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政务动态>部门动态

以城聚产 以产兴城 产城融合 城乡融合 新型城镇化建设刷新“进度条”

发布时间:2025-04-23 09:50
发布时间:2025-04-23 09:50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荣昌区直升镇万宝村智慧健康驿站,家庭医生正在给村民提供义诊及慢病随访服务(摄于2024年12月16日)。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长寿区邻封镇,柚农通过田间直播,在网上销售柚子(摄于2024年11月28日)。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市郊铁路璧铜线列车正式投运(摄于2025年1月2日)。通讯员 袁曹 摄/视觉重庆

要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建立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晨曦微露,4月3日的市郊铁路璧山至铜梁线庆隆站已人来人往。铜梁市民向燕步伐匆匆,登上开往重庆中心城区的列车。40分钟后,她顺利抵达大学城。

“如果开车上班,耗时超1个小时,过路费和油钱也不少。”向燕家住铜梁区,去年底决定到沙坪坝区大学城工作,但是通勤难题一度让她焦虑。好在1月2日璧铜线开通运营,直接解决了她的“心病”。

交通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不仅能够拉近时空距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还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一年来,我市高铁营业里程突破1100公里,高速公路开启“四环时代”、通车里程突破4500公里等,“2小时重庆”交通圈加快构建,这份“成绩单”格外亮眼。

把范围放得更大一些,全市积极推进以区县城和中心镇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引导产业、人口和资源要素向有比较优势的区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强城聚人,铸就发展引擎

去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1.9万人

“尝新啦!尝鲜啦……”4月5日下午3点,梁平区金带镇仁和村,游骏带领团队来到村民蒋礼秀家的菜地,直播卖土豆,不到40分钟,703斤土豆被抢购一空。

游骏是一位“90后”,老家在梁平聚奎镇,开过餐饮、做过销售,今年初加入重庆农本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实现了稳定就业。

新型城镇化是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的城镇化。哪些城镇率先做好吸引人才、服务人才、培育人才的大文章,哪些城镇的发展后劲就会更强。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称,针对长期存在的中心城区核心功能不强、区县城能级不足等问题,重庆发挥中心城区“极核”引领作用,打造高端要素集聚地,强化渝西地区、渝东新城产业配套功能,“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一年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1.9万人,专技人才达240万人。

大城市带大农村,区县城是枢纽。2023年11月,我市出台《重庆市“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工作方案》,支持7个“小县大城”试点区县和14个“强镇带村”试点镇深化改革探索,引导产业、人口和要素向有比较优势的区县城、小城镇集聚,促进区县域城乡功能互补、实现融合发展。

去年以来,作为主城都市区唯一的“小县大城”试点区县,铜梁区坚持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打造新型储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两个优势产业集群,带动就业2.5万余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65.58%。

梁平区着力盘活农村资源,做大做强集体经济,盘活闲置宅基地10万余平方米,在全市率先搭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累计交易农村产权143宗、1.8亿元,农村产权融资贷款2.6亿元,城乡融合攻坚多点突破。

云阳县江口镇地处云阳、巫溪、开州交界处,下辖36个村居,常住人口4万余人,辐射周边10多个乡镇近30万人口,是全市“强镇带村”试点乡镇。“去年以来,我们重点推进7个中心村居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建设,推动边远村群众到中心村集聚,全年有4000多人在中心村安家落户。”江口镇党委副书记余勇军介绍。

一年来,重庆市还高位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简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夯实新市民、青年人住房保障。2024年,全市新增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22.11万人。

破除藩篱,激活要素流动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了活资产

人口的流动,必然带来资金流动和经济活动,但横亘在城乡之间的体制机制藩篱,却成为了制约“人、地、钱”双向流动的一个桎梏。

再等一个多月,南川区石溪镇五星村的屠宰场就将建成投用。3月27日,看着废弃的村小变成现代化的屠宰场,屠宰场负责人陈泽红难掩激动。

44岁的陈泽红是南川区南城街道人,早年间一直在重庆从事冻品生意。为了拓展业务,2022年他返回南川,准备投资兴建一座屠宰场。

经过筛选,石溪镇五星村的一处废弃学校,进入了他的视野。该地块原本属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后来由于修建村小,将地块用途变成了集体建设用地。

