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政务动态 > 区县动态

深化金融改革 深入扩大开放 深耕服务发展 渝中解锁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密码”

发布时间:2021-02-05 11:27
发布时间:2021-02-05 11:27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2020年,伴随着重庆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和立足西部、面向东盟的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布局展开,作为全市金融开放度最高的区域,渝中承担着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的战略任务。

近年来,我区金融业的发展目标,从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核心区,到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无论是范围、视野或定位,都在不断升级。

2020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311.3亿元,约占全区GDP四分之一,占第三产业25.4%,第一支柱产业地位持续巩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十三五”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渝中顶住压力、保持定力,坚定不移深化金融改革,深入扩大开放,深耕服务发展,着力解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密码”。

密码1

做大金字招牌核心区地位“磁力”更强

从位于解放碑的环球金融中心74楼的观景平台放眼望去,城市脉动尽收眼底,一个个建设项目正奋力向上生长,着力将解放碑建成“近悦远来”的“城市会客厅”。

去年10月15日,重庆解放碑论坛上传来消息,我区将在进一步提升和发挥解放碑“全国示范步行街”溢出效应的同时,把解放碑至朝天门进行无缝串联,打造世界级绿色金融大道。优化金融业发展空间布局,建设六大金融集聚区。同时,以“提升新能级共建金融城”为主题的重庆解放碑金融发展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年会在我区召开,来自全国、全市经济领域、金融领域的负责人、知名专家、行业高管展开了一场高层次的“头脑风暴”。

同年11月22日,首届未来金融圆桌以“未来金融发展新格局”为主题,共谋重庆金融发展和开放大计。

三个重量级活动,展现出我区在重点布局金融业方面的战略考量,也释放出鲜明的信号——

“疫情期间,我区仍吸引了全市首家注册资金超百亿的中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落户。”区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说。2020年,我区经济克服疫情影响逆势上扬,其中存贷款余额连续14个月保持万亿元级规模,保费收入、代理证券交易额再创新高,位居全市第一。

厚积而薄发,作为我区深耕培植多年的支柱性产业,金融业在“十三五”时期取得了长足进步。

包括广发银行、鈊渝金融租赁等在内的知名金融机构纷至沓来,目前已聚集6家全国法人金融机构,183家市级以上金融机构,移动金融、金融租赁、金融保理3个金融门类实现零的突破。

创建全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核心区,组建重庆高级金融研究院和全市最大金融智库,承办2020中新金融峰会“绿色金融助力陆海新通道绿色发展”分论坛……一系列“大动作”大幅提升了我区金融核心区的知名度、影响力。

“稳存”则是另一个重点。“十三五”时期,我区与工商银行等23家机构签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与市金融监管局、人行重庆营管部2家市级部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十三五”期间,我区坚持现代服务业主攻方向,腾笼换鸟撬动转型,千方百计“招大引强”,集聚更多高端金融要素,广交优质“朋友圈”。逐步形成以银、证、保三大主流金融机构为基础,金融要素市场为亮点,外资金融机构为特色,新兴金融机构为补充,功能完善、协调发展,辐射长江上游地区的现代金融业服务体系,成为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的“定盘星”。

密码2

借力改革东风对外开放跑出“加速度”

坐拥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合作承载地及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三区叠加优势,也是全市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地,如何用好高地优势资源,持续提升金融开放水平,我区大胆实践。

“可以说,这个政策救了我们企业的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重庆某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存在大量到期债务需要置换。由于该公司为轻资产公司,无抵质押物,平安银行重庆分行创新运用“在岸融资性保函+离岸外债贷款+汇率风险锁定”离在岸联动融资模式,助力企业打通境外融资渠道,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发放离岸贷款511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5亿元。

在重庆自贸试验区渝中板块和中新合作示范项目中,类似的金融开放政策大受欢迎。

一方面,我区鼓励金融机构“走出去”,参与海外市场竞争“掘金”,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来”,撬动更多外资助推发展。

去年12月14日,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为重庆一公司的日籍专家人才办理了薪酬所得购付汇505.2万日元(约折合4.85万美元),实现首笔外籍人才经常项目外汇便利化试点业务在渝落地。

“十三五”时期,频频落子的开放动作,显示出渝中在金融领域深化改革开放,谋求更大发展的决心。

位于我区的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在全市率先成立建行“中新(重庆)互联互通跨境金融中心”,为在渝企业引入境外低成本资金“示范项目”笔数全市第一、金额全市第一。平安银行打造“跨境结算、离岸、保理业务”三大中心,中国银行全球中小企业互联互通平台等区域性跨境业务功能性金融机构落户渝中。国际商业贷款、境外发债、跨境REITs等融资模式中西部领先,首创跨境保理融资、跨境资产转让等新业务模式,开展本外币合一账户试点……“十三五”期间,全区近20家金融机构参与中新跨境金融合作项目,成为推动我区金融对外开放的主力军、先锋队,塑造了一个个营商环境优化的金融“代表作”。

外资布局我区的步伐正在加快。数据显示,我区现有外资金融机构33家,其中外资银行、保险占全市70%,是全市金融开放度最高的地区。

“十三五”时期,我区新增中新合作金融服务项目109个、融资规模165.6亿美元,已完成86.1亿美元;驻区银行业年均跨境结算资金规模约3000亿元,是全市跨境金融服务的主要承载地。

密码3

量身定制服务“真金白银”直达实体经济

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率,“十三五”以来,我区金融业具有了更强的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在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等方面贡献了更多渝中智慧。

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政策焦点。当前我区正处在疫情发生以来经济稳步恢复和“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期,普惠金融政策对民营、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强。全区金融机构年均帮助民营企业获得贷款150余亿元,发放各类绿色信贷、绿色公司债超35亿元。

在疫情冲击下,稳健的金融体系和内生韧性,成为我区稳增长、促发展的根本支柱和全球金融投资者的信心来源。

去年,我区与辖区银行合作开展“助企贷”“转贷应急周转资金”,累计帮助中小微企业实现贷款融资4.1亿元,逾700家企业受惠。发放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共计3.3亿元。驻区金融机构实施支持企业延期还款、扩大信用贷款等货币政策,累计办理贷款延期、低息贷款、减免利息等140.8亿元,减少企业融资成本9848万元。

喜人成绩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也离不开创新技术的助力。辖区银行完成网点智能机器人及智慧柜员机规模设立,实现跨境汇款等50项非现金业务及DIY自助服务;农行渝中支行建成全国首家DIY智慧银行,人保财险先行先试车险电子保单,重庆移动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区内银行机构开发50余种线上信贷产品,最快可实现秒批秒贷;16家金融机构接入“渝快融”市级平台,14家金融机构接入“渝企金服”市级平台,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不断提高。

金融交易活跃、金融氛围浓厚、金融人才聚集……未来,在渝中开办企业将有更大作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高质量发展之路注入金融力量,渝中大地馥郁芬芳。站在“十四五”发展起点上,渝中将坚守重庆金融高地,整理行装再出发。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