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政务动态>区县动态

渝中建设“渝馨家园”让每位残疾人感受城市的善意与温情

发布时间:2025-04-11 09:41
发布时间:2025-04-11 09:41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七星岗街道“渝馨家园”开展手工趣味剪纸活动,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渝中区,一座座融入社区肌理的“渝馨家园”正在悄然改变残疾人的生活方式。从康复服务到就业帮扶,从志愿上门到兴趣培训,一系列有温度、有力度的助残服务正在这座主城核心区持续铺展开来,构建起残疾人更加美好的生活图景。

作为“渝馨家园”建设的牵头单位,渝中区残疾人联合会以专业化、协同化、机制化为主线,推动服务模式系统重塑,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情与城市的善意。

专业化运营

“一站式”服务打造残疾人温暖港湾

走进位于上清寺街道的“渝馨家园”,温馨整洁的环境令人眼前一亮。功能分区清晰合理,康复训练室、心理咨询室、技能活动室一应俱全,墙面上张贴着不同服务项目的时间表和预约方式,服务对象可根据需求“一键定制”。

“我们从残疾人个体需求出发,制定个性化服务清单,确保服务对象精准对接资源。”渝中区残联负责人介绍。“标准化”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需求评估、服务设计、执行监督机制,专业机构的介入,也让服务更系统、操作更规范。

在两路口街道,“渝馨家园”艺术技能培训班正火热进行。茶艺、咖啡冲调、插花……30名持证残疾人参与其中,通过“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掌握新技能。课堂上,一名肢体残疾女性一边学习茶艺动作要领,一边自信地说:“这些课程主要靠动手,我能做得很好。希望学了技能,以后能自己创业。”

正是这种标准化、系统化的运营机制,让“渝馨家园”在一个个社区落地开花,真正服务到了人、温暖到了心。目前,渝中区已建成“渝馨家园”13家,其中五星级“渝馨家园”8个,实现全区各街道100%全覆盖、可持续运营。

社会协同参与

“政府引导+社会力量”激活服务新能量

在解放碑街道沧白路社区,75岁的张洁蓉家里迎来了一群意外之客——7名志愿者拎着保洁工具,帮她彻底打扫了许久未清理的房间。张洁蓉年事已高,丈夫体弱,儿子多重残疾,平日难以打理家务。“没想到只是随口一提,社区马上联系了志愿者上门,服务真是贴心!”她感动地说。

这是解放碑街道“渝馨家园”联合社会组织发起的“居家服务零距离,暖心服务到家门”活动。多方协同之下,残疾人家庭迎来了实打实的改变。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在大溪沟街道,“漫益点”烘焙屋招募心智障碍者,实现辅助性就业,获得稳定收入。这些项目的成功落地,得益于渝中区残联建立的社会协同机制。渝中区残联通过政策激励、资源配置和项目引导,引入一批服务能力强、运营经验足的社会组织参与“渝馨家园”运营管理,推动实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

推动长效发展

从“试点探索”走向“普惠共享”

如何让“渝馨家园”真正走得稳、行得远?渝中区残联在机制创新上持续发力,建立起一套集统筹规划、清单管理、考核评估于一体的运行体系,为助残服务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一方面,推动各街道实行“服务清单”管理模式,将康复、教育、就业、社交、文体、维权等服务项目纳入统一平台,动态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通过“分级考核+分类指导”机制,形成以实绩论英雄、以服务促提升的良性生态。

在保障运营资金方面,渝中区残联持续推动“公益化”运营,鼓励社会力量以捐赠、结对、项目合作等方式参与建设。“我们还特别重视日常生活服务的延伸。”渝中区残联负责人介绍,“例如,建设社区食堂为困难残疾人提供营养配餐服务,既解决吃饭问题,也营造了良好社区氛围,我们正通过这些创新举措推动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

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成绩单”。去年,渝中区“渝馨家园”共开展党建活动27场、文体活动73场,服务残疾人累计超2万人次;通过日间照料和居家服务,分别覆盖1100余人和550余人;开展各类就业技能培训,累计服务近600人次,有效提升残疾人的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了残疾人的获得感与社会融入度。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送上门”到“融进去”,“渝馨家园”正在实现从点上探索到面上铺开的华丽蝶变。在渝中区残联的有力统筹下,这张覆盖全区的助残服务网络越织越密、越织越实,真正为残疾人群体构筑起一个可以安放心灵、托付生活的温暖“家园”。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