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政务动态>部门动态

以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发展 西部(重庆)科学城 大力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发布时间:2025-04-14 11:17
发布时间:2025-04-14 11:17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金凤实验室

位于科学谷的清安储能总部 摄/雷键

清安储能产业园正加快建设 摄/雷键

清研理工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测试 摄/雷键

当春日清晨的阳光穿透缙云山麓的薄雾,西部(重庆)科学城的金凤实验室里已是一片繁忙。全参数AI成药性(ADMET)预测平台前,研究人员正在分析样本数据。该平台整合了最尖端的图神经网络架构,全面覆盖药物成药性评估的各方面指标,全球已有超50家国内外企业使用。

距金凤实验室直线距离5公里的清安储能工厂,全球首套量产的直冷储能系统正在装车。仅这一条生产线,每月都有超10台“能源心脏”发往新加坡等国家,也承载着科学城冲击全球储能技术制高点的雄心……

科学城的“高”体现在创新浓度、产业高度等方面。2024年,辖区有效发明专利3849件、在2020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5%,新引育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51家,指导各类主体布局高价值专利,获中国专利奖7项,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9.2件、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倍,专利密集型产业营收入达446.7亿元……每一个数据都是科学城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提供的硬核支撑。

科技创新

锻造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在全球能源结构低碳转型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浪潮下,新型储能系统正经历从“电能存储介质”向“智慧能源中枢”的质变——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其不仅具备高效存储能力,更被赋予用能优化、电力交易等功能,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枢纽。

4月10日,在清安储能的智能化生产车间,机械臂正装配全球首套量产直冷储能系统。这套系统通过出色的热管理设计及AI算法优化,使电池寿命最长延长至15年,较传统方案提升30%。截至2025年3月,该系统在重庆高新区政务中心投用后,共调峰电量7万度。

作为国内智慧储能技术领跑者,清安储能技术(重庆)有限公司已将DeepSeek R1系列AI大模型深度融入新能源全产业链的智能中枢平台。该平台结合强化学习算法动态优化储能策略,将能源调度精度提升至秒级。“AI不仅驱动企业内部研发与运营效率倍增,更通过开放技术生态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为合作伙伴提供安全、高效、可定制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清安储能董事长李德胜表示。

在技术创新落地的关键环节,企业研发团队多点突破。算法产品经理易元睿,实现虚拟电厂与AI算法深度融合,推动能源系统从传统“经验阈值控制”转向“数据智能驱动”;智慧能源研发部经理汤波带领团队打造的“云—边—端”协同虚拟电厂平台,依托数字孪生电网建模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成功在2024年重庆迎峰度夏期间实现高效资源聚合与精准负荷调节,为区域电力保供提供关键支撑。

“新型储能系统正在机制与AI赋能的‘双轮驱动’下,向价值创造者进化。”李德胜表示。清安储能2024年营收3.66亿元,同比增长38%,带动本地产业链上下游30余家企业协同发展。

这条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创新链,不仅破解了能源存储的难题,更催生了储能系统研发、生产、运维的全链条产业集群在科学城的集聚。清安储能在新疆、西藏,四川等多个地区也落地运营了多个储能项目,为西部乃至全国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项项原创,一次次突破,既是科研实力显著提升的一张张“硬核名片”,也是科学城科技创新的缩影。截至2024年底,科学城高新区引进落地科技创新重点平台43个,成立全国首个校地共建概念验证中心;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增至94家;新增科企508家、高企148家、专精特新企业86家、独角兽和瞪羚企业12家。

产业发展

让科技“长”在产业上

如果说清安储能的AI算法是能源领域的“智慧大脑”,那么金凤实验室的基因解码就是生命科学的“翻译官”。当储能系统在科学城的厂房里“智造”清洁能源时,5公里外的金凤实验室,科研人员正用显微镜破译着人类疾病的终极密码。

金凤实验室是重庆实验室的新样板、国家实验室的生力军。一直以来,金凤实验室都聚焦生命健康领域,把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作为核心任务,以原始理论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理论突破为首要目标,已有多项成果为世界首次发现或全国首创。

“传统的病理诊断主要依赖于组织学检查,对整个组织切片进行形态学评估。随着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开发的基于高性能计算平台能够在单细胞水平上对病变细胞进行识别和定量分析,从而更精确地揭示病变发生的分子机制。例如,该平台不仅为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详细的细胞及分子信息,同时也为探索肿瘤相关驱动基因及其在耐药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进而支持精准靶向治疗策略的制定。”4月9日,在金凤实验室的单细胞多组学智算平台前,该实验室生信中心执行主任王峥介绍。

