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参观完智能生产线,直接在现场完成了面试,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了录用通知!”10月16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近40名学生走进大渡口区朗润机电、利德工业,亲身感受了从“参观”到“签约”的无缝衔接。这也成为大渡口区“来渡留渡”行动的最新注脚。
今年以来,大渡口区人力社保局以“建设具有辨识度的青年就业创业生态圈”为目标,以“义渡就业列车”品牌为牵引,精准施策、多维联动、暖心服务,奏响了青年“来渡留渡”就业创业的激昂乐章。截至目前,已帮助6000余名青年实现“来渡留渡”就业创业,为打造西部人才高地注入“义渡活力”。
就在大渡口
政校企协同 拓宽青年人才引入渠道
人才引进,贵在精准,重在渠道。大渡口区深谙此道,以“走出去”与“带进来”双轮驱动,构建起政校企深度协同的人才引入新格局。
今年5月以来,大渡口区人力社保局局长张智勇带队“走出去”,先后走访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等15所高校,与其中8所高校签订了就业创业合作协议,搭建起“政校企”人才对接快车道。
精准引才的成效如何?从重庆二师南山校区热闹的招聘会现场可见一斑。50家大渡口企业携1279个优质岗位进场,30余台“数智职播机”滚动播报岗位信息,AI数字人精准解读薪资待遇与发展路径……“沉浸式求职”体验,吸引了超1000名毕业生参与,近300人初步敲定就业方向。
“走出去”的同时,大渡口更注重“带进来”的深度融合。9月29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与辖区企业重庆朗润机电公司签订大学生就业基地协议并授牌,双方约定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将参与学校课程设计,学生可提前进入企业实习实训。截至目前,大渡口区已促成100余家企业与高校合作,惠及1.8万名相关专业学生;在全市实施的“十万大学生职业体验行动”中,该区已有2000余人参与其中,位居全市前列。
跨省域引才同样成果显著。通过西藏自治区相关部门与大渡口区人力社保局的定向联系与政策推介,来自西藏那曲的藏族姑娘次成旺姆,如今在重庆秋田齿轮公司开启职业生涯。她坦言大渡口城市环境的氛围很贴近家乡,更重要的是“政府帮我们对接岗位,企业解决了吃住,这里的生活比想象中更安心。”据悉,目前已有20余名西藏自治区的青年选择在大渡口扎根。
留在大渡口
服务精细化 优化青年人才成长环境
“何老师,合同里这几处条款可能存在用工风险,我帮您标注了修改建议。”周康霖是大渡口区就业服务专员队伍中的一员,一次在审核某机电优惠材料时,他敏锐地发现企业提交的员工劳动合同中有不合规细节。在他的耐心指导下,企业当天便完成修订,避免了潜在纠纷。
这是一支活跃在企业一线,为企业与青年纾困解难的队伍。他们通过“走访—服务—分析—监测”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定期走访区内470家参保20人及以上企业,精准掌握就业动态,以优化区域就业服务与政策,让青年就业有保障、企业发展有底气。
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组建就业服务专员队伍是大渡口区夯实就业服务基础、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举措。此外,该区在提升人岗匹配效率、优化求职体验上持续创新:“AI数字人求职体验专区”亮相高校招聘会,常态化开展的“智慧荐岗云直播”,更联动市人社局“就在山城”直播带岗服务品牌开展大渡口专场活动,精心制作“企业实景云展示”探岗视频……系列举措有效提升了岗位吸引力与匹配精准度。
此外,大渡口区持续宣介和落实“来渡留渡”政策,涵盖就业创业扶持、安居补贴等系列“政策礼包”,着力解决青年求职就业的后顾之忧,释放区域引才留才的强烈信号。
创在大渡口
平台多元化 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
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大渡口区积极搭建多元化平台,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让“创”在大渡口成为青春风采的亮丽底色。
为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内涵,大渡口区大力推动人才共育、创业项目孵化等合作落地见效。前不久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成功举办的首届“AI就创训练营”,正是政校企协同培育数字时代创新人才的生动缩影。
活动自9月启动以来,便吸引了全校150名学子组队参与,短视频创意带岗、直播带岗、校级大型综合双选会现场走播等实战,最终涌现出6个优秀团队,不仅可获得优先入驻学校人才驿站等机会,并有望被纳入校园就业创业服务团,直通企业实习或入职,实现“以赛促创”“以创带就”。
除了提供实战平台,大渡口区还以“真金白银”为青年创业保驾护航:离校5年内高校毕业生首次创业,每带动1人就业可获2000元补贴,最高8000元;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最高50万元,小微企业最高600万元,财政部门还给予最高50%的贷款贴息。
同时,大渡口区人力社保局还聚焦创业者实际需求,通过“实地走访+精准推送”双轨并行,深入园区、企业,面对面解读创业补贴、场地支持、金融信贷等政策,确保扶持举措“听得懂、用得上”。
“我们不仅要让青年‘留下来’,更要让他们‘长起来’。”张智勇表示,将持续深化“来渡留渡”政策落实,加强政校企三方合作,优化创业孵化服务,让青年在大渡口实现“乐业”与“安居”的双向奔赴,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