打算?
答:北碚区坚持“保护自然、保障民生”的总体方针,一手抓生态保护修复,一手抓文旅产业发展,聚力打通“两山”价值转化通道,让缙云山的生态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持续为民生保障加码、为区域绿色发展助力。
目前,重庆缙云山森林站已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合作单位有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单位。涵盖生态环境全要素、物种多样性、碳汇等典型生态指标体系,为全面提升缙云山“天空地一体化”多要素的价值转化提供数据支撑。监测显示,缙云山植物资源较1999年增加441种,近两年又发现了缙云脆蛇蜥、缙云掌突蟾、缙云三窝蛛3个新物种。
下一步,北碚区将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围绕缙云山“一心四片”发展格局,推进产业提级、景区提升、服务提质,让缙云山生态“颜值”变成经济“产值”,为重庆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赋能添彩!
问题三:两江新区有着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高品质生活示范区“两高”定位,并且很好地平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请问有哪些实际案例可供参考?
答:如何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之间的关系,两江新区通过深化改革作了很多探索和尝试,有机制创新上的、也有系统集成上的、还有市场金融手段上的,重点还是推动社会各界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一体化”推进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在绿色金融改革方面,我们抓住绿色金改和气候投融资改革国家双试点契机,主动对接各个金融部门、搭建气候投融资平台,以某市级重点项目为例,通过气候投融资获得中国银行3亿元低息贷款,年利率仅2.45%,大大降低了此类气候友好型企业融资成本,通过推动资金向绿色、低碳、环保产业汇聚,有利于良币驱逐劣币,逐渐形成绿色产业集群。
在生态环境保护数智治理方面,我们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契机,深入打造“一件事”应用场景,优化、重塑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协作机制。以“入河排污口精准管控一件事”为例,搭建全域入河排污口“一张图、一张网”,整合70余个现场监测感知设备,常态化、系统化、多角度开展流域水质时空分析,建立水质预警预报、水质异常分析、任务精准交办、协同处置反馈的全过程、全闭环工作机制,通过三级城运指挥中心贯通运行,为长江保护筑牢坚强保障。
在高效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民生方面,我们以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为常态化制度保障,强化分析、研判,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2024年以来两江新区通过“问题清单”机制解决环境问题188个。针对群众关心的餐饮油烟污染等共性问题,构建“三维一体”治理模式,结合餐饮油烟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集成餐饮油烟源头防控、油烟在线监控、运行维护提醒、终端监管全链闭环下的‘监、管、治’三效能力提升。2024年上半年两江新区受理12345平台群众投诉同比下降55%,降幅全市第一。
问题四:渝中区率先建设长江上游“绿色航运走廊”,请问具体有哪些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都市核心,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在发挥‘三个作用’上展现更大作为”等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率先建设长江上游“绿色航运走廊”,展现“都市塔尖”水准,助力“美丽渝中”出圈。
一是绿色船舶“做示范”。积极争取交通运输部支持,助力辖区8艘船企内河甲醇船舶应用试点项目成功申报绿色低碳交通强国建设第一批试点;淘汰燃油船舶11艘,预计年减少燃油消耗3800吨。新建混合动力游船3艘,开创长江内河大型游轮先例。同时,正推进新建电力游轮5艘。
二是污水垃圾“零入江”。建设船舶污染物上岸固定设施3处,配备污染物储存装置120余套,收运生活垃圾1600余吨、生活污水4.9万余吨,坚持全收集、全转运、全处置,实现“零”排放。
三是码头岸电“全覆盖”。同时,辖区67艘运营船舶受电系统、13座码头供电系统实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年岸电用电量约450余万度,替代燃油使用4500余吨,减少碳排放1.18万吨。
四是废气治理“减污染”。在全国率先启动内河在用船舶(“两江游”客船)尾气污染治理试点工作,通过对船舶排气末端加装高效处理装置,实现氮氧化物削减率90%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预计全部7艘船舶治理完成后年减排氮氧化物60吨左右,实现了环境、经济、健康“多重效益”。
问题五:九龙坡区是重庆著名的“工业大区”,传统制造业占比较大。请问九龙坡在产业绿色转型方面有何举措和成效?
答:九龙坡区产业雄厚,是百年工业大区,也是科技创新重镇。近年来,我区聚焦“绿色低碳”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依托“248X”现代化制造业集群体系,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形成一批“九龙创造”等“九龙品牌”,推动新质生产力集聚成势,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增至645家、全市第2,科技型企业增至3828家、全市第3,市级以上创新平台408家,均居全市前列,百年“老工业区”蝶变“生态之城”。聚焦中铝高端、博世庆铃企业,打造高端铝业、氢燃料发动机研发基地等百亿级项目产业链,建设“轻量化材料之都”和“西部氢谷”。
二是推进碳污共治协同减排。对134家企业570个点位的污染治理设施开展实时用能监控,通过总量减排、碳排放关联分析,指导天泰铝业公司实施节能技术和烟气脱硫改造,年节电2300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万吨、二氧化硫500吨,被中央电视台作为正面典型案例报道。支持和友碱胺、天泰铝业等重点企业开展绿色化改造,提前3年超额完成“十四五”总量减排任务,九龙新城园区管委会成功入选首批重庆市近零碳公共机构试点名单。
三是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强化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探索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大力发展以休闲体验为重点的农文旅产业,创新探索气候投融资和EOD项目,努力让“绿色资源”成为“经济资本”。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