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惠于‘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当年走出大凉山。现在,我准备回到川西高原,为更多的山里娃走出大山,贡献学到的知识。”日前,重庆大学法学院法援中心红岩党支部举行主题党日活动,2022级硕士陈志华(彝族)讲述了自己的奋斗故事,令在场师生动容。
这既是主题党日活动,也是一堂大思政课。近年来,我市打破传统思政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打造“红岩思政”品牌,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
绘就思政育人“同心圆”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应该是全方位绘就‘同心圆’。”市教委宣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每一段都须加强。
如何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各管一段”的难题?为了做好这一系统工程,近年来,重庆从管理、平台、供给三方面入手——
2023年1月,市教委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重点举措》,提出“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目标,为思政教育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指明方向和路径。
紧接着,我市又先后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行动方案、重庆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重点举措、《重庆市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跨学段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研交流机制,从制度上构建起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四梁八柱”。
此外,全市通过建好“国家队”、培养“市级队”、打造“双圈队”,打造协同共建共同体。通过教学一体化、队伍一体化、资源一体化,全市构建起高校“大手”牵起中小学“小手”的思政教育格局。
截至目前,我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已建成国家级共同体1个、市级共同体45个、集体备课中心12个,开展一体化教研活动超2000场次,覆盖全市大中小学150余所。市教委联合10个市级部门共建市级基地50个,“红岩思政”教学点50个。全市已有18家单位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小课堂”对接“大社会”
近年来,我市围绕“小课堂”对接“大社会”,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生活性、生动性。
例如,我市在中小学开展“红岩故事启蒙课”“看见红岩”“童年不一样——我与小萝卜头”“让烈士回家”等活动;在高校成立“渝教星火”宣讲队,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工程,建成2个博士点、11个硕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
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融合“必修+选修”“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多元课程体系,建设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750门、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2个。
同时,通过优化师资结构、创新培训模式、完善激励机制,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好教师这支教学“主力军”。
截至目前,全市高校现有专职思政课教师3400余人,较2019年翻了一番。大中小学现有专兼职思政课教师约1.5万人,较2022年增长8.6%。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15所高校与100多所中小学实现教师资源一体化;健全覆盖市、区(县)两级的思政课教学联盟,开展教师交叉上课、跨段体验、链接式教育,举办科研、教研活动2000余场次。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有了内涵发展的基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实现协同育人。
擦亮“红岩思政”品牌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庆这座城市鲜明的红色标识。近年来,我市重点打造“红岩思政”育人品牌,将红岩精神全面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系统构建起“1458N”红岩思政育人体系。
例如,通过打造具有“红岩味”的思政精品课程群、推出《行走·红岩》系列思政实践大课、成立“红岩思政”教育联盟、建设并建好“红岩特色学校”“红岩院系”“红岩班级”等行动,推动红岩精神进教材、进教案、进课堂覆盖率达95%,让红岩思政育人体系更加立体、多元、丰盈。
通过建立红色文化研学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平台,推动院校将红岩精神融入智能制造、大数据等重点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培养“红色底蕴深厚、专业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截至目前,“红岩思政”教育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含大中小学和区县教育部门共50个,创新“红岩思政”育人实践入选2024年重庆市改革创新成果,重庆“行走的思政课”经验在全国推广。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重庆将持续深化“主渠道”建设,巩固“主阵地”根基,建强“主力军”队伍,擦亮“主心骨”品牌,奋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岩思政”品牌,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