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4年“中华慈善日”“重庆慈善周”主题活动-爱心单位现场举牌捐赠
南岸区南湖社区在暑假期间为社区儿童开展防溺水知识宣讲活动
渝中区幸福老年食堂吃出幸福滋味
核心提示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民政服务对象特别是广大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作为首要任务,把群众关切作为“晴雨表”,把群众满意作为“度量衡”,着力保基本、兜底线、防风险、促发展,推动各项民政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重庆民政系统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民政部工作安排,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政事业发展成绩显著,有力服务了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市民政工作连续四年进入全国民政优秀行列。
强化基本民生保障 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
“感谢你们在我们困难的情况下伸出援手,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日前,康康(化名)的妈妈李静激动地说。
2年前,李静的女儿康康在5个月大时查出患有婴儿痉挛症,这是被称为“癫痫之王”的疑难杂症。为了给孩子看病,夫妻俩辗转万州、重庆、北京的医疗机构。高昂的治疗费、医药费,不仅花光了积蓄,还让他们欠下不少外债。彼时,一家子的经济开销全靠丈夫的收入支撑,日子也过得捉襟见肘。
牌楼街道万安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通过“渝悦救助通”为康康申请了低保和临时救助联办,并协助牌楼街道办事处做好入户调查、经济状况核查等工作。
“依据救助政策,李静一家可以享受低保政策,并获得临时救助。”万州区低保中心负责人说,通过“社会救助一件事一次办”,他们还能享受到电费、有线电视、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等减免政策。
李静家庭能得到及时救助,得益于我市大力推广“重庆救助通”。
近年来,重庆市民政局按照数字重庆建设总体要求,以民政部“救助通”在渝试点为契机,优化拓展“重庆救助通”。2022年4月在渝中区试点,2023年7月在全市推广“重庆救助通”,同年9月底实现41个区县全覆盖运行,在方便群众、减负基层、动态监测、扩围增效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渝悦·救助通”“渝悦·养老”应用建设受到民政部陆治原部长肯定,“渝悦·救助通”获评2023年度数字重庆建设优秀应用。
救助力度逐年加大。2019年以来,城乡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580元、440元提高到750元、610元,分别增长29.31%、38.63%;特困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754元提高到975元,增长29.31%。每年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特困人员100万人左右。
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构建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主动发现网络,全市建设村(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点)11350个,配备社会救助协理员1.14万人,覆盖率98.2%。沙坪坝区“主动发现、你在哪里”边缘困难群众救助机制在全国推广。建设“渝悦·救助通”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多跨协同实现民政部8项信息和18个市级部门50项信息在线核对,11类170万人纳入监测。“重庆救助通”获评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活动优秀案例、第一届重庆改革创新奖提名奖、2023年度数字重庆建设优秀应用。
做好基本社会服务 城乡养老服务打开新局面
盛夏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开州区汉丰街道锦程社区老年食堂的负责人谭元元便已准备就绪,开启了新一天的服务工作。食堂一侧的阅读、棋牌、按摩等功能区也以干净、整洁的面貌,静待“老友”光临。早餐时,食堂里弥漫起诱人的饭菜香味,老人们闻香而来,有序排队打饭就餐。
近年来,我市研究制定《老年食堂可持续运营机制改革方案》《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探索形成老年人可负担市场主体可承受、发展可持续的老年助餐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老年食堂等助餐服务设施1578个,其中85%以上已达到盈亏平衡。
探索供需适配机制。充分做好老年助餐服务需求调研摸底,摸清楚老年人真实助餐需求、就餐方式和价格承受能力,掌握现有供给渠道、可利用资源和有效模式,杜绝“仓促上马”。精准指导各区县综合利用现有服务资源、设施场地、物流网络、信息平台等条件,重点在老年人聚集区、交通便利区等区域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循序渐进扩大老年助餐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的老年助餐服务设施惠及老年人近180万人次,预计到2026年,全市将基本形成一刻钟城市老年助餐服务圈。
完善多元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鼓励“餐饮企业+”“物业公司+”,大力支持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专业化运作,实现能盈利、可持续。对客流量大的地区,发动诚信经营、管理规范、连锁品牌运营的社会餐饮企业、物业服务企业运营老年食堂;对孤寡老人多、失能老人多、低收入老人多的老旧小区,依托养老服务机构、社区综合体建设老年食堂;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单位、国有企业食堂,向老年人开放,鼓励村社居委会开办老年食堂。
