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的渝北,天空湛蓝如洗,白云舒卷如画,清新的空气成为市民们触手可及的生态福祉。这一幅“渝北蓝”的生动图景,正是全区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直观体现。
近日,记者从渝北区生态环境局3季度新闻发布会获悉,今年以来,渝北区坚持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聚焦工业、扬尘、交通、生活等多源污染,深入推进多源共治、精准施策,3季度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区域“蓝天底色”更纯、生态颜值持续提升。
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攻坚任务高效推进
清晨,第一缕阳光漫过渝北,湛蓝天空下,晨练的群众仰头深吸,眉宇间漾着藏不住的幸福。“现在只要是晴天,抬头就能看到渝北蓝。”家住两路街道的徐瑜如是说。
这份畅快的呼吸,正是渝北区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结出的硕果。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渝北区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源头治理,打出精准有力的“组合拳”,推动全区大气污染防治从“人防”到“技防”、从分散整治到系统治理的深刻转变。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渝北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累计达225天,位居中心城区第一。特别是在第三季度,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显著,7月至9月优良天数达到82天,同比增加14天;PM2.5平均浓度降至15.9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2.6微克/立方米,降幅达14.1%,展现出季节性管控与常态化治理相结合的良好效果。全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截至10月20日,市下达的6大类34项攻坚任务累计完成率达85.79%,位列全市第2,展现出高效的系统治理与部门联动能力。
多源共治精准发力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秋高气爽,清晨的公园人气爆棚。在中央公园、碧津公园等休闲场所,无论是少年闻鸡起舞练拳、青年活力迸发跑步、中老年行云流水踢毽,单是在户外走一走,就让人神清气爽……
这一切背后,一场关乎城市呼吸、关乎民生福祉的蓝天保卫战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

在工业治理方面,今年,全区持续推进重点企业减排,指导长安汽车整车厂等VOCs排放大户落实臭氧预警期间错峰生产,推广“活性炭定期换”小程序实现动态监管,累计推动7家企业成功创建绩效分级A级、B级(或绩效型引领性),树立行业减排标杆,数量居全市前3。
在扬尘管控方面,对全区40余个重点建筑工地实行“十项措施”常态化巡查,对轨道15号线、机场F片区弃土场等项目实施专人驻点监管,结合道路走航监测与“468”频次科学洒水作业,有效遏制颗粒物污染。
在生活源治理方面,创新推出“渝北餐饮油烟月月”小程序,完成110家重点餐饮单位净化器清洗,616家社会餐饮单位抽测抽检,启动11家公共机构油烟深度治理。同时推进烟花爆竹禁放区扩大和销售点优化工作,倡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文明环保生活理念。
在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在区府广场等重点路段优化交通组织,在机场物流园等区域开展柴油车路检1.06万台,查处超标车辆108台,推动江北机场建成投用约300座桥载电源设备,有效降低移动源污染负荷。
系统强化保障构建智慧治理格局
展望下一阶段,渝北区已制定系统化、精细化的攻坚方案,致力于从源头到末梢全面提升大气治理现代化水平。
在工业源治理方面,将健全企业帮扶机制,组织专家团队对重点企业开展全流程排查诊断,推动VOCs源头替代和深度治理,助力企业申报中央资金项目,持续培育A、B级绩效企业。

在扬尘与机动车协同管控方面,将严格监管全区重点工地,督促落实“扬尘控制十项规定”;积极响应高排放柴油货车限行政策,加快淘汰国四国三柴油货车。同时,依法管理渣土运输,严防渣土“跑冒撒漏”,及时查处重型柴油车尾气后处理装置弄虚作假。
在生活源治理方面,将完成11家公共机构油烟深度治理,常态化开展餐饮油烟抽检抽测,同时,持续抓好基层环保工作者业务培训,有效提升其业务能力。
在能力建立方面,用好“一街一站”实时监测网络,结合人工走航、便携监测设备,对冒泡高值第一时间发现、开展巡查、有效处置,为“渝北蓝”筑牢科学基石。
未来,渝北区将以群众身边的蓝天获得感为导向,强化系统治理和区域协同,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建设美丽渝北注入更多生态底气。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