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探索可持续城市更新的路径,实施城市更新项目120余个,实现8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蝶变焕新。
3月27日,市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印发《2025年经济领域改革典型案例(第一批)》,渝中区《探索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 深耕精耕存量空间》案例入选。
据了解,作为全域城镇化率100% 的行政区,渝中区在市住房城乡建委的指导支持下,针对城市发展空间不足、载体有限等瓶颈制约,从工作机制、支持政策、管理模式等方面探索可持续城市更新的路径,实施城市更新项目120余个,实现8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蝶变焕新,十八梯、山城巷等更新项目年吸引客流超1亿人次,经验做法3次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可复制经验清单,次数位居全市第一,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居民分担
解决“更新资金哪里来”问题
资金,无疑是城市更新进程中的关键要素。那么,资金究竟从何而来?渝中区匠心独运,构建起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居民出资” 的长效机制,全方位拓展城市更新资金的筹集渠道,充分调动市场经营主体与居民的积极性,真正达成 “各出一盘菜、共办一桌席” 的良好格局。
具体而言,渝中区着力打造政府投资融资机制,对中央和市级层面的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住房租赁等专项资金进行统筹调配,构建起跨部门、跨年度、跨层级的资金高效统筹运用机制,极大地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运营带动作用,强化专项债及其他金融资金的支撑效能,累计发行城市更新专项债 99.87 亿元,成功促使城市闲置资源转化为资产,进而实现资产向资本的跃升。
不过,仅靠政府力量远远不够。渝中区积极拓宽政企合作路径,借助直接投资、特许经营权出让等灵活方式,有力撬动社会资本投身城市更新领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成功吸引中冶赛迪、杭州新天地、龙湖、永宏智造等央企及社会企业,累计投资超100亿元,精心打造出十八梯、山城巷、鹅岭二厂、龙湖冠寓等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城市更新项目,实现了政府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与此同时,渝中区创新性地探索出以非标商业场景带动城市自主更新模式,打造大井巷、筷子街、罗汉寺妙街等一批主理人街区,由市场主理人自发出资实施载体和场景更新打造,推进商业内容和更新空间有机融合。
针对老旧小区改造等保障类项目,则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引导房屋产权人以“直接出资、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让渡小区公共收益”等方式筹集更新资金。如明确城市更新中居民加装电梯出资不低于50%、屋面防水改造出资不低于30%。针对功能品质提升等发展类项目,通过政府适当投入撬动市场,引导群众自更新、微更新。如戴家巷老街区改造项目,由政府出资更新改善公共环境,由居民自发出租或运营临街房屋,筹集居民资金近1亿元。
体检画像、政策保障、流程优化
解答“更新项目怎么推”命题
聚焦城市更新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环节,渝中选择强化制度设计和流程再造,确保更新项目有条不紊地实施。
项目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造以及如何改造?这需要专业“诊断”。渝中区坚持“先体检后更新”“无体检不更新”,围绕“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开展城市体检,建立“建基座—筑体系—谋方法—促转化—搭平台”五维工作法,形成“底数单”“问题单”“经验单”“治理单”四单成果体系,精准发现 62 项问题,生成 49 个意向更新项目
在此基础上,渝中区建立“1+1+N”政策体系,在规划、土地、消防、园林绿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印发《重庆市渝中区城市更新实施细则(试行)》《重庆市渝中区城市更新试点实施方案》《渝中区城市更新项目设计审查规程》等11个城市更新相关文件,切实破解既有建筑更新改造难题。出台的《渝中区新业态场所消防技术指引》,创新消防设计审验管理,解决“密室逃脱”“剧本娱乐”等新业态场所消防设计难点,制定消防设计导则及配套审批制度,填补了全市该领域设计标准空白。
渝中区还不断优化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如针对城市更新项目中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审批环节不以施工图审查作为施工许可证办理的前置要件;针对城市更新项目涉及“城市树木移植、绿地占用”等审批 事项,制定《园林绿化审批流程》,审批时间压缩5个工作日以上,提高了审批效率。
群众点单、“三师”协同、巷委共商
破解“更新成果如何固”难题
长期以来,渝中区始终坚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激发群众参与城市更新的内生动力,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城市更新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通过院坝会、现场接待、微信群等方式做深做实前期居民调研,实行政府“送菜单”居民按需“点单”;现场评审设计方案,邀请居民代表参与提出想法意见,变“要我改”为“我要改”。截至目前,渝中区已制定《渝中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规程(试行)》,研究提出52项改造清单,一对一逐项明确改造措施、逐栋细化具体方案,提高项目转化效率,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
在城市更新进程中,专业力量的深度介入不可或缺。据统计,渝中区全力深化“三师进社区”“三师进企业” 机制,已组织了100余名“三师”(规划师、 建筑师、工程师)以陪伴式服务、沉浸式设计进社区、进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深度参与社区调研、规划设计、运营咨询、效果评估等城市更新全过程,让城市更新既充分满足群众诉求,又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渝中区还致力于组建居民共商共管组织,完善民主评议和居民代表会议等自治制度,确保城市更新改造成果得以巩固。如山城巷城市更新项目,运营公司和社区对更新后的区域进行统筹管理,居民成立“巷委会”,对街区重大改造共同商议、日常管理加强监督、突出问题及时解决,形成多元共管合力,促进项目持续性运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