“条件都满足,但问题是该地块不能买卖,投资兴建的屠宰场,产权属于五星村集体。”陈泽红说。

2023年3月,正当他为此事发愁时,南川区入选国家第二批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名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国有用地一样,可以同权同价进行交易、质押贷款。

“和购买商品房一样,不仅产权证为自己所有,还让过去不能买卖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变成了可交易的活资产。”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行政审批科副科长杨程解释。

当年10月28日,陈泽红通过重庆土交所,以3.5万元/年,出租20年的方式,成功拍下了这一地块。“不仅圆了我的‘屠宰场’梦,还创下了我市首个‘拿地即交地、交地即交证’的纪录。”陈泽红说。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坦言,由于受城乡体制机制的制约,“人、地、钱”资源要素在很长时间里很难实现双向流动,进而导致城乡资源错配、发展失衡,形成城乡割裂的恶性循环。

以“地”为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受限,宅基地无法跨村交易等,导致农村土地难以转化为产业资本,城市经营实体下乡开发,也面临着土地制度障碍。

近年来,我市把促进城乡间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作为关键,加快推进城乡人才、土地、产权等体制机制改革。

在人力要素方面,我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强化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随迁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保障,每年吸引2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去年底,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14%。

在土地要素方面,我市探索多种形式放活土地经营权,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健全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和服务体系等。截至目前,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及延伸服务额达90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提升至10.71%。

在资金要素方面,我市深入实施“四进三回”行动,重点落实好资金“进”乡村。同时推动“万企兴万村”,加大乡村发展投入保障力度。目前农行“富民贷”已扩大到30个涉农区县,贷款余额超10余亿元;重庆农商行“渝快助农贷”扩大到31个涉农区县,贷款余额13余亿元。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人地钱”双向有序流动,为加快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扫清障碍。

补齐短板,提升民生福祉

农村“五网”革新与公共服务提升同步推进

3月28日下午,开州区大进镇中心卫生院血液透析室里,村民王林竹正在做透析。她告诉记者,自今年3月卫生院建起了透析室,她便定期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做透析。“方便多了,卫生院的透析费用也比上级医院低得多,还省下了一大笔交通费。”

开州区卫健委副主任朱贤富说,该区有40所乡镇卫生院、537家村卫生室。过去,由于城乡医疗资源的差异,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率不到50%,而城区医院的医疗资源却很紧张。

如何解决城乡医疗资源不均带来的看病难、看病贵?去年,在市卫健委的牵头下,开州建立起以区人民医院、中医院两大三甲医院为支点,培育大进等3个区域医疗次中心,构建“区带中心,中心带一般”服务格局,形成“15分钟城镇圈,30分钟乡村圈”的立体医疗服务网络。

按照这一思路,去年上级部门安排了460多万元资金,为大进卫生院增添了血透、麻醉呼吸机等设备。同时通过“区聘乡用”选派了7名区级医院医生,结对帮扶卫生院组建起麻醉、血透、骨科、神经内科等科室,通过传帮带培养了多名专科医生。副院长朱芸明说,随着卫生院医疗条件的改善,医院的科室增加了10多个,病种也从30多种增加到100多种,周边满月、关面乡镇的村民也都前来卫生院看病,卫生院就诊率达70%以上。

“一直以来,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异,成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突出弱项。”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简单来说,城乡基础设施的不足会导致农村资源难以输出;公共服务间的差异会导致人才外流等问题。

如在垃圾治理方面,全市7000多个村虽实现了垃圾转运,但农村垃圾的源头减量以及就近就地垃圾资源化利用仍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污水处理同样如此,虽然治理率持续提升,但农村黑臭水体影响村庄整体风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200户或500人以上农村聚居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也还不够完善。

为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改善农村现代生活条件,去年,我市加快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统筹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以及农村“五网”建设。同时,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等,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的城乡覆盖面。

2024年,我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治理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到87.8%、100%、75%。累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295个,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620个,同步改造提升“一老一小”等社区配套设施1700余处;新建城市水厂3座,更新改造老旧供水管网410公里,新增城市绿地1000万平方米。

针对基本公共服务,我市探索城乡教育“共同体”、城乡医疗“共同体”、城乡养老“共同体”,基本实现了城乡教育更加均衡优质,基本建成“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乡村卫生健康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街道、乡镇有养老服务中心,村有互助养老点”的全覆盖。

如今,“人地钱”资源要素城乡流动更顺畅,城乡基础设施覆盖面更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27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2.22∶1,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