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筐土豆从农场到学校食堂的每一步都在线可查,一块预包装食品标签通过AI智能审核,这些场景正成为重庆食品安全监管的新常态。
10月11日,以“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为主题的2025年重庆市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现场,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完善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措施,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行为,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未发生较大及以上食品安全事故和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在全国食品安全考核中保持A等,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稳步提升。
一锅热辣的火锅、一碗劲道的小面、一只香醇的卤鹅……在重庆,美食是城市的烟火气,而食品安全则是民生的底线。
面对5000亿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支柱产业集群的庞大体量、超3000万人口的消费需求,重庆通过持续创新监管模式、筑牢食品安全网,为这座美食之都再添一把“安全锁”。
数字赋能 食品安全监管更智慧
“我现在进超市买了食品,都会在这儿查下安不安全。”日前,在永辉超市巴南万达店入口处,市民张月婷正通过一块智慧显示屏查询所需信息。
这块智慧显示屏属于“重庆数字商超监管服务平台”。借助该平台,市民能了解企业基本情况、查询商品监测及超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微信扫码还可一键投诉建议。
“数字商超”依托此平台达成智能监管目标。该平台由市市场监管局创新打造,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企业进货、销售等环节数据,实现连锁食品超市全链条信息采集与共享。
如今,平台已实现线上“全链条”监管。进货环节,要求超市上传供应商资质、产品检验报告、合格证等信息,系统自动审核,确保食品来源可靠;库存环节,实时监测食品储存环境与保质期,及时预警过期风险;销售环节,通过在超市安装AI摄像头设备,对食品销售过程进行线上监控,实时智能监控直接入口散装食品等“三防”措施是否到位。
目前,全市65家大型连锁超市完成数字化改造,构建起“线上预警 + 线下核查”的闭环监管机制。此外,全市还推广建设“阳光工厂”1000余家、“阳光厨房”4万余家,并开展重点食品溯源试点,初步实现重点品类来源可追、去向可查。
“数字商超”正是重庆数字赋能食品安全监管的缩影。当下,重庆正以数字技术重塑监管模式,提升风险防控的精准度与高效性。
“渝食安”全链条智管综合场景应用是重庆食品安全监管的“王牌”。通过该系统,重庆日常监管效能提升超1倍,风险隐患发现更及时、处置更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国首创开发“预包装食品标签AI巡检”应用。该应用集成现行有效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政策文件等基础数据库,借助OCR图文识别、DeepSeek大模型算力支持等技术,对标签进行全方位自动解析。
据悉,自投用以来,已在巴南、荣昌等地67家企业先试先用,涵盖食用植物油、火锅底料等多个食品类别,共计巡检标签300余个,为企业节约费用6.34万元。
全链条监管 从农田到餐桌无缝衔接
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前功尽弃。而源头管控是建立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追溯体系的关键环节。为了守好“菜篮子”第一道关,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推进“三品一标”建设。
8月底,2025年全市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亮证活动在石柱县启动。现场展出的绿色农产品都附带一张“身份证”——承诺达标合格证,证书上清晰标注产地信息、企业信息、生产日期及自我承诺事项。消费者扫描附带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查询完整信息,实现“来源可溯、信息透明”。
据介绍,近年来,重庆以“全链条追溯+智慧化监管”为抓手,累计开具电子合格证245万张。
重庆近期印发的《重庆市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市主要农产品和食品抽检合格率将稳定在99%以上,“阳光厨房”覆盖率将达到70%。
针对快速增长的外卖市场,重庆还制定了《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团体标准,明确无堂食外卖商户需具备食品经营许可、明厨亮灶等基础资质,并建立数字化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全民共治 携手筑牢食安防线
“这家餐馆的后厨垃圾桶未加盖,食材堆放在潮湿角落,我马上拍照上传。”不久前,渝北区外卖骑手李伟在等待取餐时,发现某外卖店后厨存在卫生隐患,随即通过“渝食安”小程序上报线索。半小时后,辖区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便抵达现场,责令商家停业整改。
在重庆,越来越多像李伟这样的外卖骑手,正凭借其走街串巷、熟悉社区的优势,担任起食品安全“监督员”的角色。他们利用等待取餐的间隙,仔细查看店内悬挂的食品安全相关证照,确保信息准确、有效,并可随时拍照上报发现的卫生问题。此外,在推广“食安封签”工作中,骑手通过核验封签状况,有效促使商家封签使用率提升至85%,为外卖配送过程的安全增添了保障。
外卖骑手成为食品安全“前哨兵”,正是重庆探索以全民共治创新食品安全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它清晰地表明,食品安全工作绝非“独角戏”,唯有汇聚全民力量,方能共筑“食安重庆”的坚实防线。
不仅如此,为推动社会共治,市级有关部门持续发力,每年举办食品安全宣传周,常态化组织“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你我同查”等互动活动。今年以来,已完成“你点我检”51批次,抽检结果公示率达到100%。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市首次采用“线上直播互动+线下突击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在观音桥好吃街开展“你点我检”活动,通过直播与网友实时“零距离”互动,吸引了上万人次在线观看,实时互动量超千条,极大提升了公众的参与感和信任度。
面对“荣昌卤鹅”爆红带来的监管挑战,荣昌区市场监管局迅速建立信息共享、理赔同步、处置同步的“三同步”机制,并借鉴有益经验,由区财政兜底,对线上销售产生的消费纠纷实行先行赔付,有效维护了品牌声誉与消费者权益。大足区则着力落实监管责任,推动建立“区级统筹、部门联动、学校主责”的校园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并创新建立家长监督员制度,聘请了1031名家长代表参与食堂日常监督,形成了有效的社会共治格局。
在健全进口食品监管机制方面,今年1-6月,重庆海关在保障进口肉类、水产品等各类食品有效供给,累计进口19.8万吨,货值15.7亿元人民币的同时,严格把关,查获5批次不合格进口食品,均依法作退运或销毁处理,并保持打击食品走私的高压态势,立案侦办涉税食品走私案件3起。
在打击食品犯罪领域,全市公安机关持续保持高压打击力度,今年以来共侦破食品安全领域刑事案件110余起,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行为。
从数字赋能监管到严密口岸防控,从守护“菜篮子”到保障“餐桌”安全,一道道日益坚固的食品安全防线正在重庆这座山城构筑。
如今,重庆正稳步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放心”的转变。随着“食安重庆”建设的深入推进,在这场守护舌尖安全的持久战中,科技、制度与民心的同频共振,正为3200万重庆市民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