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销
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动态>政务动态 > 部门动态

重庆:老工业基地的新质生产力培育实践

发布时间:2024-06-05 11:07
发布时间:2024-06-05 11:07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作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

重庆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

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扎实

经过数十年的积淀和发展,特别是重庆直辖设市叠加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加持,重庆市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企改革取得重要突破,以“垂直整合”模式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和推动数字重庆建设,紧扣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总体目标,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提质增效,聚力打造“33618”制造业产业集群体系(即3大主导产业、3大支柱产业、6大特色优势产业和18个“新星”产业),重庆市制造业拥抱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特征逐步显现。

重庆金康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操作生产线。(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

数据显示,2023年,重庆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6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高于全国平均2个百分点,列全国第11位;工业投资增长13.3%,高于全国平均4.3个百分点。

2024年1—4月,重庆市规上工业企业合计完成产值8801.2亿元、增长7.7%,增加值增长9.1%,高于2023年同期5.5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资1107.5亿元、增长15.8%。

近期,中国工业报社党委书记兼社长徐金宝、副社长郭俐君一行,就数智技术激发老工业基地创新活力作为调研课题走进重庆,与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副主任吴涛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并总结工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庆经验。

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

奠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

在重庆市经济信息委看来,重庆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引擎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立足既往、属意未来,在原有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谋划布局。

具体而言,重庆市一方面立足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和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一体推进稳链强链、基础再造、能级跃升,持续优化产业布局以“链式创新”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构建起“赋能中心+诊断评估+全覆盖推进”的技术改造工作机制,紧扣“范式创新”培育传统产业的新产品和新业态,确保重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延续性和稳健发展,不让创新成为口号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另一方面,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方面,紧密结合重庆自身定位和产业优势,深入实施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规划、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倍增”和“渝车出海”行动,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车联网、智慧出行等新优势;推动特色工艺晶圆产能和高端制程设计研发量质“齐升”、电子终端与新型显示产品“迭代”和新型电子元器件“补短”,发展壮大化合物半导体、算力设备、智能机器人、片式元器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实施先进材料、轻合金材料、纤维及复合材料、合成材料高质量发展四大行动,加快构建“4+4+N”先进材料产业集群体系。

信质集团重庆工厂,工人正在新能源汽车定子总成线上作业。(资料图片)记者 张锦辉 摄

同时,在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方面,紧扣卫星互联网、生物制造、生命科学、元宇宙、前沿新材料、未来能源6大领域25个细分方向,实施前沿技术创新策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优质企业主体培育、典型应用场景牵引、高端创新人才汇聚、开放交流合作拓展6大行动,突破一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孵化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打造3-5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开辟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格局打开转变意识

健全服务新机制

在制定并出台《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后,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一方面全方位激活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新动能,着力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培育成为重庆产业的脊梁;另一方面,则跳出重庆看重庆,高标推动成渝制造业协同发展,启动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搭建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线上对接平台,深入推进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等重大应用场景建设,共同推进35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发展,启动实施重庆市先进制造业“渝西跨越计划”,推动重庆市渝西八区面向重庆中心和成都市开展“整零配套”等。

西部(重庆)科学城联合微电子中心,科研人员在进行芯粒硅桥产品晶圆级测试。(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还特别强调数字化技术的引领变革作用:推动数字产业补链成群,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2.0,启动“北斗星”“启明星”软件企业培育和软件人才“超级工厂”建设,推动国内首个计算机辅助公差(CAT)全自动建模软件在渝发布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研发首款国产通用型科学计算软件;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8大行动,累计部署7个“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认定市级智能工厂144个、数字化车间958个;成功举办六届智博会。

中国煤科重庆研究院矿用仪器仪表智能工厂,机器人正对产品进行视觉质量检测。(资料图片)记者 罗斌 崔力 摄

同时,在产业配套政策落地实施和创新氛围营造之外,重庆市经济信息委更首创集约式健全服务新机制。通过创新实施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为上万家企业配备8000余名服务专员,迭代升级“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服务平台,落细落实常态化“三服务”机制;出台支持企业“23条”等系列综合性惠企纾困政策,优化调整减负政策措施清单,累计减轻企业负担750亿元;首次成功举办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重庆),实现政府搭平台、企业来“相亲”。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