在金凤实验室4号楼,实验室首个医疗光学智能病理装备领域科研成果转化产品已成功获批Ⅱ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和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重庆生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生强”)的负责人表示,“我们的设备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已获订单。”该平台完全兼容国产华为GPU及CPU芯片和超融合框架,实现软硬件的全国产化自主可控。

作为首批被孵化的企业之一,重庆生强是金凤实验室科技转化的一个例子。重庆知见生命科技公司,凭借多模态脑肿瘤智慧诊断技术获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并与全国39家“三甲”医院合作开展远程会诊服务,累计服务超700例病例。

不仅如此,金凤实验室还联合川渝病理、临床、检验、影像等多学科顶级专家,聚焦“疑难”和“创新”,致力于打造国际顶级的诊断平台——金凤病理精准诊断中心,开展MDT远程会诊、创新诊断技术服务、诊断质量控制服务三大业务,加速“重大疾病下一代诊断技术”成果转化。

当基因解码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老百姓生活,当智能诊疗设备实现国产替代,金凤实验室的创新链正重塑医疗产业链的价值格局,为西部生物医药产业开辟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实验室里的成果不能只躺在论文里,得变成老百姓用得上的产品。科学城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壮大,仅2024年,科学城新签约壁虎科技等项目超100个,其中50亿级项目5个;2024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值分别增长47.5%、4.6%;现代服务业也加快发展,集聚软件企业超1800家;规上软信服务业营收增长44.8%;实施智改数转项目50个,新增数字化车间5个,工业投资增长22.7%。

科学城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已超越简单的“技术+产业”配对,而是如同双螺旋结构,在相互缠绕中迸发出几何级数的增长动能。

要素融通

释放“科”“产”乘数效应

在科学城,科研院所与企业实验室的界限被打破,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时差被压缩。这种融合不仅催生了清安储能、金凤实验室今日的成绩,更实现了多种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

要素资源不仅有人才、政策、资金这类常见的,概念验证和中试等资源,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也是科学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这些夹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中间变量”,只要用得好也能发挥出澎湃动能。

中试平台就像是一个模拟真实生产环境的试验场,它让科研成果在从小规模实验走向大规模生产前先试一试。今年3月,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公布2024年重庆市中试平台名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等6大领域的49个平台入选。通过中试,重庆正不断将新产品新技术试验出来、检测出来、生产出来,“好用、管用、耐用”的新产品正陆续出现在市民身边。

在位于科学城的重庆清研理工汽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研理工”)打造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检测中试平台”,工程师们正忙碌地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进行各项严格测试。

“我们正在对某品牌汽车的电机进行连续测试,模拟汽车在实际行驶中的各种复杂工况,确保其耐久性和可靠性。”动力试验室副经理杨继禹介绍道。这样的测试只是中试平台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该平台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前,我国试验检测技术与国外存在差距,高端智能检测装备严重依赖国外企业。为打破这一瓶颈,清研理工技术团队努力攻关,成功实现了中试平台重要设备国产化率90%的突破。

“当国外企业以‘技术封锁+价格垄断’双重壁垒压制中国车企时,我们必须跑赢时间。”回忆起研发初期的困境,重庆清研理工汽车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石晓辉语气中仍透着紧迫感。2022年,他带领团队耗时18个月,攻克高速动态模拟、智能在线检测等核心技术,研发出国内首台每分钟的转数为2.5万次电驱动系统高速动态模拟试验装备,成功应用于长安、比亚迪、华为等50余家企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10亿元。

这个中试平台不仅提升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还为上游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了产品测试和优化的平台,帮助其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中游汽车制造商也能通过平台获得可靠的数据支持,优化汽车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最终,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如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检测中试平台已成为整个西南地区体量最大、技术实力最雄厚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测试服务基地之一,正引领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科学城正以“六区一高地”为战略坐标,用创新密度重塑发展厚度——从缙云山麓到渝新欧铁路,从单细胞图谱到万亿级产业集群;从解码生命的金凤实验室,到定义能源未来的清安储能;从打破光芯片垄断的联合微电子,到川渝协同创新的“第四极”;从生物医药的“分钟级”病毒检测技术,到工业仿真的“秒级”算法引擎;从微米级MEMS芯片的自主可控,到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路—云”全域协同……

在这里,“从0到1”的原创突破与“从1到N”的产业裂变共生共荣,让“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链”的跃迁轨迹,化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这里,科学家与企业家并肩前行,制度创新与技术突破同频共振,一座面向未来的“科学之城、创新高地”正拔节生长。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