优化成本分担机制。完善扶持政策,对100家优质老年食堂、397家满意老年食堂,分别予以每家5万、1.5万元的奖补。2023年以来,累计支持资金2523万元,同时,根据年龄阶段、家庭困难状况及活力程度等情况,对老人就餐送餐服务实行差异化补贴或优惠。引导老年食堂发展“食堂+文娱”“食堂+教育”等模式,提供康复护理、日间照料、辅具租赁等服务,鼓励老年食堂向普通群众开放,按市场价格收费,同时可市场化发展夜间餐饮、休闲餐饮、红白喜事宴席、农民工盒饭定制等服务,积极打造老年人可负担、市场主体可承受、发展可持续的老年食堂建设运营模式。
同时,重庆建设养老机构1766家、养老床位23.7万张,获得2021、2022年国务院督查激励,成为西部唯一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省市。出台《重庆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重庆市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实施方案》等规章文件以及城乡养老服务全覆盖、家庭适老化改造、老年人探访关爱、老年食堂建设等实施细则,并逐步完善老年人基本福利制度,高龄津贴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现的全覆盖。
重庆民政部门还大力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建成运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2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2912个,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推行“机构建中心带站进家庭”可持续社会化运作模式,打造“中心带站”联合体216个,整合社区养老服务站2728个,主城各区普遍建立运营补贴制度。
持续推进农村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建成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机构60个、护理型床位8000余张,确保每个区县至少有1个失能集中照护机构。升级改造乡镇敬老院564家、建成乡镇养老服务中心743个、设置村级互助养老点8000个,实现农村养老服务全覆盖。
探索建设“渝悦·养老”应用。构筑老年人福利直达、养老机构智慧管理、优享社区一键直享、暖心居家一点触达4大板块,2024年我市被纳入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
重庆民政部门还持续强化家庭建设,提升婚姻服务水平,加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优化殡葬服务、地名管理等公共服务,显著提升基本社会服务质量。
在儿童福利保障方面,民政部门坚持最有利于儿童原则,聚焦困境儿童身心健康,强化各项工作措施,积极维护儿童合法权益,全力护航孩子们健康成长。
如儿童福利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健全完善主动发现识别机制、数据比对核查机制、部门联动监督机制、兜底监护救助保护机制,落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自然增长机制,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制度,率先出台培育发展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社会组织激励措施和密切接触未成年人岗位工作人员犯罪记录查询工作办法。
推动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开展儿童福利机构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城乡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印发《进一步加强城乡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方案》,优化关爱服务举措,更好促进城乡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其中,“童心相伴”困境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项目纳入市政府2024年重点民生实事,为全市13万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团辅。
在殡葬管理服务领域,重庆已连续2年将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实事,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开展林地墓地复合利用建设试点。持续加大殡葬便民利民惠民力度,96000殡葬服务热线减免首次遗体运输费政策覆盖全市。
建立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2019年、2022年、2024年先后3次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在全国率先实施“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全市通办”和“全程网办”,群众满意率达100%。
婚姻登记服务领域,市民政局全面实施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全市通办”试点,累计“跨省通办”9940对、“全渝通办”8.1万对。实施公民婚育“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婚姻登记信息系统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试点顺利通过国家档案局评估验收,实现婚姻电子档案形成后实时推送、实时归档。
