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沙坪坝区委、区政府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整体部署,鼓励动员广大群众发挥主人翁作用,积极参与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4月9日,“发言人来了”——沙坪坝区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发布活动在重庆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园举行。
沙坪坝区发展改革委、区委社会工作部、区住房城乡建委及沙坪坝街道相关负责人齐聚现场,围绕“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亮成果、谈举措、答疑问。这场充满民生温度的发布会,不仅展现了沙坪坝区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践,更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正加速实现。
活动现场。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王庆炼 摄
“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解决群众无数身边事、服务群众各种细节的体现。”沙坪坝区发展改革委主任邓舒洪的开场白道出了这一工程的核心理念。沙坪坝区以“制度先行、运营前置、社区经营”为模式,围绕“温情感、舒适感、现代感、归属感”四感,打造差异化生活场景。目前,沙坪坝街道一心村社区的全龄友好服务、石井坡街道的特钢文化邻里圈等案例已形成示范效应,该区正构建“2+5+N”创建体系,年内将推动236个民生项目落地,涵盖电梯加装、社区食堂、口袋公园等群众关切领域。
“两江四岸”滨江贯通工程-滴水岩至磁器口段。沙坪坝区住建委供图
“生活圈缺什么就补什么,居民需要什么就建什么。”邓舒洪介绍,通过200多场院坝会梳理出的“三张清单”,让服务精准对接需求。例如,联芳街道的“红岩家医·健康驿站”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专家服务;渝碚路街道利用桥下空间新增30处文体设施;土湾街道串联重棉文创院与滨江公园,唤醒城市烟火气。
“全区12万外卖员、快递员是美好生活的守护者,也应成为享有者。”沙坪坝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曾佑明将目光投向新就业群体。去年以来,沙坪坝区创新推出“骑手友好街区”建设,通过简化小区登记程序、增设外卖柜、布设“友好地图”等举措,破解配送“最后100米”难题。目前,全区已建成210个暖“新”驿站、34个暖“新”食堂,并发动300余家商户提供优惠服务。
骑手正在看“骑手友好地图” 。沙坪坝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更暖心的是,1000余名骑手主动加入“红岩骑手”志愿服务队,化身基层治理“流动哨兵”,开展“随手拍”“随手帮”等公益行动近万次。“四季关怀”活动则通过健康体检、技能培训等,增强这一群体的城市归属感。
“重庆的‘8D地形’给生活圈建设带来挑战,但逢山开路是我们的使命。”沙坪坝区住房城乡建委主任李海则以一组数据回应关切:全区508台老旧电梯将获国家补贴更新;5.4公里“两江四岸”治理工程上半年开放,串联磁器口、红岩村等网红地标;轨道站点步行便捷性提升工程持续推进,今年将优化烈士墓站、磁器口站等出入口。针对居民提问,他详细解答了电梯补贴申请流程,并透露沙滨路将新增儿童乐园、球场等设施,“让滨江空间既好看又好用”。
联芳街道圣泉社区开展文明换享家·泉心惠邻里文明实践活动。 沙坪坝区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全区“排头兵”,沙坪坝街道党工委书记孙平展示了青年发展型街区的活力图景:盘活4000平方米众创空间、打造“三巷”青年创业带、举办树下音乐会,青年人才公寓和网红餐厅“崖所”即将亮相。同时,街道以“文明换享家”积分制激发居民参与热情——捐旧衣、做志愿可兑换团购商品或便民服务,43个兑换点让“小积分”润物无声地推动社区共治。
沙坪坝街道举办“青春乐动”树下音乐会。沙坪坝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目的是让大家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建设中离不开大家的关心支持、需要大家的智慧力量。”沙坪坝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可欣表示。从“一老一小”到新就业群体,从电梯更新到滨江休闲,沙坪坝区的“15分钟生活圈”既有民生需求的精准投射,也有城市治理的智慧探索。正如现场居民所言:“这些变化看似细小,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