市民政局还持续深化婚俗改革,聚焦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创新婚姻家庭辅导,设立“重庆婚姻幸福热线”,开发“小欢喜”“小别离”系列婚姻家庭辅导工具,持续实施婚姻家庭社会工作“家和计划”项目,组建1万余人的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累计为100余万人次提供婚姻家庭辅导服务。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九龙坡区,近年来,每年新增社会组织数量达到了40家以上,截至目前,登记的社会组织已有619家,这样的增长速度从何而来?原来,为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力、创新力和影响力,九龙坡区民政局切实加大培育扶持力度,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围绕“1+N”孵化培育模式,培育发展重点领域社会组织。出台《重庆市九龙坡区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办法(试行)》,建立社会组织“1+N”孵化培育体系,已建成1个区级中心+5个镇街孵化基地,孵化社会组织60余家,培育社区社会组织400余家。
在全市各个区县,这样的“孵化”方式已是常态。为着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庆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新突破。
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持续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与社会组织党建“六同步、三纳入、一共享”机制,全市共有社会组织17927个,新成立社会组织党建入章覆盖率达100%,党的工作覆盖率达100%。
市民政部门还探索简化社会团体成立验资程序,与银行合作建立“验资通”在线验资系统,免除验资费用,切实减轻社会组织负担。通过“双随机、一公开”进行抽查检查,帮助市场主体减负纾困。
另一方面,《重庆市慈善条例》于2022年9月1日起施行,通过健全慈善工作机制,规范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推进慈善组织发展和慈善人才建设,完善政府和社会支持措施,激发慈善活力,浓厚慈善氛围,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推动公益慈善服务联合体建设,打造集组织培育、教育培训、文化交流、资源整合、成果展示、慈善体验、可持续发展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公益慈善服务联合体。截至目前,已有10个区县公益慈善服务联合体建成并运营,进一步提高全市慈善服务水平。
制定出台《“善满山城”行动方案》,着力推进法治慈善、阳光慈善、社区慈善、数字慈善、融合慈善、惠民慈善,通过推出一系列措施,严格规范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慈善,设立社区慈善基金905个,帮助解决群众“小急难”问题1万余个。
此外,民政部门着力推动数字慈善实现快速发展,网络募捐从2019年的1.3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9.52亿元。“十三五”以来,惠及困难群众超过1800万人次,全市累计举办三届“重庆慈善奖”评选,117个对象获得表彰,7个对象获得“中华慈善奖”表彰。
近年来,市民政局持续深化民政法治建设。2019年以来制定出台慈善条例、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修订出台地名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规章累计达10部。出台《重庆市民政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等11项制度,建设全国民政法治工作联系点1个,市级民政法治工作联系点8个,民政普法宣传实效也不断扩大。
区划地名界线管理持续深化。强化党对行政区划工作的领导,制定实施《行政区划工作请示报告制度》。开展行政区划战略研究和历史文化研究,制定镇(街道)设立标准。修订实施《重庆市地名管理条例》,制定落实5项配套制度,建立住宅区楼宇命名更名正面指引和负面清单制度。实施地名“乡愁行动”和“乡村著名行动”,通过“六个一批”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和乡村地名建设,采集上图乡村地名、兴趣点94806条,整合打造乡情馆、村史馆749个,打造“地名+产业”品牌498个、“地名+文旅”品牌364个、“地名+美食”品牌428个。系统编撰出版《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丛书》和重庆市标准地名图录典志。建成全国首个省级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完成5条省级界线4202.83千米、68颗界桩和83条县级界线4765.72千米、208颗界桩四轮联检和鄂渝线第五轮联检工作,探索完成渝川线万州开江段共计18.9千米界线精准落地试点,制定《重庆市乡镇行政区域勘界规范》地方标准,建立行政区域界线界桩管护制度,深化平安边界创建。
民政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推进民政协同增效改革,大力推进民政内外部工作协同、政策联动、资源整合,积极打造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社会组织服务联合体、公益慈善服务联合体。2019年以来,累计承接中央部署改革试点项目25项,其中已完成14项目,正在推进11项,一批改革典型案例和改革经验有效推广。
另一方面,动态更新民政三级行政权力事项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持续推动“一网受理、一次办成”。持续优化“一窗综办”,方便群众“只跑一地、一窗办结”。有序推进“联办通办”,牵头推进民政领域“一件事”8项、“川渝通办”7项、“跨省通办”5项。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